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入門】已遺忘的風味:「現在的蔬菜太好味了,沒有特色」
這天來到粉嶺郊外,當吳良貴(Stony)隨手摘下路邊一棵紫色花、俗稱「酸咪草」的植物,然後放入口中細嚼。此情此景,或許我們這些城市人會感詫異。我們已習慣事事講求衛生安全,在路邊採摘野菜即食?太不合標準了吧。
昔日在缺乏物資的環境下,由於野菜生長於屋前或田邊等手到拿來的地方,所以吃野菜充飢的情況十分普遍。生於城市,我們很難想像在這年代仍有人採習野菜食用;然而,現實中的一些貧窮地區,野菜仍是食糧的選擇。「香港比較城市化,會難以接受。」資深生態導賞員Stony舉辦野菜導賞團,目的不是教人採吃野菜,而是要讓城市人放慢腳步,在綠蔭下邊行邊看,認識這些既平凡但獨特的可吃植物。
昔日吃來充飢 今天食其風味
野菜,若從字面所指的是野生的蔬菜,亦即是生於山野,沒有經過人為栽培的可食用植物。在香港與台灣都被稱為「野菜」,但這名稱於日語的意思,其實是泛指日常食用的蔬菜,真正的野菜在日語則稱為「山菜」。
若細心留意,其實不難於路邊、石縫或花圃間找到野菜的踪影,只是我們平時不曾注意或了解,統統以「雜草」來稱呼,野菜其實一直以人為鄰。常說:「路邊野花不要採」,但除了野花,野草也不可胡亂採摘,因為根據香港法例,任何人未經許可都不得在郊野公園、政府土地及康文署管轄範圍內拿取、摧毀或干擾植物,即使在私人農場範圍,亦必須得到同意才可採摘。
我們日常食用的蔬菜經過栽培改良,施肥打藥,即使千里迢迢從農田運到我們的餐桌上,仍然保持鮮甜翠綠;野菜既不能保鮮,其苦澀及草腥味亦非人人懂得欣賞。不過,Stony對此另有一番見解。「喜歡野菜的人就是喜歡食風味,苦也不要緊。以前油麥菜也很苦,但現在已不苦了。現在的蔬菜太好味了,換一種說法就是沒有特色。」
分辨有毒植物
野菜種類繁多,Stony沿途隨手找來十種八種,娓娓道來各種植物的特性及藥用性。他年輕時喜歡行山露營,十幾歲已研究野菜,於郊外採摘野菜充飢。除了參考相關的植物書籍,亦配合中草藥書來研究野菜的藥用價值,即所謂的「醫食同源」。
Stony來到朋友位於粉嶺鶴藪開設的有機農田,邊講解邊把野菜摘下品嘗。雖然野菜唾手可得,但畢竟較纖細,若不幸流落荒野,豈不是要吃大量才能充飢?「野菜也有可食用的根部,即是塊狀根部(塊根),例如土茯苓,屬澱粉質,會較飽肚。」不過,如果在性命攸關之時,填飽肚皮實屬其次,更重要的,還是要懂得分辨有毒植物。所以Stony在開班教授野菜知識之餘,亦教導學生辨別有毒植物,及介紹有助野外充飢的品種。
「可食用植物的種類實太多,這亦是推動我不斷學習的源因之一。」 Stony在Facebook開設「野菜研習班」群組,分享野菜資料。現時群組已有逾300名成員,他每月舉辦一次野菜行,帶團到不同地點作實地考察。剛過去的5月就到訪了沙螺灣,認識當地的野菜;每季亦會舉行野菜宴,在農場內與成員一同下廚,分享野菜食用心得。Stony說,自己帶團介紹野菜知識,並不是要鼓勵人採摘和食用,而是要讓更多人認識大自然之美,藉此傳播保育訊息。「如果不想一件事發生,最好方法不是要禁絕它,而是要讓更多人知道,深入了解,作為教育的一部份。」
趣味提高學習興趣
要打開認識可食用植物之門,傳統方式就是專修一門學科,但Stony卻認為學習應以趣味行先。「傳統學習會先教植物學及分類學,但以大眾來說,我會建議不如先去『認住』植物。」Stony解釋,植物在開花結果時最獨特,平日行山時可以先為植物拍照,「認住」植物的長相,到下次即使還沒開花,也較容易認得。「沒有花和果來作識認,即使講解也無法記住,學了也沒有印象。」Stony說,他提供一個趣味角度予大家認識植物,吸引學員進入野生植物的殿堂。
放慢步伐 細味大自然
年屆50多歲的Stony說,自己的體能已大不如前,而野菜導賞是邊行邊停的,算是比較輕鬆。「年輕時行山,像是要跟自己或朋友比賽,不會停下來欣賞自然環境。後來接觸多了,發現愈是深入了解,愈發覺大自然的奇妙;加上自己性格內向,傾向愛看石頭、植物等靜態事物,認識一棵植物為何是這種顏色、那種形態,其實很有趣。」Stony已有13年導賞經驗,現在放慢了腳步,與人分享大自然之美。「倒有種享受人生的感覺。」
研習班的學員大部分是退休或半退休人士,不過有次開班卻遇上幾位妙齡少女,原來她們是修讀環境生態的學生。「現在很多人會選修環境科學之類涉及自然的科目,不過年輕人始終(對野菜)沒有多大興趣,沒有耐性,無法停下來細賞。」
城市生活節奏急促,有時為了趕上時代的急流而錯過了身邊的風景。要做到放慢步伐,不必待年老退休,只要提醒自己偶爾停下來,環顧周周,即使只是平凡的花草,也能發掘出令人賞心悅目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