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月經杯係乜:奶嘴?唇膏?環保唔侷促你用唔用?
「月經杯」三個字,近兩年來逐漸為人熟識。市面上也多了零售渠道販售月經杯,最近更有情趣用品店開設工作坊、製作月經杯指南,為新手用家解答使用月經杯的疑惑。月經杯是什麼?記者:鄭秋嬋拍攝、剪接:張善滿
「月經杯」三個字,近兩年來逐漸為人熟識。市面上也多了零售渠道販售月經杯,最近更有情趣用品店開設工作坊、製作月經杯指南,為新手用家解答使用月經杯的疑惑。月經杯是什麼?記者:鄭秋嬋拍攝、剪接:張善滿
據中國造紙協會生活用紙專業委員會的數據,中國女性衛生用品的市場規模在2023年達到703.4億元,其中衛生巾仍占主導地位。
然而,從近期央視播出的315晚會中曝光的翻新衛生巾事件,到更早的衛生巾被檢測出含蟲卵、用劣質材料,以及長度爭議,衛生巾的質量安全問題一次次刺激着女性的神經。憤怒和擔憂之外,越來越多女性開始在社交平台上討論月經碟、月經杯等相較陌生的經期用品。
在豆瓣小組「亞洲女性vs月亮杯(月經杯)」裏,超過5000位成員答疑互助,拼團買月經碟,分享使用經驗;而在小紅書的幾則數萬高贊帖下,也有人表達強烈的不解和質疑:
「好恐怖」
「處女用不了」
「麻煩髒手」
「不衛生」
除了衛生巾,女性還能怎麼選?置入式的經期衛生用品,是有害、難以使用的嗎?多元的經期衛生用品選擇,對女性來說意味着什麼?
一条找到了幾位正在嘗試放棄衛生巾的女性,與她們聊了聊。
一条編輯:藍雨約
許澤瑜,20歲
許澤瑜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大二學生,她已經用月經碟度過了她的十個經期。去年5月,她網購了人生中第一個醫用硅膠月經碟,興沖沖地等待下一個經期的到來。「受不了了,我一定要換掉衛生巾。」長期受到痛經和衛生巾悶熱的不適感的困擾,許澤瑜對這次可能改變經期體驗的新嘗試格外期待和迫切。
在6月經期的第一天,她帶着用假牙消毒泡騰片消毒好的月經碟和醫用指套,走進了宿舍樓的公共衛生間。回憶着預先看過的步驟教學,許澤瑜小心翼翼地下蹲,用雙手將暫時疊起的月經碟放入體內。然而,月經碟並沒有如網上所說,帶給她無感的體驗。在從衛生間走回寢室的幾步路里,她感到月經碟正順着陰道慢慢滑出來。
從下午5點到晚上7點多,許澤瑜跑了四次衛生間。
「我知道要把月經碟卡在靠近子宮頸的恥骨上,但不知道那具體是什麼感覺。」
最後一次,她嘗試推得更深,終於摸到了自己恥骨的位置。這次放好之後,許澤瑜沒再有異物感,她成功了。
受到個人經歷和大學課堂上「環保」議題的啟發,許澤瑜想到月經碟不僅比衛生巾更舒適,也是可持續產品,卻鮮為人知。她找到同班同學錢雨菲、周品杉和另一位女生,組成了「Wavelet月潮」團隊,開始探索和科普多元經期衛生用品。
Yuming,27歲
來自北京的95後女孩Yuming如今也習慣使用月經碟。她的探索歷程則稍顯波折。
作為環保愛好者,Yuming一直嘗試換掉身邊的一次性物品。從2020年夏天開始,她先後用過布衛生巾和月經杯。經過一年多的體驗,她發現,布衛生巾實際使用起來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維護成本——她需要把用過的衛生巾裝進袋子裏帶回家,到家之後因為血已經幹了,還得用水泡一整夜才能洗。
「泡完之後就是一盆血水,當時我在家裏住,爸媽看見就很崩潰。」
於是,Yuming決定再試試月經杯。她特意買了「新手友好款」,照着網上說的疊法試了20分鐘,結果都因為體積太大沒能放入。
