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紓緩治療.二】被誤解「在病房等死」 醫護解畫非有入無出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紓緩治療」一詞或給予部分病人不太好的觀感,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顧問醫生林寶鈿透露,有病人會以為入懷安科接受紓緩治療有「喺度等死」的意思,他解釋有約五、六成病人可出院,回家休養,強調讓病人盡量花時間與家人相處是醫護人員的目標,紓緩治療的病人亦絕非「有入無出」。
【聯合醫院成立45周年,與《香港01》合作推出系列報道。本篇為系列之五,從紓緩科、產科凝視生死。】

懷安科病房或會讓部分病人視為「有入無出」的病房。(歐嘉樂攝)

紓緩治療可能為部分病人所忌諱,被貼上「等死、有入無出」之類的標籤。聯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顧問醫生林寶鈿受訪時指,數據上有約五、六成病人可以出院,回家休養一段時間,當然亦會有約四、五成人在病房離世,不過他指出,醫護人員的最終目標都想病人能回家,爭取與家人的相處時間。

林寶鈿強調,醫護最終目標都是想病人能回家與家人相伴。(歐嘉樂攝)

按一般人的認知,病房的作用就是要救活病人;在紓緩治療的病房內,面對的考慮因素更多。林寶鈿解釋,對紓緩治療病房內的晚期病人來說,死亡是必經階段,無法逃避,治療目標並非無止境、辛苦地延長病人生命。

張嘉琪指出,懷安科醫護要為病人及家屬提供心靈及情緒支援,與他們一起面對死亡。(歐嘉樂攝)

情緒上支持病人及家屬 務求雙方無憾

紓緩治療能幫助病人慢慢面對,繼而接受死亡。除了藥物及生理上的照顧,醫護人員會提供心靈及情緒支援,務求令病人較安然地來到彌留階段。

除了病人本身,病人的家屬亦是紓緩治療的目標對象。聯合醫院復康及懷安科病房經理張嘉琪指,醫護的工作是令病人及家屬在無遺憾之下離開。她坦言,新入職的護士較年輕,未必接觸過死亡,要花時間讓新人理解,要照顧病人的情緒,首先需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再慢慢學習與病人傾談,陪伴他們面對死亡。

鼓勵病人家屬陪同走最後一程 助其過渡哀傷

至親離世的悲痛,相信經歷過的人都難以言語。九龍東醫院聯網顧問護師(紓緩治療護理)高寶珊表示,家屬在病人離世前做得愈多,過渡哀傷時會來得較容易,他們心中的遺憾亦會減少。聯合醫院有為病人提供「圓夢計劃」,今年7月底為一位癌末老翁圓夢,為其在院內舉辦個人攝影展,老翁的家人均有同場參與。

高寶珊對死亡的感悟是:「死亡要來時無得招架,你係完全無SAY」。(歐嘉樂攝)

高寶珊指,醫院鼓勵家人一同「圓夢」,亦提供空間讓他們在病人的最後幾天陪伴在側,甚至在院內過夜,希望家屬在病人離世後可以釋懷。陪過無數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她,對死亡自有感悟,「死亡要來時無得招架,你係完全無SAY(話語權)」,不論是任何人都應活好每一日,更重要的是不要帶着遺憾離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