【回歸20載】青年受CY「鼓勵」逃出去 老人回流嘆還是覺得香港好
回想九七當年,本港湧現移民潮,盧興祥趕在中國五星紅旗在港高掛之前提早退休,舉家逃往加拿大,後來難抵當地生活苦悶,輾轉回流返港教英文,做導遊、領隊、義工。
面對近年又傳來一陣移民聲音,不少青年欲出走他鄉,盧興祥這個過來人語重深長說:「未去過以為好理想、好憧憬,但去過之後,你會發現第二度未必好過香港。」
1997年前夕,政府曾統計每年平均有5萬人移民外地,67歲的盧興祥是其中一員。他自60年代在港任職消防員,從沒想過要移民,直至1989那年六四那夕,他對中共政權信心盡失,於是趕於1996年提早退休,賣樓套現,舉家遷往加拿大,避開那面五星旗。
難抵加國苦悶 寧中港兩邊走
主權移交那天,他人在加國,已鮮有留意香港事。回想那段加國歲月,他每天到公園散步、練氣功、看電視新聞,「我識有朋友悶到喺街邊畀6蚊加幣,搵人同佢傾偈」。難抵生活苦悶,他與太太再移居美國,經營餐廳過日辰,卻又遇地震、黑幫搗亂、流氓打劫,「做咗十年,一路『倒錢落海』」。
退休金蝕得七七八八,他2000年隻身回老家打拼,無錢無樓,唯有到深圳平租單位居住,每天花個多小時來港,做過英語老師、本地導遊、帶團領隊、消防顧問。
沙士趁生活費平 回港定居
兩地穿梭的生活直至2003年沙士爆發,本港酒店大跌價,他索性來港住酒店,「住足一個月都係3,000幾蚊,好鬼抵!」後來他儲錢,付了80萬元首期置業,與太太現居北角,預期72歲就供完樓。現時他做義工,打草地滾球、羽毛球、網球、乒乓球,又到海洋公園做導賞員。
兜了一圈,還是回來了,對比20年前,他指以前「大家好聽話,無咁民主,但社會穩定」,如今社會相對動盪,年輕一輩尤其躁動,聽到不少人高呼要移民,他這個過來人卻不以為然。
要去台灣,台灣都好亂吖。未去過以為好理想、好憧憬,但去過之後,你會發現第二度未必好過香港。成日話香港無自由、無人權,但去到外國,人哋警察突然衝入屋就搜,無事講聲sorry就走人。
廿年移民人數現跌勢
參考保安局估計移民外地數字,廿年來大致呈現跌勢,由1997年的30,900人,逐漸滑落至去年的7,600人,當中以遷往美國的佔近四成,其次是澳洲和加拿大。
38歲的Howard一家四口,今月正式移民英國,主因是為了一對兒子。在港經營攝影公司,家庭月入7萬元,他們一家屬比上不足、比下有餘,2009年趁金融海嘯,用200餘萬元買下500呎青衣單位,之後兩度添丁,「車仔、屋仔、老婆仔、BB仔,我全部都有,但睇遠啲,前景好灰暗,甚至見唔到前景」。
難忍港式「教育列車」
港式教育氛圍,成為他們一家的主要壓力來源。他們極力捍衞兒子有個愉快童年,沒報學前班,選了一間愉快學習幼稚園,但大仔即將升讀小一時,周邊家長們一口氣報十幾間小學,一間200個學位的小學接到5000人申請,夫妻二人無信心抵擋本地升學壓力,卻負擔不起國際學校每年十數萬學費。
他以自己為例,自小深愛攝影,但教學氛圍是「攝影搵唔到食」,於是他大學時選讀機械工程,但畢業後從未做過工程,他不想兒子重蹈覆轍。「香港嘅教育好似一架火車,所有人上車,跟住路軌行,外國教育就似私家車。火車係快、安全、穩陣,但得一個終點,揸私家車就可以自己諗,行山路、平路、泥路都得,上山下海亦得,唔同性格嘅人可以發揮專長。」
「CY(梁振英)政府鼓勵我走」
除了教育困境,他亦不滿政府近年的處事方法,「CY(梁振英)政府鼓勵我走」,自2014年雨傘運動,政府處理差強人意,後來鉛水事件,無人要負責,「當年梁錦松偷步買車慳幾萬蚊,都要辭職,𠵱家陳茂波又劏房又屯地,就搬出老婆個親戚,但原來係佢個仔,咁就過骨」,他難忍不合理的事不斷發生。
去年他花了300萬元辦投資移民,放棄了香港生意,到英國從新開始,有太多取捨,但放在小朋友面前,其他都可以略去,「我知道自己係放棄咗一個好地方,但我係去咗一個更好嘅地方」。他們一家現居布里斯托爾(Bristol),他打算最少待6歲及4歲兒子完成學業,方考慮回流與否。
回歸廿年,我仲好鍾意香港,因為有好多朋友喺度,但回歸就唔關我事嘞,因為我唔鍾意呢個政府,一個唔幫市民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