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分享.二】分享行動遍地開花:拾荒老人不是要施捨
多年前有個人叫Benson Tsang,有日發起「平等分享行動」,在網上呼籲有相同理念的人一起落區與基層和老人「分享」物資、關心他們的苦樂。這個沒組織、沒領袖的行動,後來蔓延至全港各區,數以百計有心的戰友這些年繼續在「平等分享」,Joefi是其中一個。她與當時自發做平等分享的阿兔很快一拍即合,如今常往各區探探「老朋友」。
「平等分享」不等於施予或義工送暖,阿兔形容與拾荒老人的相遇,就像一場場與陌生人打開話匣子、再相識相知、結為好友的經歷:初見時尷尬見外,雙方慢慢經營了要好的感情。他們是怎樣在街上與阿婆培養感情?
攝影:江智騫
上回提到阿兔多年前曾獨自走到街頭,向素未謀面的拾荒老人噓寒問暖。【平等分享.一】金融女與紙皮婆婆做朋友被人側目:妳黐線㗎?
後來她認識一班「戰友」,才知道自己一直所做的,叫做「平等分享」。戰友們會定期相約到各區看拾荒婆婆、清潔工和無家者,行動毋須報名,說好了出現同行,當日突然不到也沒人事後算帳。「我們有時組隊是因為每次都有新朋友想了解『平等分享』,他們起初幾次面皮薄的要搵人壯膽,但當你關心變成習慣,平日即使戰友不在,都會忍不住上前找拾荒老人。」阿兔說。
Joefi自言他們由始至終都是一盤散沙,但會遍地開花。各人遊走各區見見拾荒老人和無家者,並非「『延續』Benson Tsang的平等分享精神」。Joefi說較準確的說法是,當年發起人Benson在一處點燃火種,以物資比喻火柴,擦亮了一區後,火種便自然蔓延開去。「每個『戰友』感染身邊人,一個傳一個,愈來愈人去做,但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我去做『平等分享』不會說我是跟Benson的,阿兔也不會說是跟我的。」
與陌生人的相遇:婆婆我不是寶藥黨
當初不知哪來的勇氣,阿兔走到街頭,在不同角落找婆婆聊天。她記得起初數次上前打招呼,拾荒老人耍手搖頭拒絕她的好意,倔倔對她說:「走啦你,唔食呀,唔要呀!」
那些要走到街上拾荒過活的老一輩,大多都不太相信社會還有人關愛他們,有些只願自力更生,從沒奢求別人相助。眼前滿懷熱情的陌生女孩,阿婆擔心對方其實不懷好意,以為寶藥黨或騙案。阿兔被拒多次後,終打動婆婆,與她交心。「初次見到,先問婆婆每日生活怎樣,紙皮工作怎樣的,她們傾傾吓就會開始講自己的心事。」阿兔經驗老到教路。
阿兔牢記每區每個拾荒老人出沒的位置和時間,也記着他們曾告訴自己的故事和遭遇。這夜她帶着有心人贈的一袋袋物資,再來到自己熟悉的中上環,與婆婆一見面就像朋友般親切。她知道皇后大道中執生果檔紙皮的玉姐不煮飯,所以給她米和通粉也用不着,幾包餅乾反而更實際。這晚玉姐還收到潔膚套裝,卻拿着面霜推卻:「唏,我唔搽面的,你們拎去給其他阿婆啦,不用給我咁多啦。」
紙皮婆婆和無家者有權拒絕接受物資,阿兔形容:「就像你請朋友喝東西,他也有權說不喝,這就是『平等分享』。」過往做義工送暖,一般老人家收到物資會感恩地握拳連聲多謝,阿兔與Joefi不欲老人家這樣想:「我們不是義工布衣施贈什麼。」
這晚常常聽這幾句:「婆婆我有啲米,係朋友多咗食唔晒,你要唔要呀?」;「哎呀婆婆,我啲超市現金券就快過期,不如你幫我用咗佢啦!」接着與阿兔同行的人在旁悄悄問:「過期咩?」。「2019年。」阿兔細聲應道。
要讓老一輩明白年輕人來「分享」,阿兔與他們相處多有技巧:「等老人家聽到會舒服啲,不覺得受人恩惠;大家關係亦像老友開心share。」
平等分享不是單次義工探訪
這晚第一次來「平等分享」的Catherine感嘆紙皮婆婆即使生活貧乏,卻不貪心別人送的物資。「她自己不需要的,她說不用了,更關心其他人有冇得用,叫我哋送其他人。」Catherine是個育有一子一女的媽媽,有時見到有些太太喜歡盲搶免費的、平價的貨件,不管什麼都塞滿一袋,她也自覺形穢。
她與丈夫Ivan曾偕子女跟團往老人院做義工,Ivan憶述那是一場公式化的探訪:「一班老人家坐晒出嚟,小朋友就在他們當中帶來歡樂。」這場歡樂大派對一般數小時曲終人散,然後長者又迎來另一班探訪團。至於在街頭隨處可見的拾荒老人,Ivan覺得與他們相遇隨意,沒約定時間地點,卻能一見如故,日復日地把感情付上,阿婆能漸漸感受到那份關心。
他們有下一代,卻說孩子懂平等分享的心,爸媽教不了,培養不了。Catherine明白平等分享應是一種生活習慣,希望有天做到像阿兔和Joefi一樣,在街上看到一個在紙皮堆工作的婆婆,或坐在路邊的瘦弱老人,你會上前關心他/她的需要,或替他/她疊紙皮、搬動沉甸甸的紙箱。
Catherine想身教:「下次帶他們來平等分享,看看街頭發生什麼事,慢慢長大後便會理解這社會、婆婆發生什麼事,自己要怎樣做。」
那麼,那些婆婆有什麼故事?請看下個故事:【平等分享.三】不分晝夜拾荒 為日夜守紙皮地盤 老人有家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