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精神健康|小學推小息自選活動、線上談心 助學生交朋友減壓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門診新症預約,每年平均輪候人數破一萬,2020/21年緊急個案(即出現暴力行為、幻覺、高危被虐甚至自殘自殺)按年升26%至447宗,比起2018/19年度,即反修例運動及疫情前大增六成。
為本港逾20間小學提供駐校社工服務的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2020/21學年錄得約1860宗求助或諮詢個案,為過去三年最高;而本學年首月已錄161宗新個案,比去年增八成,亦較2018/19學年(即疫情及社會運動前)大增七成。
本港學界受世紀疫症影響停課多時,各校為追趕進度而努力,而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學,卻在緊追學業成績的同時,盡力推行多項措施,包括購入Switch電子遊戲機、安排多個小息活動,希望為學童減壓,建立正常社交生活及鼓勵多元發展。

延伸閱讀:

學童精神健康|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年增逾萬新症 疫下緊急個案升

學童精神健康|駐校社工機構:去年求助破3年新高 開學求助升8成

學童精神健康|心理學家:多四至六歲學童求助 籲家長要正面說話

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學校長陳寶玲指出,疫情下市民多留家避疫,父母及小朋友均面對心理及情緒壓力,「張力大咗、磨擦大咗,又無正常社交關係,小朋友成長的確好大壓力,都會擔心返到學校嘅情況」。

「除咗學業以外,身心健康都好重要」

她強調該校重視價值教育及成長支援,「除咗學業以外,身心健康都好重要」,故即使小學暫時只能半天面授,該校亦保留成長教育課,另安排學生在20分鐘小息分批在校內活動,參加老師舉辦的學科遊戲、運動項目等,另附以線上分享及交流時間,希望盡量協助學生減壓及建立正常社交生活。

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學在疫情下,仍然以分流方式。安排多個小息活動,希望為學童減壓,建立正常社交生活及鼓勵多元發展。

每日自選小息活動 動靜皆宜

陳寶玲形容,長期停課令小朋友缺乏正常社交生活,學校除了維持傳統學習,亦希望學生有開心校園生活,故以舊活動為藍本,推出疫下特別安排,每日20分鐘小息定名為「快樂休息」,在避免過多學生聚集或跨級相處的前題下,學生可按學校時間表自選小息活動「放電」,如到操場參與呼拉圈、打籃球等運動,亦可選擇去圖書館或電腦室。

為分流學生,不同學科老師亦會在不同樓層課室預備活動或遊戲,小朋友自選參與。全校周一、周三及周五以英文為課外溝通語言,周二及周四則以普通話為主,外籍老師亦會在校內走動,與小朋友玩遊戲及講故事。

走廊設Switch 體感遊戲助學生維持運動興趣

另外,學校去年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購入六部Switch電子遊戲機及大電視,放在每層走廊,供學童在小息時玩體感遊戲,如跳舞或射箭等,「希望疫症有限度環境下,都可以有運動嘅機會。」

Switch係疫情初期,2020年就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嘅,睇到疫症會有做運動限制,我哋都係捉小朋友鍾意打機心理,雖然打機可能影響視力或身心成長,唔可以過量,但係呢個媒介可以吸引到小朋友做運動,而且無場地限制,打破空間限制,做下運動!
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學校長陳寶玲

網上設班級經營活動 同班同學分享日常生活

除了小息活動提供多元選擇之外,該校今年以「關愛」為年度主題,每周舉行一次線上周會或班級經營課,前者分享正面故事,後者供學童分享日常生活,希望加強小朋友對學校的歸屬感,同時建立師生關係,「小朋友加強同班主任溝通,同班同學可以互相支持。」

半天面授仍保留德育課 教認識情緒、適時求助

課堂亦有保留德育成長教育內容,以及每周五保留實體多元智能課,提供體藝、STEAM或環境教育等範疇活動,讓學生有學科知識以外的發展。陳寶玲又稱,「知道疫症會有影響」,故去年起設情緒課,疫症以來亦堅持每周一堂德育課,教學生認識情緒、學習面對及解決情緒困難。

設家長工作坊 供父母減壓及分享育兒心德

家長方面,該校除了邀間機構分享親子相處貼士、網課護眼醫健資訊等,去年加設校長聊天室,供校長聆聽及了解家長育兒困難、對學校期望等,另設家長工作坊,讓家長間互相認識,「等父母之間得到彼此支持。」

她直言,疫下課時縮短,老師在維持教學進度下要推行活動存在一定困難,「有限嘅上午課時,真係唔容易」,惟不少老師都反映,「小朋友唔保持身心平衡,課堂都坐唔定」,她特別感謝教學團隊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