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條立法|香港需要這樣的速度
《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上周五(3月8日)早上刊憲,三小時後立法會火速完成了首讀和二讀,法案委員會隨即開工。開場議員矢言不惜「一個禮拜開七天」也要全力配合立法。特首李家超去年底述職時向國家主席習近平表明在今年內完成23條立法,其時建制消息還在稱政府目標是今年7月中立法會休會前完成立法程序,刊憲前夕的消息則是當局希望在4月15日國家安全教育日前達標,從最新發展來看,香港「補齊國安短板」的紀念日有可能更早到來。
這個結果其實早已寫在黑板上,但最近幾天立法工作的全面提速,卻是許多人意料之外,甚至包括肩負立法重任的一眾政界人士。即使是本周初特首突然縮短「兩會」行程提前返港,多名身兼全國人大或政協委員的立法會議員也被通知趕回香港參加特別大會,各方仍以為法案要到下周三(3月13日)立法會大會才提交首讀,一眾身兼多職的議員預想不到需要連日兩地奔走。
立法進度為何突然進一步提速?特區政府並未作出解釋,政界分析則着眼兩個層面:一是愈早完成立法,香港就可愈早全心全力振興經濟;二是23條立法是目前西方針對中國輿論戰的一個主要戰場,美英等國的官員近日多了小動作,香港需要快刀斬亂麻,反將一軍令對手失去搞事空間。這也是在法案委員會首節會議上作開場發言的議員強調的理據。
快速立法就能扭轉輿論劣勢?
沒有人會否定香港迫切需要拼經濟,23條立法成為中西輿論戰場也是不爭的事實。上周三(3月6日)特區政府發表23條草案諮詢報告後,彭博通迅社大字標題稱「HK says Telegram and Signal should be prohibited in Article 23 proposal」,便引起律政司司長林定國「斬釘截鐵」駁斥,特區政府亦發聲明強烈譴責。該報道的來源是諮詢文件所列公眾意見包括將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平台撤出香港市場,標題卻把它引導為官方態度。一家具有強大影響力的西方媒體發佈如此誤導的信息,造成的衝擊卻足以致命。
彭博社後來承認犯錯,為自己止血,處理這則報道的記者編輯是因為看不懂而混淆了報告內容,還是蓄意嘩眾取寵,外人不得而知,但說他們是帶着對錯焦點的放大鏡審視這次立法,並不為過。這個插曲實實在在地說明,23條立法的真正戰場不在立法會議事廳內,而是國際輿論場,它不是一場遭遇戰,而是持久戰,不會因為完成立法就偃旗息鼓。香港要說好維護國安的道理,挑戰還在繼續。
事實上,用「快」來形容23條立法,並不全面。眾所周知,《基本法》 23條如何立法是自1997年回歸以來就纏繞香港的問題,當下的「快」建基於超過二十年的醞釀,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香港一路跌跌撞撞,甚至付出過巨大代價,迫使中央政府強勢幫助香港掃除障礙,才最終造就治港者眾志成城,以分秒必爭態度落實香港憲制責任的結果。
發展路上更要擔當與作為
無論如何,特區政府與立法會議員們這次處理23條立法的速度,畢竟還是證明了治港者可以高效辦實事。誠如法案委員會的議員所言,香港當前迫切需要辦好的實事除了23條立法,還有拼經濟。甚至應該說,香港能否打贏圍繞23條等國安議題的輿論戰,拼經濟是真正的決定性因素。說到底,在這場輿論戰冒出的「香港玩完論」等負面論述,都不是靠打嘴炮就可以消除的,而是需要實際的發展成果支持。國家年復一年用經濟發展擊退「中國崩潰論」,就是最好的證明。
負責香港事務的中共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會見參加今屆全國「兩會」的港區人大代表團時,便表明發展與安全是「鳥之兩翼」,香港必須統籌把握好,中央千方百計讓香港「安」下來、「穩」下來,就是為了能夠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言下之意,香港的安全「短板」補齊了,發展的步伐也就沒有理由嘆慢板。
丁薛祥指出,發展是破解香港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關鍵。中央對香港提出解決「深層次矛盾」這個要求,最早可追溯至2005年12月時任總理溫家寶會見到北京述職的特首曾蔭權。也許是低估了央港兩地之間的話語鴻溝,儘管中央官員後來多次對治港者作出同樣的溫言勸勉,但沒有把話說透,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不減反增,最終在2019年隨着政府修訂《逃犯條例》誘起民怨而徹底爆發。
治港不能再空歎息「如果」
回顧2019年的開局,沒有人預測得到幾個月後的香港街頭會變成汽油彈與催淚彈交織的戰場,但香港當下亟待尋求解決方法的發展問題,那個時候就已發生過。當年元旦其中一個矚目新聞是「除夕倒數,通宵巴不足內地客滯留」。沒錯,2024年1月1日凌晨內地旅客來港慶祝跨年後回不了家的場景,五年前就曾上演。年初的滯留風波迫使治港者積極看待港深兩地缺乏24小時通關的短板,然而,如果五年前出現問題後已用同樣的態度尋求解決方法,治港者今天還需要「拆彈」嗎?
類似的「如果」還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大事當屬特區政府委任的專責小組發表最終報告,提出多項優先推行的土地供應選項,為香港解決發展用地不足的老大難問題,而特區政府不等報告出爐就搶先押注土供組列為「中長期選項」的大規模填海。拾近求遠的結果是,五年後的今天,當局決定推遲開展填海建人工島,土供組建議選項中最現成的粉嶺高球場局部收回建屋方案則是一拖再拖,成為香港無法破除既得利益固化藩籬的活樣版。至於民意最支持的發展新界土地選項,終於蹣跚上路,但卻快將由「中短期選項」熬成「中長期選項」。如果治港者當年認真看待自己主動發起的「土地大辯論」,今天的新界北會否已經多了幾萬燈火?
修例風波爆發後,新華社發表過一篇文章,直白地分析道,「香港深層次矛盾之所以難以化解,既有政治架構上的互相牽制,造成施政困難;也有政府舉措失當,還有長期以來自由市場理念下,教條式執行『小政府、大市場』的理念帶來不作為的問題,而最主要的是,反對派不斷製造和挑起政治爭拗,罔顧經濟民生大局,人為製造了各種困難」。
中央「千方百計」幫助香港恢復安穩,消除了當中「最主要的」的阻礙,為香港搭建好全力搞建設謀發展的舞台。治港者在維護國安的任務上用只爭朝夕的使命感回應中央給予的信任,是時候用同樣的擔當與作為,證明自己有能力推動香港更好的發展,不讓香港在三年之後又三年的「如果」中繼續磋砣。
香港需要這樣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