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百年教堂荒廢被霸佔 天主教徒倡保育重塑「朝聖之路」深度遊
走入西貢郊區,阮志偉取出鑰匙打開黃毛應玫瑰小堂的側門,塵封已久的氣味撲面而來。內裡一切擺設沒有太大改動,還是那木造的橫樑,舊式鋁製窗戶,長木椅,祭壇中央的十字架和聖經。
但走出小堂外,前方空地不知從何時起變了停車場,還搭了臨時帳篷。小堂正門更被豪宅村屋愈建愈高的圍牆完全堵住,人多時入內難度極高,於是那道鐵閘門深鎖,陽光透不進來。「以為冇人用就霸下霸下,再入唔到來。」阮志偉概嘆。
這座1923年或以前已存在的二級歷史建築物,曾經是神父為西貢村民主持周日彌撒的場所,亦是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成立的基地,但近十多年只是偶然用作童軍訓練場所。於是,這個地方就這樣靜止在某個時空,這段歷史就這樣遺忘在山邊村落裡。
西貢有多個小堂正面對與黃毛應玫瑰小堂同樣的命運,阮志偉所屬保育團體計劃將小堂維修及活化,「因為資源有朝一日可能被地產霸權壟斷,變成另一個地產項目。」
攝影:黃偉民
黃毛應位於西貢大網仔附近,可透過車路到達,然而這條小村隱藏於密林山蔭中,一般人不會刻意到訪。村內原居民早已搬離,村屋變成一座座豪宅。但那裡仍有一座鋅鐵蓋頂小屋,外牆斑駁脫落,看起來與一般村屋無異,走近一點,才看到屋頂上的聖母像,原來這座是天主教小堂,名為黃毛應玫瑰小堂。小堂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1923年重建後,模樣保留至今。
阮志偉近來一有空檔便來到小堂「執頭執尾」,看看哪裡需要維修及跟進。他是中大歷史哲學博士,多年來研究本港鄉村歷史。十年前,他受洗成為天主教徒,研究興趣因此多了宗教元素。去年他又義務加入天主教區屬下的「古道行」歷史研究小組,致力填補天主教在西貢區的歷史空白。本來有全職工作的他,要不時遊走西貢各村落紀錄口述歷史,或到檔案處翻查文獻,早已分身不暇,但他因為不放心,還化身成「管理員」,看守西貢各處小堂。
二級歷史建築物 曾是抗日基地
這天,他坐在小堂裡祈禱用的長木椅上,分享黃毛應玫瑰小堂及西貢天主教傳教故事。
他說,小堂1923年重建,但早在1880年已存在,1941年東江縱隊借用小堂,宣佈成立港九獨立大隊,又在小堂駐紮游擊隊,收集情報,招募村民加入,抗擊日軍。後來大隊轉到1867年建成、位於西貢赤徑的聖家小堂成立總部,專門出海營救文化界人士,玫瑰小堂才不再是抗日基地。
「古道行」的團隊曾訪問過黃毛應的老村民,有人說當年日軍曾捉拿一批參加游擊隊的村民到小堂審問,並予以火刑。「訪問嘅村民曾經目擊過程,見到其中一位村民被吊起,畀火燒,嗰個人皮膚都爛晒,返到屋企冇耐就死咗,另一位就重傷。但佢哋仍然無供出東江縱隊成員,結果犧牲。」阮志偉說。
昔日天主教場所 今日荒廢被霸佔
提及黃毛應,不少行山愛好者或歷史研究者都略知其抗日角色,但鮮有人知道天主教發展的過去。
翻查1939年的《公教報》報道,玫瑰小堂在當年5月29日舉行落成典禮,有教友租小輪前往,後因颱風而停駛;又有三百多名新界教友由清晨起,冒雨徒步數里入村出席典禮,而恩主教則負責主持彌撒。
