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影評】歷史巨作沒講好歷史 枉費背景意涵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韓國電影已追上荷里活級數,就連大規模、大場面的戰爭片亦然。《倖存者》正屬此列,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背景是韓戰爆發的1950年,觀眾難免期待又有韓製大片面世。本片有齊戰爭片主要元素,大量槍林彈雨鏡頭既帶來視覺震撼,傳統韓式催淚場面更不一而足,可惜,電影也僅此而已,整體質素一般。即使所涉歷史可歌可泣、引人反思,惟單論藝術層面,卻是有點大題小作,浪費了宏大的歷史意涵。
撰文︰李美

甫一開場,電影交代手法已經不濟,只用地圖草草述說1950年的韓戰形勢,字幕表達亦嫌「簡單複雜化」,若不熟悉這段歷史,恐怕消化不來。故入場前,最好惡補一下二戰結束到整場韓戰的歷史,當有助了解劇情。

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南北兩邊分別被美國和蘇聯的軍隊進駐,從此,美蘇各自支持的南北韓政權成立。(《倖存者》劇照)

1945年二戰結束,本來被日本侵佔超過三十五年的朝鮮半島,南北兩邊分別被美國和蘇聯的軍隊進駐,當地日軍分別向兩國投降。從此,美蘇各自支持的南北韓政權成立,雙方亦一直分隔至今,國界是兩國協議所訂的三八線(北緯38度線)。其實,早於二戰落幕前,分別以美蘇為首的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陣營,已開始明爭暗鬥,鬥快搶佔朝鮮半島並在當地建立親己政權正是一例,美國不惜向日本投下原子彈造成大量平民死傷,史學家亦認為主因之一是迫使日本先向美國投降。

隨着冷戰逐漸浮面,共產主義的北韓卒之在1950年越過三八線突襲資本主義的南韓。戰事起初一面倒,北韓軍隊短短三日已攻陷南韓首都漢城(即今首爾);後來,即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參戰(蘇聯杯葛缺席當時的聯合國會議),但北韓仍在不足一個半月時間內,攻佔了整個朝鮮半島的九成國土,南韓政府只好退守南部釜山一角,並且很快遭到北韓軍隊包圍,情況十萬火急。

韓戰在西方歷史上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因為這場冷戰中的熱戰,很快被1955年開始的越戰蓋過風頭。(《倖存者》劇照)

二戰時作為美軍代表領導太平洋對日戰爭、戰後則作為聯合國駐日盟軍總司令的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聯合國軍總司令,並接手南韓總統李承晚移交的南韓軍權。他提出,要解釜山之圍,應該轉守為攻,反過來在三八線西側的仁川登陸,好使大舉南下的北韓軍隊無法首尾兼顧,並且切斷其南侵後拉長了的補給線。本片的時間點,正是仁川登陸前夕,主角一行為了配合仁川的聲東擊西戰術,被委派前往長沙里。不過,後者只屬虛攻,目的僅為分散北韓軍隊的注意力,從而掩護仁川登陸大隊獲得成功。

韓戰在西方歷史上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The Forgotten War),因為這場冷戰中的熱戰,很快被1955年開始的越戰蓋過風頭,畢竟前者戰事僅歷三年,後者則長達二十年,美國因此被拖進深深泥淖,為國內經濟社會帶來極大損耗。然而,韓戰及《倖存者》的時空背景,絕對關乎南韓政府的生死存亡,稍有差池,整個朝鮮半島便落入共產主義陣營;現在回望,人們實難想像當時處境有多緊張。若沒有韓戰,1949年中國共產黨立國之後,亦不會受累於「抗美援朝」而無暇東顧台灣的國民黨政權,美國更不會於1950年戰事爆發後,派出艦隊開進台灣海峽,以防新一條戰線開打;也就是說,就連兩岸的分治歷史,也很大程度受韓戰影響。

角色設定無突破

《倖存者》尚潛藏其他鮮為人知的歷史訊息,看後不禁令人反思戰爭種種—此誠為本片另一以至最大賣點,各大影評均以此為着墨重心。畢竟,《倖存者》打着真實歷史的旗號,「倖存」事迹並非創作人憑空杜撰,事後當事人亦已得到平反。

主角一行為了配合仁川的聲東擊西戰術,被委派前往長沙里。(《倖存者》劇照)

只不過,除卻歷史因素,本片由戰爭場面到角色設定,都無什麼特別之處可言。筆者常云,一齣電影不是言志明確就叫成功,否則,何不乾脆在大銀幕上白底黑字寫上訊息?為何要加入人物劇情?為何要用上電影載體?只能夠說,《倖存者》並非「新一齣」韓國大作,而是「又一齣」典型戰爭片罷了。

《倖存者》的歷史批判有二:一是美韓軍方將「童子軍」推上戰場,而且還視之為棄卒,不打算支援或救回;二是美韓雙方刻意隱瞞相關黑歷史,甚而亂找代罪羔羊、迫害忠良。

倘要批判好,先決條件必須描述好「學生」身份。史實裏,這支偷襲長沙里的密陽部隊,共約700多人,平均年齡只有17歲,僅受過十日軍事訓練。綜觀全片,除了口頭交代,便無太多關於「學生」的側寫和描述,觀其戰場表現,更半點不似「學生」,既沒有未經戰陣或怯場幼嫩之感,而暈船之類也不見得是學生專利。對比早前的《陽光兔仔兵》,在突出「童子軍」方面,兩者有天壤之別。當然,密陽部隊驍勇非常,居然擊退敵軍,超額完成擾敵任務,盡見初生之犢不畏虎,可上述人物處理,到底不夠突顯電影的言志命題。況且,南韓演藝界本就不乏嫩口「小鮮肉」,為何找來貼近30歲的演員扮演?「兵哥一」崔珉豪和「兵哥二」金聖哲,同樣生於1991年,就連其他雜兵,臉上亦不見稚氣。

