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精神健康|心理學家:多四至六歲學童求助 籲家長要正面說話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醫管局數字顯示,過去5年每年都有逾萬宗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求診新症。註冊心理學家蔡穎妍表示,近半年學童求助增,她接獲個案宗數升約三至四成,當中以四至六歲學童為主,與以往較多青春期個案不同。
蔡穎妍提醒,疫下停課多時,加上學校增添不少防疫措施,小朋友一時間難適應群體生活,加上學業壓力及朋輩比較,或會有輕微焦慮,建議父母毋須無間斷提醒子女防疫,宜多提開心的部份,灌輸正面樂觀想法。

延伸閱讀:

學童精神健康|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年增逾萬新症 疫下緊急個案升

學童精神健康|駐校社工機構:去年求助破3年新高 開學求助升8成

學童精神健康|小學推小息自選活動、線上談心 助學生交朋友減壓

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門診新症預約,過去5年每年都有逾萬人輪候,疫情下醫管局調整服務,但輪候人數卻仍然高企,2020/21年度新症預約數目達11,069,當中緊急個案佔447宗,按年升26%,比起2018/19年度的282宗大增六成。

公家醫院因為疫情調整服務,服務量仍只比上年度微跌6%。私家執業的註冊心理學家蔡穎妍接受《香港01》訪問,透露近半年學童求助個案明顯有所增加,比去年同期升約三至四成,且以四至六歲學童為主,與以往較多青春期個案不同,當中包括父母、學校或補習社轉介個案。

蔡穎妍指,曾有學童上課不願參與課堂活動、小息亦拒絕與其他同學接觸,「小息坐埋一邊唔出聲然後喊、體育堂唔想玩」,最後父母無計可施,帶他前來求診,細問下始知小朋友對父母防疫提示「太上心」,感到壓力:「屋企困太耐,親子相處時間多咗,有啲父母炆憎程度高咗、包容低咗,加上好少同其他小朋友玩,父母又不停話唔準分享食物、唔好身體接觸,令到佢對陌生人抗拒,唔敢參與,甚至體育堂都唔肯一齊玩波。」

蔡穎妍形容,有關個案並不罕見,甚至有成績優異的幼稚園學生抗拒踏入學校,不願參加升小面試。

本身返學好開心、有得玩,宜家小朋友享受嘅部份好少,要做嘅嘢好多,好多要求同指令,令到佢哋好緊張,有小朋友係學校坐埋一邊喊,傾計先知係佢覺得做咩都唔可以,又唔畀食嘢,又怕小朋友屋企人未打針唔可以一齊玩!
註冊心理學家蔡穎妍

她解釋,疫下停課多時、群體活動大減,小朋友一時間難適應,難免會有不安及焦慮,而家長緊張疫情,「唔少父母出門前不停提醒唔可以分享食物或者同人有身體接觸,返到屋企又會問佢今日有無做好防疫」,加上初小生自理能力稍遜,師長會多番提點,無形中累積壓力,「好多要求同指令,令到佢哋好緊張,學校因為防疫加多咗唔少要求,例如分批去廁所、出入特別室要拍卡」。

她指出,若部份學童本身不擅長社交,或會感到被孤立,因而感到懼怕及抗拒上學,個別學童除了拒絕參加群體活動、不願上體育堂外,更可能因不擅表達,因為小事情或旁人小動作而情緒失控,「試過有小朋友係課堂大叫,原來係突然諗起唔記得消毒枱面,怕有人用完污糟,又或者見到同學飲水時咳,因為唔識表達,又好擔心,於是就喊。」

蔡穎妍建議父母及老師毋須過分緊張,更應避免用「大聲夾惡」的語氣與小朋友對話。她提議父母可多提上學或學校生活開心的部份,以正面說話教育子女:「提點唔同指令,可以講小朋友之間可以戴住口罩傾計、一齊玩遊戲,可以分享獨立包裝嘅食物,但係食嘢之前要洗手、自己坐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