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近8成基層市民認為應以公帑建過渡性房屋  增加計劃效率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近年公屋輪候册數字屢創新高,有不少團體建議興建過渡性房屋,以解決基層住屋問題。關注基層住屋聯席今日(27日)發布《過渡性房屋意見調查報告》,收集基層市民對過渡房屋的意見。
調查發現,逾9成人認為現有過渡房屋未能減輕住屋壓力,8成受訪者認為應由政府出資興建過渡房屋,而逾半受訪者認為應容許住户居住至獲派公屋。
有曾獲配過渡房屋單位劏房户稱,過渡性房屋的居住年期太短,因擔心屆時仍未能上樓而須另覓住處,寧願選擇繼續屈居劏房。團體建議政府應善用官地,並以公帑興建過渡房屋。

(張嘉敏攝)

調查於2018年10月至11月進行,以於各區進行問卷調查形式,收集216份樣本。當中調查對象為租住不適切房屋的住户,並以劏房户最多,佔8成;其餘為板間房、天台屋,及寮屋住户。

結果顯示,逾9成受訪者認為現有的過渡房屋未能有效減輕住屋壓力,當中超過8成人認為數量不足,近2成人認為申請程序繁複。另外,8成受訪的市民認同應由政府出資興建過渡房屋,當中逾8成人認為應先改建政府閒置建築物,其次為官地。

至於租金方面,6成半受訪者認為過渡房屋應仿效公屋租金制定。而居住期限,逾半市民認為應容許住户居住至獲分配公屋。

劏房户唐小姐建議政府應興建更多過渡房屋。(張嘉敏攝)

居於葵芳區劏房長達6年的唐小姐稱,一家三口輪候公屋約7年,之前租住約100呎的劏房單位,租金約5000元,佔家庭收入3分1。而居住環境欠佳,如單位外平台常有老鼠出沒,須長期緊閉窗戶;加上屋內有蟑螂等昆蟲出沒。為改善年僅6歲的女兒成長環境,她去年申請樂善堂位於九龍城的過渡房屋計劃,但因居住期僅2年,擔心屆時如未能上樓須另覓住處,而當區劏房租金平均達一萬元以上,亦難以負擔。最終雖申請成功,但未有入住。

她其後被業主逼遷,須遷往另一個劏房單位,惟面積只有80呎。她希望政府能與建更多過渡房屋,甚至各區亦有單位;而居住年期亦可延長,「2年真係唔夠。」

任真(右三)稱各區有不少空置建築物可改建過渡房屋。(張嘉敏攝)

聯席建議政府應善用閒置土地及建築,並以公帑興建過渡房屋,如橋底及空置校舍。幹事任真稱聯席曾研究部分閒置的可行性,如深水埗玉器市場、觀塘聖若瑟中學空置校舍,及屯門聖西門小學等。她稱地段交通便利,加上改建原有建築物的難度不高。他們認為應配合取締劏房時間表,根據劏房住户人口制定過渡性房屋計劃。而租住期應延長至10年以上,確保住户可居住至獲派公屋。

他們又建議提供租金津貼,予輪候公屋超過3年的申請者,並為不適切住屋設立租金管制,以保障租住權。

立法會議員尹兆堅認為,政府於過渡房屋議題上的角色被動,將主導權交予非政府機構;加上空談政策,未有顧及實際可行性。他建議政府應更積極興建過渡房屋,甚至仿效80至90年代時的臨時房屋區。立法會議員梁耀忠亦認為,民間缺乏資源、土地及經驗,令推動過渡房屋的進展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