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醫院.社康護理】爬山入觀塘木屋區 服務不止兩喉一針
有人形容,為長者提供的家居或院舍護理服務為「兩喉一針」:「兩喉」是指尿喉及胃喉,針是指為病人打針,屬較基本的護理工作;但聽畢退休社康護士要攀過山頭才能做家訪,現任社康護士對付病人家中蟑螂的經歷,會感受到比起兩喉一針,社康護士更需要勇氣、同理心及應變能力,才得以設計全盤的護理計劃,讓病人能真正在家休養。
由觀塘區被喻為「紅番區」的年代起計,基督教聯合醫院社康服務部成立逾45載,社康護士抱持以病人為主的信念,服務居民至今。
【聯合醫院成立45周年,與《香港01》合作推出系列報道。本篇為系列之一】
「其實邊有病人想住院?」聯合醫院社康護理部部門運作經理李家儀,以簡單一句道出病人的心底話。社康護士的工作之一,就是要教導病人如何面對慢性疾病,在家中及社區內已得到服務。李家儀續指,特別在現時公立醫院床位不足的情況下,亦不希望病人不斷往來醫院及家中,因此社康護理的計劃來得重要。
70年代起為觀塘居民提供社康護理 護士被問:「紅番區你都去呀?」
聯合醫院前護理總經理華潔瑩是本港社康護理服務的開山鼻祖之一,她回憶道,當初護士們都深信社康護理有意義,聯合醫院前身是補助醫院,即使初期來自政府的資源不多,大家都願意出盡全力做。她憶述70年代的家訪要爬上山到觀塘木屋區內進行,交通不便之餘,木屋區的門牌號碼亦未必準確,有可能23號和24號門牌相隔了一個山頭。
觀塘區的龍蛇混雜亦一度令人卻步,華潔瑩就曾被問及「觀塘紅番區嚟喎,你咁都去做家訪呀?」又曾聽聞有社康護士家訪時,碰上有賊人進屋打劫,不過傳聞中的賊人「盜亦有道」,並無搶劫護士,但由此可見,舊日做家訪的辛酸實在難以想像。
親眼見證病人康復進度 為護士工作帶來成功感
歷經多個寒暑,聯合醫院的社康護理團隊現時約有7、80名護士,任職社康護理部註冊護士已4年多的麥國峯表示,每位病人的第一次家訪很重要,「去到佢(病人)屋企係佢主場,要因應佢嘅需要去做規劃」。除了了解其病歷之外,病人的生活習慣、自理能力等,都是社康護士會關心的事項,護士甚至要得知病人家人的起居,從而設計全面的護理計劃。
麥國峯是由老人科病房轉到社康護理部,他形容部門的吸引力,在於親眼見證病人的康復,「一個傷口由好大嘅窿,到慢慢好返」,他坦言這種成功感比病房內的工作來得較大。
現時區內的公共交通發達,攀山不再,不過要面對的挑戰未減。麥國峯不諱言指自己很怕蟑螂,試過打開病人的藥箱,內裡的蟑螂四散;又試過翻開餐桌上的碗碟,有數隻蟑螂「喺度食緊嘢」,麥直言遇上這些情況要保持冷靜,因為一旦驚恐便會失去護士的專業形象,病人對自己的信任亦可能隨之消失。
強調「視病如親」 換來病人將社康服務中心電話填上家人聯絡欄
受訪期間,團隊多次提到社康護士要視病人如親,才做到最好的效果。李家儀分享一位老伯的故事,那伯伯曾多次入院,但不論他因何事入院,所入住的病房職員總會致電社康服務部,後來才發現老伯將社康服務中心的電話填上家人聯絡電話一欄,伯伯向護士解釋,「我覺得最親係你呀姑娘」。李家儀強調,只有視病如親,才能想到病人的需要。
社康護士四大特質:自信心、觀察力、應變能力、溝通能力
聯合醫院前護理總經理岑素圓總括社康護士的特質,是要有足夠的自信心、應變能力及觀察力,岑解釋由於社康護士一般是單獨做家訪,上門不單是教病人吃藥、打針及洗傷口,而是要視乎病人病情決定下一步該留家護理,還是要立即送院等,若能力不全面難以勝任。此外,護士亦要有良好溝通能力,以便讓病人及家人清楚了解護理計劃。華潔瑩補充,「合約無寫明你要做啲乜」,但社康護士去到病人家中,見到病人的境況,就需要「幫佢諗計」。
現時每位社康護士一個早上約需家訪12位病人,岑素圓指有些病人的活動能力不佳,以洗傷口為例,一個護士很難同時固定到病人的身體,同時為其洗傷口;而若病人有嚴重精神病紀錄,或者住處偏僻,均有需要「行孖咇」。岑素圓期望日後可發展至「一帶一」的家訪模式,由一位社康護士,連同一位支援組別員工上門,她坦言即使只是幫忙為病人「轉身」,都能為社康護理提供更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