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廈餐廳變社區會堂 成夜青、外傭、教會、食物銀行共享地

工廈餐廳變社區會堂 成夜青、外傭、教會、食物銀行共享地
撰文:陳芷慧
出版:更新:

Leo年屆三十,曾是夜青,也曾擁有四間食肆,賺錢為上。後來成為基督徒,原本租用大埔太平工業中心一個三千平方呎的單位作為食肆的食品加工場,後轉營餐廳「嗎哪」。餐廳表面是一間餐廳,關門以後卻變身一個社區會堂,為社福機構、教會、印傭等有需要的人提供空間。為專心經營嗎哪,進入社區,將其餘餐廳結業。Leo說,他只是提供一個平台,真正出力的,是一群走在前線的人。
攝影:陳芷慧

Leo曾是壞孩子,浪子回頭,希望將餐廳變成社區會堂。
Leo曾是壞孩子,浪子回頭,希望將餐廳變成社區會堂。

嗎哪=靈的糧食

嗎哪,Manna,一個好奇妙的名字,來自《聖經》出埃及記: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到曠野,以色列人抱怨飢餓,神降嗎哪,像芫荽籽的食糧。嗎哪,意為「靈的糧食」。餐廳,是社區營造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地方。因為食物,可以讓人有温飽之餘,然後才有心思與時間交流。

起初,這裏的人與物,如天地初開一遍混沌,只是一個平凡、寬敞、有四面牆、文青feel的工廈單位。「以為改一個與《聖經》有關的名字,播着詩歌,就是有福音元素的餐廳,但未想到如何把嗎哪放入社區中。」Leo說。真正的福音,應該走入社群,親身關顧。

空間共享,就像一個扭計股,能變出無限的可能。
嗎哪不時為外傭舉辦興趣班,多與她們相處,給一點關愛。(受訪者提供)

一宗不實報導 蘊釀空間共享概念

那時,嗎哪仍未有清晰的營運概念。直至一篇不實的報導,說這裏晚上會關門不做生意,只開放給夜青和社工,事情變得有點不一樣。錯有錯著,香港青少年服務處主動聯絡合作,「我們才發現香港不少社福機構缺乏租金便宜、可用的地方。原來,福音與社區不是兩回事。」Leo說。現在嗎哪晚上關門以後,不時有社工帶同夜青上來,「他們好靜,通常是社工不斷說話,他們只是聽。」Leo更會在當中分享自己如何從前吸毒、黑社會,如何走回正路。

把餐廳關門 讓給外傭

嗎哪原本打算周日不營業,只是開放給外傭,提供歇腳的地方。Leo了解外傭的難處:「印傭女子要養三頭家:自己的家、娘家和夫家。他們的丈夫不用工作。」但社會上對外傭有很多誤解,如很多人認為她們喜歡同性戀而歧視,「事實上,她們不是同性戀,亦非天生同性戀,只是她們離鄉別井,只能相信第一個在香港認識的人。」

Leo透過餐廳,聯絡外傭團體,招聚一群印尼的傭工,透過彼此分享,與她們建立關係。但建立關係也非一兩月之易,他說,因為印尼婦女多是穆斯林,她們持有一種「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所以通常由Leo未婚妻先和印傭聊天。

共享也必須切合雙方喜好,Leo原為印傭著想,「擔心她們好天曬,落雨淋」,以為有一間餐廳有瓦遮頭較好,誰知自作多情,她們還是喜歡圍坐在街上聊天。後來偶爾為印傭舉辦夏威夷結他等工作坊,才能吸引她們到來。

平日,這裏是恬靜,公公婆婆到來,擠滿餐廳,灌進笑聲與活力。Leo說:「這就是我無法停下來的原因。」

從食品加工場變成周日教會

現在嗎哪周日大部分時間沒有外傭,但依然不開放,只供大埔區一間教會作聚腳地。教會原址的業主逼遷,剛巧教會牧師師母上來幫襯,Leo知道他們的需要,就讓教會周日在這裏聚會。「當響起詩歌一刻,想到這裏的經歷,那一刻的感覺好奇妙,好深刻。怎會想到,起初只是用來作食品加工場,後來做餐廳,現在竟然變成一間教會呢?」

教會在嗎哪舉辦不少長者活動。公公婆婆很喜歡這個「high 卡士」的地方,每人30元,就讓他們樂上半天,包飲包食。新春時,他們身穿紅衣,揮紅扇,跳春舞,他們的腳尖跳出喜樂和生命的動力。Leo說:「這是我沒法停下來的原因」。

未來,教會與嗎哪有更多合作。現在嗎哪為教會的食物銀行做倉庫,計劃不但實行愛心飯盒。

廚房內的故事

「我好努力將這裏變成有家的感覺。外面的食客大部份都認識,裏面嘅我努力緊。」裏面,指的是廚房。廚房與大廳,一道牆,兩邊的故事。大廳的公公婆婆,一把年紀,仍然手舞足蹈,為仍然有一口生命氣息而歡騰;內裏卻是一群更生人士,他們像迷失在大海的船,忽然看到燈塔般,不由自主地來到這裏。

這都是嗎哪經歷的「生命冊」。

生意淡薄時,Leo會和廚房裡這群正在摸索生命的年輕人分享過去,Leo也曾牽涉很多犯法的事,通常他自己「打頭陣」分享經歷,這群小子才慢慢開金口,道出自己的過去。他們二十出頭,有的有案底,有的年紀輕輕已有妻兒,明明傻頭傻腦,卻又自認成熟。Leo:「起初,他們毫無紀律的。我要讓他們知道,人生是有出路,亦有後果。」一年了,大概是他們做過最長的工,亦準備好在不同的活動上分享自己更生故事。廚房裏的小伙子,都說Leo是蠢材,打份工,𢭃人工,也能幫補一下Leo的生計吧!但他說:「我想先做好我自己,讓他們學習。」漸漸,他們明白手裏拿着的鑊鏟是有意義的。

這裏,源於愛。
「我會繼續做,這個自己有份經營的地方,能造就別人的生命,這不是人生常有的經歷。」
Leo

為食物銀行做倉庫 盼變成「社區飯堂」

Leo在大埔這個好社區長大。他形容,這裏是一個普通的新界市鎮,有很多老人、屋邨、夜青、外傭,林林總總什麼都有,就是沒有一個低消費、有食物同時辦社區活動的地方。「我會繼續做,這個自己有份經營的地方,能造就別人的生命,這不是人生常有的經歷。」

嗎哪與教會有更多合作,發展路向更加清晰。現在嗎哪借出一個角落,給教會的食物銀行做存倉,雙方亦計劃派愛心飯盒給區內長者。「希望擴展至社區中有需要的人,冬天將至,更希望讓他們上來用膳。」Leo說。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