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瘤」與「肌瘤」有分別嗎?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人體肌肉除了勞損、發炎、痛症、靜脈曲張之外,其實也會像其他器官一樣,長出腫瘤。肌肉瘤和其它癌症一樣,初起之時可以全無徵狀,待其增大並壓住神經線, 往往令病人飽受痛楚。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

醫善同行醫學顧問、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

肌肉瘤是軟組織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其中一種,顧名思義,是專門生長在肌肉上的惡性腫瘤。這裡說的肌肉,除了指身體表面的肌肉,也包括體內血管、脂肪等不同組織的肉瘤。例如:

橫紋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是生長在骨骼肌上的腫瘤;
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是長於平滑肌(例如腸道)上的腫瘤;
脂肪肉瘤(Liposarcoma)則是自脂肪組織產生的腫瘤。

必須一提的是,「肌肉瘤」與「肌瘤」僅差一字,但意思相去甚遠,前者絕大部份都是惡性腫瘤,屬於癌症, 有擴散往其他器官的能力;後者則是良性腫瘤,沒有癌細胞(例如子宮肌瘤,也是生長在平滑肌之上,但就是良性腫瘤)。

肌肉瘤這個「隱形殺手」防不勝防,潛伏初期可以全無徵狀,當患者感到該部位的痛楚時,很可能是「隱形殺手」已經出鞘,腫瘤壓住神經線,甚至影響器官功能。(示意圖/Getty Images)

肌肉瘤在香港並不常見,2021年各類軟組織腫瘤的新症病例約240多宗,而且過去10年未見明顯上升的趨勢;發病者一半為65歲以上長者、30%為50至65歲患者,其餘20%為50歲以下,未見有明顯的高危組群。

不過,這個「隱形殺手」防不勝防,除了因為現今醫學界仍未了解確切成因(雖然部份癌症與先天遺傳有關,但從過去肌肉瘤病例而言,未見與遺傳或基因缺陷因素有關連),也因為腫瘤潛伏初期可以全無徵狀,當患者感到該部位的痛楚時,很可能是「隱形殺手」已經出鞘,腫瘤壓住神經線,甚至影響器官功能。

如果是生長在骨骼肌上的橫紋肌肉瘤,則有可能需要切除腫瘤附近的肌肉,避免日後截肢之虞。只要及時接受診治,患者康復的機會很高,但前提是要及早求醫。(VCG)

更甚的是,肌肉瘤帶來的痛楚,與肌肉痛、腹痛等無明顯分別,患者未必意識到,一般來說,當肉瘤已經腫大,或忍受不到長期痛楚,他們才會求醫。醫生會透過磁力共振、電腦掃瞄、超聲波以至正電子斷層掃瞄等檢查,嘗試診斷腫瘤位置、大小、期數,以及癌細胞轉移至其他器官的風險。

幸好,肌肉瘤很少帶來即時的死亡風險。體積小、沒有壓住多條神經線的肌肉瘤,一般可以電療及化療控制,並施行切除手術。如果是生長在骨骼肌上的橫紋肌肉瘤,則有可能需要切除腫瘤附近的肌肉,避免日後截肢之虞。只要及時接受診治,患者康復的機會很高,但前提是要及早求醫。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