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精神健康|年增逾萬兒童青少年新症 非緊急首診平均等5年多

撰文:鍾麗霞
出版:更新:

小朋友要贏在起跑線,面對家長過高的期望,加上沈重的學業壓力,與疫情持續影響正常學習,隨時年紀輕輕已壓力爆煲。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過去5個年度的新症預約每年逾萬宗,當中約一成個案屬緊急的第一及第二優先類別,輪候時間最短只需一星期,但餘下大量非緊急的例行類別個案,即使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求診者減少,平均輪候中位數亦達64星期(5年4個月)。

延伸閱讀:

學童精神健康|駐校社工機構:去年求助破3年新高 開學求助升8成

學童精神健康|心理學家:多四至六歲學童求助 籲家長要正面說話

學童精神健康|小學推小息自選活動、線上談心 助學生交朋友減壓

醫管局求診數字顯示,去年疫情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有11069宗新症,為3個年度的新低,相信與疫情影響求診有關,但當中447宗為最緊急的第一類別,個案數字較2017/18年度的239宗急升近一倍。

ADHD、自閉症求診個案佔約七成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求診數字高踞不下,葵涌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鄧振鵬表示,近年的求診者以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自閉症及情緒問題等為主,其中ADHD及自閉症分別佔四及三成,而情緒困擾求診者以抑鬱及焦慮佔多。他估計新症個案多或與家長、學校及大眾對相關精神科疾病認識提高,能更敏銳識察覺到症狀,家長亦較願意帶小朋友接受評估或求診。

疫情下難適應網課致學童有情緒困擾

受疫情影響,學校的授課模式「變來變去」,停課、網課、半日課到恢復全日課堂,令不少學童難以適應,不但影響學習,情緒亦受牽連。鄧振鵬指出疫情令舊症患者未必能如期覆診,病情容易出現反覆,加上學習模式改變,均會影響情緒,「有啲小朋友對網課會有適應困難,有啲學習疏懶咗,復課追唔上進度就會有壓力,亦有啲小朋友因為家長WFH,大家衝突多咗,都有機會令病情轉差。」

唔乖VS專注力不足家長辨識有法

家長管教難,小朋友究竟是「唔乖」、外向好動,抑或是其他問題,有時難以判斷,但原來是有跡可尋。鄧振鵬舉例,小朋友患上ADHD與「唔乖」最大分別在於調節個人行為上,「外向好動嘅小朋友能收能放,去到需要安靜嘅地方好似上堂、去教會,佢哋可以安靜。ADHD小朋友就調節上出問題,好心急衝動,控制唔到行為,影響埋學習甚至自理能力。」

至於家長需關注的自閉症警號,鄧振鵬指出包括小朋友少與人有眼神接觸、不合群、自我封閉、偏執行為、社交能力落後於同齡兒童等。還有一項較易被家長忽略的非典型症狀,「個小朋友會好主動、好積極咁去交朋友,好唔恰當咁表現得同人好熟,同佢嘅年紀完全唔相配,(小朋友)好封閉同好主動都可以係病徵。」

家長掌握管教技巧「贏在起跑線」

「緊張大師型」家長容易誤當子女的行為問題是精神困擾,以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門診亦有類似轉介個案,鄧振鵬寄語家長要掌握管教技巧,「先係贏在起跑線」,他建議家長要認識子女的優點,不要只關注學習表現,「家長期望太高、太緊張,其實未必適合孩子發展階段,就容易出現落差。」他亦建議家長不需過度保護,應自小引導子女學習提升抗逆能力。

情緒問題也是小朋友常見的精神科求診原因,鄧振鵬提醒家長要注意「唔開心」程度,「遇到挫折梗係會唔開心,但正常低沉一陣會隨時間變淡,如果係持續性同情緒症狀廣泛影響生活、學習就要留意。」如因情緒困擾出現失眠、無胃口、無原因的不開心、失去動力等都要關注。

緊急個案輪候時間中位數為一星期

醫管局的新症個案主要由學校、家庭或兒科醫生、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等轉介,由於個案多,會先由護士進行評估及分流。求診者若評估屬高分,包括出現自殘行為或自殺念頭、有暴力行為、妄想或幻覺等症狀、缺課一段時間、高危被虐待等,屬緊急的第一優先類別個案輪候時間中位數只需一星期,若屬例行類別個案,上年度在疫情下平均需等64星期,過去5個年度,最長輪候時間中位數為17/18年度的85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