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馬灣村、深水埗閒置地建過渡性房屋 料可建467個單位
公屋輪候時間屢創新高,最新數字更顯示一般申請者上樓平均須等候5.5年。近年過渡性房屋成為短期內解決惡劣住屋問題的措施,但社會上可建相關項目的選址卻不多。
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早前獲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逾2,400萬元,研究本港5個閒置選址,最終選出當中3個選址可再作進一步改建過渡性房屋具體研究,包括前聖公會赤柱小學、深水埗欽州街天橋相鄰土地及馬灣舊村,料共可提供467個單位。前規劃署署長、創新設計院總監凌嘉勤稱,政府已收回選址內大部分土地,估計發展難度不高,並指政府應更積極推動過渡房屋,回應社會需求。
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早前獲撥款2,419萬港元,進行為期3年的「騷.In.廬」-「十萬分一」計劃。當中首季主題為過渡性社會房屋,集合86名來自社會各個範疇的專業人士,於過去2個多月就本港5個閒置土地的選址作出研究。
選址以長期閒置、交通便利、相鄰地區擁有基本社區設施等作準則,當中選出當中3個選址作出具體規劃方案,包括前聖公會赤柱小學、深水埗欽州街天橋相鄰土地,及馬灣舊村。而另外兩個地點:茶果嶺前四山公立學校,及薄扶林舊牛奶公司職員宿舍,則分別因有大型工程進行中,及難以運送建築物料等原因,而不作進一步考慮。
改裝赤柱棄置校舍 提供54個住屋單位
當中於赤柱佳美道的前聖公會赤柱小學,涉及約1,250平方米。研究團體建議可將原有樓高3層的空置校舍,改建為過渡性房屋,料共可提供約54個單位。計劃將分兩期進行,分別改建現有建築物先提供18個單位,並使用預製組件增加最多46個單位,同時會提供公共空間及設施,以應付居民日常所需。團隊認為選址鄰近赤柱大街,加上鄰近公屋馬坑邨,相信交通配套可應付居民所需。不過,由於地點無車路直達,或對日後運送建築物料有困難。
深水埗欽州街天橋底 以組合屋形式提供單位
另一個建議選址位於深水埗欽州街天橋底土地及相鄰用地,涉及兩幅地皮,面積約9,300平方米。該地點現有一幅地皮租作臨時地盤辦事處用途,研究團隊建議以組合屋形式,加建5幢樓高3層的過渡性房屋,共提供187個單位,每個單位面積約156平方呎。
由於另一幅地皮位於天橋底,現時噪音問題嚴重,故認為不適合興建住宅單位。團隊建議利用該幅地皮提供公共空間,作舉辦社區活動之用。計劃將分為短中長期進行,目標於首3年內落成住宅單位。
建議改劃馬灣舊村 改建村屋為住宅單位
涉及業權問題荒廢多年、原擬作馬灣公園二期的馬灣舊村,同樣被列為具發展可能的選址。研究團隊提出兩個方案,分別以修復馬灣舊村內的村屋,提供18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同時將靠近入口處的村屋改建為餐廳及商鋪,以打造為自給自足的社區。另一個方案除建議翻新現存村屋外,亦會以組合屋方式加建單位,料可提供215個單位;另外亦會利用地鋪開設商店,及發展農業等。
由於現時僅可利用渡輪,或從青衣及荃灣乘坐巴士前往馬灣;加上交通費用不菲,或會影響居民入住意欲,及對當區交通構成負荷。不過,團隊認為當區交通可應付馬灣日後的人口增長,甚至帶來更好的成本效益;而因過渡房屋租金較低,估計對基層住戶仍有一定吸引力。
凌嘉勤:大部分為政府土地 發展難度不高
馬灣舊村地皮原有發展藍圖,加上政府於90年代曾與發展商達成協議,須由發展商負責修復工作,地皮涉及複雜業權問題。曾任規劃署署長的創新設計院總監凌嘉勤承認,相對其他選址,馬灣項目面對較多困難。不過,由於政府已收回大部分用地,估計改劃發展難度不高;加上原有發展藍圖於約20年前定立,未能回應現今社會需求,有必要重新規劃發展。
他又指,其他選址的地皮雖為政府用地,不過現時均非住宅用途,建議可以規劃許可申請的方法處理,估計所需時間較短。
凌嘉勤又指,以改裝現有建築物方式提供單位,可順帶保留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既可保育亦能回應社會需求。他稱,3個項目共約可提供467個單位,自計劃推展已有約6間非政府機構表示對項目有興趣。他強調,團隊工作僅屬前期研究,若個別機構對項目有興趣,應自行與政府磋商。
團隊將就項目作進一步研究,包括所需成本、設計,及諮詢當區居民的意見。他們於本月內已就項目詳細設計進行招標程序,預計可於明年1月開展研究,並於4月提交方案。
馬灣公園有限公司表示,支持政府儘快按計劃興建更多公營房屋,解決基層市民的住屋需要,亦歡迎有關的新建議。公司對建議採開放態度,但由於政府仍未將土地發展權交予發展商,在現時情況下未能確定將有關土地用作過渡性社會房屋是否可行,但會密切留意情況和政府意向,並作出相應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