《倖存者》對歷史批判其中之一為美韓軍方將「童子軍」推上戰場,而且還視之為棄卒,不打算支援或救回。(《倖存者》劇照)

電影開首只消加插學堂之類前奏,已可有效「先入為主」確立學生觀感,惟本片卻明顯想以戰爭主題先行,故以緊張刺激的大海搏鬥及上岸搶灘展開。的確,戲中戰爭部份遠遠多於劇情與言志,由最初的登陸戰,到中段的伏擊戰,以至最後的撤離戰,均佔據電影大量篇幅。甚至乎,為了強化交戰兇險,還不惜不合比例地誇大槍火和死傷數量—觀乎敵方只有兩輛坦克,又何來持續不斷的炮擊?再加上,史實共有640人成功撤回釜山港,換言之,片裏死傷枕藉屬戲劇效果。對編導而言,似乎追求戰爭視覺震撼,比還原史實與言志更加優先。

在批判政府洗白歷史方面,電影交代同樣簡短,表達手法也非常一般。事實上,由蜻蜓點水觸及南北韓親友分離,再淺薄突兀去寫一條愛情線,片末還煞有介事地故地緬懷等,所涉情理非常淺薄。韓片固然有能耐擠出觀眾眼淚,但這種眼淚是便宜的。更重要的是,關於「平反」歷史那條線的文戲,非但少之又少,場口設計亦不見什麼心思,反正就是你一言、我一語,由「善良記者」跟「邪惡軍官」對質,兩者人設皆相當扁平,極盡「臉譜化」。而到最後,還純屬過場般只花區區一幕,輕輕交代軍官李明俊(正史名為李明赫,金明民飾演)的無辜被屈,為背後決定派遣「童子軍」的軍方高層「食死貓」。試問,如斯平鋪直敘、筆墨甚少的言志處理,難道稱得上出色嗎?《上流寄生族》之批判上下階層,論情論理都入肉得多,手法高明得多。

辜負「倖存者」命名

有謂兵不厭詐,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許多正常道德皆被拋諸腦後。不過,文明世界亦有「戰爭罪行」,例如將「童兵」視作馬前卒,便為國際社會所唾棄,更莫說擾敵之後棄之不顧,後來還企圖文過飾非、諉罪他人。二戰時期,固然牽涉不少戰爭罪行,舉其大者莫如屠殺猶太人和南京大屠殺。到了冷戰,資本主義陣營和共產主義陣營為了爭勝,各自不惜犯上戰爭罪行。長沙里一役,犯上戰爭罪行者便包括南韓以至美軍高層。若非記者仗義相逼,迫使美軍派艦接回,密陽部隊死者數目便不僅好幾十人,而是700多人全軍覆沒。

+1

只不過,眾所周知,歷史往往由勝利者撰寫,是故,許多戰爭罪行皆被掩飾,反而敗戰對手則被描黑,電影更會用「非人化」手法來抹黑。以往,描寫本國戰爭罪行的電影絕對少如鳳毛麟角,歌頌自己、貶抑別人的,則堪稱多如繁星,熟悉戰爭片者肯定知之甚詳。《倖存者》能夠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實屬難得,惟在描述北韓軍隊時,仍舊用上慣常的「非人性化」處理。例如,北韓軍人要不沒有對白,有對白的則幾乎全是留在北韓的南韓親友。此外,電影亦無站在對方視角看待戰事,就連花一兩幕去講對方司令室的部署都欠奉。

這種「非人性化」操作亦見諸《1917》,可後者還更進一步,將主角英軍對奸角德軍的語言障礙發揮至極,手法是根本不提供德軍的德語翻譯字幕(中英文字幕皆缺)—哪怕是正在「叫救命」的德軍。為何要「非人化」?除了貶抑對手,還在於締造環境讓主角可「打喪屍」般殺敵,如果主角及觀眾知道對方在「叫救命」而非說什麼「外星話」,難道不會對敵人萌生惻隱之心?《倖存者》誠有類似的「叫救命」情節,不過,戲裏被安排「懂得」呼喊者,繼而令主角有所感觸的,皆是與南韓結有淵源的北韓軍人罷了。

總之,《倖存者》乃是一齣掛着歷史言志大題,實則販賣戰爭動作而質素十分一般的「爽片」,包括讓人「爽快」地哭而已。毫無疑問,這既辜負了「倖存者」的命名,更辜負了講好歷史、用好歷史的重任。

更多《香港01》周報影評:

【對不起,錯過你.影評】 堅盧治繼續為勞工階層吶喊

【饑餓鬥室.影評】監獄困獸鬥 盡見驚世又警世哲理

【叛譯同謀.影評】密室翻譯困獸鬥 狠批奸商為富不仁

【隱形客.影評】荷里活商業電影又一次轉型?

【凶櫃.影評】結合荷里活驚慄元素 韓式恐怖片的試金石

【瘋狂紳士幫.影評】政治不正確的黑色幽默

【1917:逆戰救兵.影評】 浩瀚戰場上的渺小個體 營救千個性命

上文刊登於第20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3月23日)《《倖存者》歷史巨作沒講好歷史》,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