目前小堂後方相連兩層高的房間,地下是廚房,樓上是雜物房,以前是神父休息的地方。阮志偉表示,神父不會定期每周日在小堂主持彌撒,可能每月主持一次,每次會提前到達,在小堂內、或在村民家中休息睡覺,翌日早上再舉行彌撒。直至70、80年代,村民漸漸搬走,小堂失去宗教作用,為免浪費空間,教區將小堂交予黃大仙童軍117隊作訓練中心近二十年,直至近日才正式交還。
小堂漸漸荒廢,有何下場?對內,黃毛應小堂的木製橫樑需要更換,牆身滲漏,大規模維修動輒過百萬;對外,小堂正門外空地及樓梯被豪宅村屋新建的高牆圍堵,致大閘長期深鎖,只能經側門進入。但側門前變成了停車場,有人加建了臨時帳篷,有人曾放置一堆建築廢料在門口。阮志偉輕嘆:「以為冇人用就用、就起嘢,起咗先,冇人知冇人阻都算,霸咗先。」這亦是他百忙中仍要充當管理員,加強檢查的原因。
19世紀走入西貢傳教 小堂古蹟處處
「新界區好多小堂,神父走咗之後就丟空,如果唔利用就會被人侵佔,同埋日久失修。 好可惜!曾經咁重要嘅聖寶,就咁埋沒咗。」
除了黃毛應玫瑰小堂,西貢區還有很多具有歷史的小堂目前空置或失修,「古道行」團隊走遍山頭,找出其中十間,分別位於深涌、白沙澳、蛋家灣、赤徑、大浪、西灣、浪茹、糧船灣、北潭涌及黃毛應。
阮志偉指出,自1850年代,已有一批西方傳教士行山進入西貢,到不同鄉村傳教。選擇西貢,除了因為其地理位置,方便經大鵬灣進入中國內陸(昔日的寶安縣),亦因為西貢多散村及客家群體,需要協助他們對抗當時大族控制。「西貢首先係一個落腳點,又有細村落,未接觸過信仰、西方宗教,所以作為根據地,擴散出去。」神父除了傳教,亦會協助村民解決生活疑難,當村民開始信奉天主教後,便會捐錢、建屋,作為聖堂,故此西貢遍佈小堂建築。
但他說,天主教在西貢傳教的這段歷史,連一些資深教友亦不知悉。「我有行開山,西貢主要路徑都行過晒,呢啲村以前都去過,但你嗰時根本唔知有間小堂喺度,見到都唔知、唔留意,連天主教定基督教都分唔到。咦,但望真啲,入邊每間小堂都有故事。」
西貢十間天主教小堂,大部分失修或空置,有部分已有用途:
建於1867年的大浪聖母無原罪小堂(三級歷史建築)
建於1867年的赤徑聖家小堂(二級歷史建築)
建於1873年的蛋家灣聖伯多祿小堂
建於1879年的深涌三王來朝小堂
建於1880年的白沙澳聖母無玷之心小堂(三級歷史建築)
建於1990年的北潭涌聖母七苦小堂
建於1910年的糧船灣龍船灣天主堂
建於1918年的浪茄聖母聖誕小堂(現為基督教互愛中心,作福音戒毒用途)
建於1923年的黃毛應玫瑰小堂(二級歷史建築)
建於1953年的西灣海星彌撒中心
見證香港發展 倡保育予教友非教友使用
撇除部分已有其他教會團體接管的小堂外,「古道行」團隊計劃將這些小堂復修及活化,包括向政府申請歷史評級,及申請基金維修。「我哋有啲舊嘅野,唔係由佢荒廢喺度,有好多資源可以好好利用。做咩社會目的都好過荒廢,因為有朝一日可能被地產霸權壟斷,變成另一個地產項目。」
他們打算將大浪、赤徑、西灣、深涌四間小堂,規劃成一條「朝聖之路」。同時,他們又計劃將黃毛應小堂發展成歷史館,舉行活動,展示天主教、黃毛應及東江縱隊的歷史。「宗教團體可以用來做彌撒、靈修,非教友都可以來聽音樂、祈禱、默想,都好有意義。」
阮志偉強調,他們的目的並非要保護天主教財產,而是因為這是香港發展的一部分,有需要向大眾傳達保育訊息。「既然呢度已經冇彌撒,唔會回歸返以往只係做鄉村宗教場所,咁目標應該宏大啲,推廣畀普羅市民,利用公共資源、天主賦予嘅財產,好好發揮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