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西浸大生11小時徒步34公里上學 走出西鐵看見社區
每天搭鐵路通勤,沿線每個站早已經過千百次,但身在地底的你,可曾記起地面上每區的真實風景?應屆大學畢業生阿Long和他的師弟決定放棄西鐵一次,用雙腳走上34公里,由天水圍走到位於九龍塘的浸大。除了「腿好痠」外,他們一致覺得,這趟旅程見到許多平日乘坐西鐵時沒有體驗過的風景,重新認識香港大小社區。
有甚麼瘋狂的念頭,得趁大學這無拘無束的四年內完成,浸大生阿Long和阿君是這樣想的。他們在去年的12月26日起個大早,分別從天水圍、元朗徒步走到浸大,在Facebook直播路途中見聞,打卡更新動態,引來身邊同學、朋友留言:「好痴線!」
阿Long人如其名,蓄有長髮,像胖一點的周博賢。坐在另一側的阿君比較靦腆,但提起自己第一次徒步走到荔景和美孚時,忍不住提高聲線,「以前只在搭港鐵時經過。」
近日,描寫新西居民生活苦況的潮文《新界西人絕對係一群堅毅既物種》成為熱話,新西人彷彿與港島、九龍居民有時差,要比其他人早起等車,有聚會也因趕搭尾班車而要早走。阿Long住天水圍,阿君則住元朗,既沒有宿舍住,兩人每天要「迫西鐵」上學。「一個鐘全包。由天水圍坐到紅磡轉東鐵,到九龍塘站後再走15分鐘才到學校。」住天水圍20年的阿Long說。
元朗行山路到荃灣 大呼腳震
阿Long說,這想法兩三年前已經隱約存在,直到連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也定下來,更覺真的要行動。
12月26日早上8時20分,阿Long沿輕鐵路軌走到元朗找阿君,飲早茶和準備食物。10時開始上山路到大棠,走上麥理浩徑10段,接駁元荃古道,那是以前元朗農民往返荃灣市集的要道,邊搬運貨物,邊跨越一個個山頭。兩人經過大欖涌郊野公園、田夫仔、石龍拱、清快塘等山上景點,在3點15分下山抵達荃景圍。
這個山頭可以俯瞰荃灣和青衣全景,遠眺青馬大橋,阿Long看見荃灣如心廣場猶如一根針矗立眾多高樓,密密麻麻遍佈山下,「可能被大欖山隔開,我覺得荃灣不大屬於新界西。真正的新界西,應該是屯門、元朗、天水圍。」他解釋,這三區都被輕鐵覆蓋,地區功能互補,例如看電影可以到屯門,傳統文化旅遊或「掃街」可以到元朗,天水圍夾在中間,去哪兒都很方便。
「落山勁辛苦,行到腳震!」兩人相視大笑,自言沒有為行程做太多準備,遇到難行的山徑,只能靠一股衝勁硬碰硬。在石龍拱看風景後,他們幾乎應付不來下山的斜路,阿君便建議兩人背過身,在斜路上倒着走,才完成12.5公里的元荃古道。阿君說,當時都覺得自己「太痴線」,甚至打算放棄餘下行程。下山後,兩人腳震震,便在荃灣吃飯、休整。
體驗「移位」鐵路規劃
之後的路程走入城市。他們四時開始沿港鐵荃灣線行走,走上青山公路,轉入荔景山路,到美孚時剛好入黑。然後沿長沙灣道一直走到深水埗,晚上7時半,兩人抵達浸會大學的鐘樓,完成11小時、34.2公里的長征。
阿君說他是第一次徒步來到荔景,從來「荔景」只是一個港鐵站概念,而他自言沿山路走,有種與荔景建立另一種聯繫的感覺。因為除了從港鐵出閘外,他沒試過其他方法來到這裏。阿Long則說,每次從天水圍出九龍,坐西鐵到美孚站轉車,目的地之前經歷的站,像「長沙灣」、「荔枝角」、「美孚」,對他而言是站名多於一個地區。鮮有走到地上那條貫通3個地區、長3.4公里的長沙灣道。
長沙灣道有開闊的車道,兩人一直走,發現這裏與天水圍對比強烈。最深刻是土地用途不同,天水圍清一色屋苑和屋邨,而這一帶夾雜工廈、唐樓和重建後的新公屋屋邨,每走一段路,所見的景色也不同。
當天是假期,加上傍晚,車流和人流不多。工廠區除了沒貨車停泊外,附近食肆大多關門,原來假期時工廠休息,連帶服務工廠的茶餐廳也不會營業。「這是列車在地底行走時,我看不見的地上面貌。」那天他們更親身證實,長沙灣廣場在荔枝角站出口,真實地理與港鐵站好像移位。
阿Long更說,明明只是地上和地下的分別,但體力流失,令他覺得長沙灣道很長,愈走愈辛苦,不似坐港鐵時,5分鐘內能通過荔枝角、長沙灣和深水埗。徒步行到深水埗後,便可直達石峽尾,穿過南山邨到九龍塘去。兩人都奇怪為什麼轉車站偏偏設置在太子。
完成旅程,阿Long說深水埗是最有趣的社區,這裏本身是他平日的「蒲點」。「平價電子產品抵玩。飲食方面,不論吃正餐還是甜品,都有小店可供選擇。」他笑說下次會挑戰由天水圍走到將軍澳。因為有朋友住在那裏,同時他想體驗將軍澳這種沿鐵路發展,「天橋駁天橋,商場駁商場」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