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累了】港府防疫失能 袁國勇也累了
新冠疫情下,袁國勇無疑是今年「出鏡率」最高的人物之一。每有場所爆發疫情,作為特區政府四大抗疫專家顧問之一的袁國勇,總會帶隊前往視察,尋找傳播漏洞。他本身是最權威的微生物學家,不時鞭策港府抗疫,給予建言。可惜,港府似乎不太聽得入耳,導致袁國勇出動了一趟又一趟,勸諭了一遍又一遍。他在百忙之中,利用兩天內的每一個空檔,與《香港01》進行了一場特別的「對談」,當中談及:「這場與COVID-19(新冠病毒)的戰鬥,很可能是我繼1997年H5N1(H5N1禽流感)、2003年SARS(沙士),2009年H1N1(豬流感),2013年H7N9(H7N9禽流感)大流行之後,為香港而戰的最後一場重要戰役。」
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年內波及全球,打擊全球經濟,更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2020年之於香港是異常艱辛的一年,愛旅行的港人被困於小島中,小心翼翼地保持社交距離,口罩、搓手液成了每日必需品。袁國勇、梁卓偉、許樹昌、福田敬二這四位教授被推至聚光燈下,成為港人的「疫情嚮導」,當中,袁國勇無疑是「出鏡率」最高的一位,他的名字過去一年內曾在4800篇新聞報道中出現。
疲於身兼數職 目前專注抗疫
「不如你發郵件向我提問吧。我在電腦前工作,可以先回覆一些。」在婉拒採訪邀請的幾分鐘後,袁國勇教授還是決定以這種方式接受《香港01》的訪問。
這次特別的訪問持續了兩天,因為他只能在工作的空檔,「見縫插針」,用電郵回覆記者的提問,有時會在凌晨12時後發來,有時會顯示使用手機回覆—或許是在前往某處的車程當中,又或是臨睡前才有空查看郵件。
袁國勇每天6時起床,然後展開新一天的工作。常常出現於電視屏幕、傳媒報道中的他,連睡覺的時間都不夠。「我真的是沒有時間,我現在要去病房看病人了,還要去實驗室……作為傳染病執業醫生和臨床科學家,現在真的有太多事要做。」儘管如此忙碌,他仍表示自己會盡量於24小時內回覆記者。
日前,袁國勇向傳媒承認,因需時留在香港,已於9月辭去了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牀微生物及感染控制科主管一職。院長盧寵茂對袁國勇讚賞有加,稱其為人認真,常到港深醫院教學和安排培訓。但袁國勇坦言自己年紀大了,今年在香港已經做到筋疲力盡,顧不上港深醫院的工作。
他對《香港01》表示,這一年他之所以「筋疲力盡」,是因多宗屋苑爆疫,以及他的同事中有三名高級職員離職,導致人手緊張。7月底,港大微生物學系出現離職潮,三名負責研究、臨牀及教學工作的資深專家辭職,港大醫學院需協調四間教學醫院,方能令臨牀服務不受影響。
現時,往日從事實驗室、臨牀工作的科學家,因疫情期間頻繁曝光,被公眾「過度關注」。大家在社交網絡平台上將這些嚴肅的醫生、專家學者「娛樂化」,研究他們的衣着打扮,製作搞笑圖片等。疫情下,這種情感轉移或許有助公眾緩解焦慮情緒。但這種「注視」也會是負面的,傳媒、輿論每每斷章取義,別有用心地為專家學者的言論賦予政治意涵,袁國勇的言論就曾數次遭到曲解。
懶理無謂爭議 只與科學「較勁」