去年4月,她在小紅書上刷到分享月經碟使用體驗的帖子,被「自動排血」的說法吸引,好奇地下了單。試月經杯的失敗經歷,讓她這次有些緊張。不過,結果比預想順利不少。她只花了10分鐘就放好了。
最讓她驚喜還是傳說中的「自動排血」功能。所謂的自動排血,是指當骨盆底肌放鬆(比如排尿)時,月經碟會短暫移位,讓部分即將溢出邊緣的經血流出,並且通常會在起身之後復位。
「其實就是用拉屎的勁兒,使勁兒擠壓你的核心。當時第一次聽到血往下滴的時候我太驚訝了,還真能排出來。」
符璧瑩,45歲
與許澤瑜和Yuming強烈的探索動機相比,將近45歲的符璧瑩則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開始使用衛生棉條。
符璧瑩是廣東人,小時候家中有收看香港電視台的習慣。那時,只有五六歲的她在電視上看見一家海外品牌的棉條廣告,第一次知道了這種衛生用品。但因為當時棉條價格相對偏高,購買渠道更少,她在月經初潮後的十數年裏基本還是使用一次性衛生巾。
約六年前,璧瑩去做志願者,收到了一家以色列品牌的棉條作為紀念品,決定試試看。在此之前,她曾試過指推式棉條。或許是操作不當,她感到疼痛和強烈的異物感,便暫時放棄。導管式棉條用起來則要容易得多。第一次試用,璧瑩發現經血會浸濕棉線滲到內褲上,因此她之後使用棉條都會墊一個護墊。
最近,她也在學習月經杯和月經碟的知識。相比棉條的4-8小時一換,月經杯和月經碟最長可在體內放置12小時。她希望能學會它們,讓自己「更有安全感」。
璧瑩成長於80年代,小時候,她會在家中看見母親把月經帶和其他衣服擺在一起。
媽媽沒有和我說這個是什麼,但我知道這個是媽媽一定要用的東西。
90年代初,璧瑩第一次來月經。她的媽媽給她買了剛在市場上流行起來的衛生巾,教她怎麼用。「我還記得牌子是安爾樂,挺貴的。」
當時的璧瑩正處於中國市場上經期衛生用品新老交替的時代。一次性衛生巾誕生和興起於19世紀末的歐美。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從日本引入第一条衛生巾生產線,衛生巾慢慢為大眾所熟悉。
到了90年代,恆安集團等本土企業生產的國產衛生巾流行於市場,衛生巾逐漸普及。相較於需要系在腰上的月經帶,一次性衛生巾在當時的女性眼中是舒適、輕便和進步的。
Yuming是在初三到加拿大讀書之後,才知道衛生巾並不是唯一的選擇。不論是在她所居住的當地女主人的家中,還是以白人孩子為主的高中裏,女性幾乎都會使用棉條,也沒有什麼月經期的行為禁忌。「上體育課,去水世界,她們都去。」在她們的觀念裏,月經期用棉條,是再自然不過、無需討論的事情。
據大數跨境發布的《2025女性衛生用品市場洞察報告》,就全球範圍而言,衛生巾仍佔據主要市場,其次分別是衛生棉條和月經杯。其中,20-39歲的女性更愛使用衛生棉條;超過五分之一的20多歲到30多歲女性會採用月經杯,在所有年齡段中比例最高。在亞太地區,棉條、月經杯的普及率更低;不過,近年來衛生棉條在印度和中國市場正快速增長。
回國工作之後,Yuming先後試用了進口和國產的兩款棉條,但她發現適合白人的尺寸對她而言太大了,還是國產棉條用起來更加舒適。「不悶了」,是換掉衛生巾後的女性們共同的身體感受。
許澤瑜是學校西方語系的排球隊隊長。換成月經碟之後,她發覺自己痛經的情況減輕不少,能夠在經期照常訓練。此外,因為不再有出汗後衛生巾黏糊的不適感,許澤瑜在運動時感到更加自由。
對符璧瑩而言,棉條讓她不再有皮膚過敏的困擾,提升了經期的睡眠質量,也減少了一部分家務勞動。過去用衛生巾時,不管是側睡還是仰卧,經血有時會成片地漏到牀單上,她為此不得不在經期洗牀單。現在,她不再有這樣的煩惱。
在解放身體之外,Yuming還覺得月經碟給她帶來了精神解放。從小到大,在月經期擔心經血漏到衣服上的緊張感常常伴隨着Yuming。而月經碟給予她一種強烈的安全感——「我早上出門前用手摸過了,它就在那卡着出不來,會覺得比較安心」。
作為家中獨女,符璧瑩稱自己是「幸運的小孩」。她的父母今年80歲,年輕時是比「老三屆」(1966-1968年的在校中學生)更早的高中畢業生。
在她的記憶裏,她在家中順着自己的性子自然生長,家裏人沒有給她施加過任何「女孩應該是怎麼樣的」性別規訓。爬樹、用斧子、用柴刀、織圍巾……這些技能她小時候挨個學了個遍。
小學時,璧瑩看見一個詞「自慰」,就去問父母是什麼意思。父母沒有解釋,只說去查一查字典。過了一段時日,爸爸買來一套日本的兒童性教育翻譯繪本《畫說性》送給她,那成為了璧瑩最早的性教育。
自由開明的成長環境讓璧瑩不太有月經羞恥和性羞恥的概念。她會在公司團建泡温泉時告訴大家可以找她拿棉條和衛生巾,也曾帶上各種經期用品在廣州天河區做過一個小小的交流分享會。
即便了解不少相關知識,實際和身體打交道時她仍時常感到自己的笨拙,「這完全是另一回事」。
因為更換棉條時經血可能會沾在手上,而公共衛生間的隔間又無處清潔,璧瑩只會在家中使用棉條。得知太長時間不更換棉條可能會誘發中毒性休克綜合症(TSS,一種由細菌毒素感染引起的罕見嚴重疾病),璧瑩會避免在使用棉條的日子裏睡懶覺,要求自己睡7個小時左右就起牀。
與貼在內褲上的衛生巾不同,女性想要使用棉條、月經碟等置入式衛生用品,需要對自身生殖系統的真實構造有更加清晰、具體的認知。有時,社會上關於女性身體的沉默、迴避或是陳舊認知,也會牽制她們探索的腳步。
做了「Wavelet月潮」項目之後,許澤瑜會在社交平台搜索相關話題,解答評論區的一些疑問。她曾在一個月經碟的帖子下看見一条讓她「寒心」的提問,
「我是未成年,我還有處女膜,可以用嗎?」
許澤瑜把這些沮喪的感受和其他成員分享,也讓她們想起自己學着認識身體的經歷。生理課上老師的含糊其辭,初潮後對自己身體變化的強烈好奇心,以及藉助網絡搜索零散拼湊出模糊的知識圖景,是三人共同的記憶。
「Wavelet月潮」成員周品杉,20歲
「其實我以前也一直認為處女膜是存在的。」周品杉在河北長大,上大學之前,她接受的有關女性身體的校園教育僅僅來自一節小學的生理衛生課。在那個「封建」的小學校園,老師會嚴厲責罵在體育課穿運動短褲的女生。
錢雨菲來自江蘇。她第一次面對較為系統的女性身體知識是在初中生物課上,課本中有一講介紹了男女第一性徵和第二性徵的區別。那天老師沒有講課,只是讓學生自己看書。課堂上,男生們嘻嘻哈哈地講着黃色笑話,她只能盯着課本。後來,她又去網絡上查了一些資料,總算對女性生殖系統的構造有了粗淺的認知。
直到步入大學,尤其是着手實踐月潮項目之後,她們開始了解到月經杯、月經碟,在學習和科普的過程中填補上過往性教育的空白。許澤瑜曾在國外某交流月經產品的論壇上看見一句話。
「月經碟就像一個鈎子,帶着我去了解了自己的身體。」
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由許澤瑜等四位女生組成的「Wavelet月潮」正在嘗試一點點改變眼前的世界。
她們曾收到過一位想嘗試月經碟的女性網友的私信,為她詳細解答瞭如何找到子宮頸的問題。後來,那位網友又找到她們,感謝她們讓自己知道了月經碟,還學會了它。