在一些內地網絡平台中,他常被視作「黃絲專家」—因醫護主張封關而醞釀罷工之時,他曾出面解釋醫護並非怕死,而是恐怕醫療不堪重負;其後於《明報》發表並撤回的《大流行緣起武漢,十七年教訓盡忘》一文中,又因「中國人陋習劣根才是病毒之源」等語句而引發爭議。他事後公開表明,自己只是科學家,不了解、也無意捲入政治。這樣「被政治化」的事件卻不斷發生,如為支持可重用口罩、強制檢測、全民檢測,他被指摘為替政府背書,又曾因早前的一句「不會即時接種疫苗」被翻舊賬揶揄……對此,袁國勇在郵件中表示:「我沒時間去關心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我很快就退休了,這場與COVID-19(新冠病毒)的戰鬥,很可能是我繼1997年H5N1(H5N1禽流感)、2003年SARS(沙士),2009年H1N1(豬流感),2013年H7N9(H7N9禽流感)大流行之後,為香港而戰的最後一場重要戰役。」
然而,他也並非對所有批評都視而不見,只要是關乎科學事實,他便顯得十分「較勁」。
他曾因提出強制檢測及全民檢測,並指出醫生應上報疑似患者,被業界質疑會破壞醫患關係。對此,他以結核病為例解釋道,所有結核病患者都須依法上報衞生署,這對醫患關係並無影響。更重要的是,雖同為傳染病,但結核病可以治癒,而新冠肺炎非但更易傳播,也無特效藥。「我唯一的願望是盡快制止這場大流行,降低感染和死亡率。然後,我們就可以放鬆社交距離,社會經濟活動得以恢復,失業率也會隨之下降。」他說。
在維基百科中文網頁的袁國勇專頁中,也存在一些對他的指摘。對此,他解釋,自己曾多次被指摘預測失誤,但那些話是被錯譯了的,並被斷章取義,放在錯的語境中。數小時後,袁國勇又發來了相關的報道,以及被錯用的信息所在的研究、論文原文。他指出,自己4月初以「不見棺材不落淚」提醒特區政府警惕第三波疫情,他再次為此「不當用語」道歉,但自己的預測是完全正確的—從6月下旬到8月上旬,第三波疫情奪走了百多人的生命。
政府反應遲緩 需要被推着走
電郵中,袁國勇數次提及,自己有時會使用一些「錯誤」或「情緒化」的用語,但在發現以後會立即向公眾道歉。然而,「不見棺材不落淚」、「疫情有如森林大火,唔係講玩」這樣的話,或許「情緒化」,但都是科學家在預見危機時的逆耳忠言,又冒犯了誰呢?答案不言而喻,是自以為是、反應遲鈍的香港政府。政府無能,卻要真正心繫香港的科學家來一次次道歉,不是很荒謬嗎?
袁國勇指出,他自2月起就向政府提出,須增加診所的病毒檢測量,然而,政府卻不為所動。而4月初,他已預見第三波疫情的到來將招致更多人死亡,故此才會在情急之下講出「不見棺材不落淚」,以提醒官員們汲取2003年SARS的教訓,不要以為香港比外國做得好。袁國勇早前還指出,政府在疫症出現之初是有前瞻性的,但之後就跟不上了。
袁國勇在2019年12月31日的非正式學術交流中,得知疑似與SARS相關的冠狀病毒在武漢流行,立即與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聯繫,呼籲政府加強監察,並建議在邊境進行熱感掃描。這令港府在今年1月1日就啟動了嚴重應變級別,作出了最佳的緊急決定。
但在此之後,無論是有關第四波疫情的接連爆發,還是檢測、疫苗等事宜,儘管有專家再三警告,政府都仍後知後覺、處理不當。上周二(12月22日),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往深圳與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官員會晤,同行的包括政府專家顧問及官員。香港抗疫至今,仍漏洞百出,反應遲緩,這次與衞健委的會晤,想必也是中央對特區處理疫情的能力感到失望,故再次嚴正提醒,甚至出手打救。
訪問結束前,袁國勇再次嚴肅提醒市民,即使接種了疫苗,也要戴口罩,直到人人都完全免疫為止。
上文節錄自第24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2月28日)《港府防疫失能 袁國勇也累了》。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