她們還整理過一篇介紹世界上月經平權組織的帖子,在評論區收到了「有什麼渠道可以支持她們」的詢問。那一刻,許澤瑜有一種自己和其他組織被更多人看見的感動,覺得也算是「出了小小的一份力」。
除了傳播工作,她們也做調研,根據收集到的女性使用體驗協助月經碟廠家改進款式。目前,她們已經拿到了一件樣品。
不過,每個女性的身體都是獨特的,並非所有人都適合目前市場上的置入式衛生用品。
周品杉用過棉條和月經碟。不同的棉條在尺寸和吸收力上都有差異。在滿足經期流量的前提下,選擇吸收力弱的棉條會讓放入和取出的過程更加順滑,也更能避免由於過度吸收而損傷陰道內壁的情況。因為經量偏少,棉條與陰道摩擦的阻塞感讓周品杉不太舒服,她轉而嘗試月經碟。
使用之前,選好適合自己的尺寸很重要。月經碟尺寸的選擇,與女性子宮頸的高低有關。過大的月經碟可能無法在體內展開,從而無法很好地承接經血,甚至可能會順着陰道滑出。如果伸入不到兩個指關節(約小於3-4.5cm)就摸到了子宮頸,就屬於低子宮頸,一般需要選擇小號的月經碟。
周品杉覺得自己是「超級低宮頸」。她買了在市面上能找到的最小型號,月經碟依然會掉出來。她還會感受到月經碟抵住了子宮頸,讓她感到疼痛。最終,她換回了衛生巾。
在決定使用月經碟之前,許澤瑜也考慮過棉條。她算了一筆賬:不算運費,相比衛生巾,棉條每根的單價更高,平均在1元以上至3元之間;而醫用硅膠的月經碟單價約在10元到幾十元不等,卻最長可重複使用10年。這樣看來,月經碟是更經濟的,為她省下了一大筆每月屯衛生巾的花銷。
世界銀行在2021年的統計表明,全球約有5億人口正在經歷嚴重的月經貧困(指處於經濟弱勢的女性因無法獲得足夠且合適的生理用品、衛生管理隱私或月經教育,而損害生理、心理健康,且在學業或事業上遭遇阻礙)。同時,月經貧困長期影響女性的生活,女性因此陷入各方面性別不平等的惡性循環。
同場加映:提起月經仍有所避忌?藝術家在衛生巾上刺繡:不再為身體感到羞恥(點擊放大瀏覽)▼▼▼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曾依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做過推算:在全國約4000萬貧困兒童中,12-16歲女童約佔10%,意味着有大概400萬女孩因為經濟困難而經常使用劣質衛生巾、舊布條甚至作業紙來應付經期,面臨婦科感染、自卑抑鬱等健康風險。
錢雨菲也會想象,假若月經碟被大眾接受,一些負擔不起一次性衛生巾的山區女孩,或許就可以選擇性價比更高的月經碟來度過她們的經期。
在金錢考量之外,多元的經期衛生用品意味着女性擁有更多主動的選擇權,能夠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健康、舒適的產品,而非陷入即便產品有問題也找不到替代方案的境地。
在台灣有「月經一姐」之稱的凡妮莎,曾在台灣推出第一個月經杯和月經碟,打破了當時台灣經期衛生用品選擇匱乏的局面。她還長期從事月經平權工作,鼓勵女性知曉、行使自己的選擇權,主張「賦權在己」。
在凡妮莎的自我介紹中,她寫道,
就算最後你選擇的是衛生巾,WHY NOT?至少它是一個自我實驗過後的選擇,而不是知識壟斷後的結果。
周品杉非常認同凡妮莎的觀點。她說,即便自己還是隻適合用衛生巾,她也會支持月經碟等更多衛生用品的普及——「不選擇它和沒有選擇它的權利是兩回事」。
注:Yuming為化名。
同場加映:篤信月經惹厄運!尼泊爾女性生理期須住進月經小屋 多人因此喪命(點擊放大瀏覽)▼▼▼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