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英倫現「逃離潮」 4個留學生自白
2002年公映、由英國著名導演丹尼.波爾(Danny Boyle)執導的《28日後》(28 Days Later)是一部幻想災難片,電影甫開場,就是主角昏迷28日後醒來,遊走於杳無人跡的倫敦街頭,一場世紀疫病爆發,令整個繁華的倫敦空空如也,變成了死城,美麗的維多利亞建築依然矗立,中世紀的雕像依然守護在街頭,然而,饕餮地球資源的人們卻全數消失得無影無蹤,夕陽下的白金漢宮前沒有一個人、倫敦眼巨大摩天輪停止了轉動……十八年後,原來全民感染致命傳染病的英倫似乎不只存在於幻想故事中……3月12日,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連同首席科學顧問瓦倫斯(Sir Patrick Vallance)會見傳媒,宣布考慮以「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方案應付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估計要讓六成國民、即約4,000萬人感染,以獲得抗體。約翰遜還要民眾做好「自己摯愛的人因病早逝」(Many more families are going to lose loved ones before their time)的思想準備。此語一出,輿論嘩然,全國出現恐慌性搶購潮,以致各地留學英國的學生,尤其是兩岸三地留學生,都爭相搶購機票,逃離英國。
我們訪問了四位留學當地的學生,有人回到了香港,有人暫時留下。他們都質疑英國政府這項「群體免疫」政策,對當地人薄弱的防疫意識,更異口同聲地以「恐怖」來形容。而且,透過這些年輕學子的訴說,我們也看到英國人和英國文化的另一面。
撰文:曹民偉
約翰遜稍早前提出的「群體免疫」式防疫策略,相對於整個歐洲國家採取的封城、停課等積極防禦措施,令英國似乎走向一條完全不同的抗疫之路—不主動檢測、輕症不治療、學校不停課,甚至不取消所有大型活動(編按:現已調整部份政策)。如此「群體免疫」,被國民及科學家狠批為「佛系抗疫」、「天擇抗疫」、「達爾文抗疫」……
英國於1884年曾經發生一宗著名的「英女皇訴訟達德利和史蒂芬斯案」(The Queen v. Dudley and Stephens),當年在南大西洋有一艘名為「木犀草號」(Mignonette)的船沉沒,四名船員—三名年長船員及一名17歲的男僕孤兒Richard Parker爬上救生艇,在大海中漂流。四人在大海上漂流多天,缺水缺糧,三名年長船員最終殺死了Parker,並分食了他的肉,最後得以獲救生還。
後來,三名生還船員被控告殺人罪,最終確立了一個普通法先例:即使在危急狀態亦無法構成對謀殺的合理抗辯,三人最終被判罪成。他們的故事更被改編成為小說及電影《少年Pi的奇幻飄流》。
約翰遜的「群體免疫」,便讓人感覺企圖在英倫島嶼上進行「適者生存」的可怕試驗。難怪導致英國社會出現比病毒蔓延更可怕的恐慌情緒,國民、居住者、留學生等或以口誅筆伐,或以腳抗議—離去。加上疫情嚴重的歐洲各國開始封城、封國、限購物資、限制活動等等,以致英國留學生爆逃離潮,全副武裝登上飛機……下面是四位留學生在這段特殊時期的第一身經歷自白。
個案一:Julia,去倫敦找尋實習機會的台灣大學畢業生,3月17日回港
英國眼前好像別無選擇,本身經濟極差,醫療系統更已超負荷。
我本來去倫敦想找尋實習機會,台灣因疫情不准港澳學生入境,我不得不滯留倫敦差不多一個月,現在終於回到香港。我的返港機票是在3月8日訂的,當時尚未加價,但自從約翰遜向民眾說出做好「自己摯愛的人因病早逝」的準備的話後,離英機票立即被搶購一空,主要是港澳台的學生想回家,聽說有些回香港機票甚至被搶貴到10萬港元一張,往內地的機票更加搶到18萬元人民幣一張。
今次坐飛機回港有一定危險性,因為已有幾宗是海外學生乘坐飛機回港後確診的案例,所以,我準備了一套落機替換的衣服,還有手套、護目鏡、帽及酒精紙巾等,我也買了紙尿片,在飛機上也不吃不喝,怕要上廁所。
登機那天,身邊坐了兩個在英國生活的內地人,也跟我一樣穿着全身防疫裝備,但機上的外國人卻沒有戴口罩,英國機場絕大部份工作人員也沒戴口罩。回到香港,即使政府的隔離令尚未實施,我也自我隔離14天。
我在倫敦這個月,感覺當地人完全沒有防疫意識。初時,我還會去博物館,後來覺得博物館也不太衞生,就不再去。在這邊生活要很小心,我會做足戴口罩、洗手、用漂白水噴灑鞋底等措施;若天氣冷,出街前也會先用頸巾溫暖一下口鼻。
最可笑的是,當地人初時都笑我們華人過分緊張,我住的這個區有很多黑人,他們還會開玩笑說中國人是「病毒」;英國人從小到大的教育都是,只有病人才戴口罩,而且病情不到最嚴重程度也不會戴。直到我離開前的一個星期,才看到多了英國人戴口罩。
這個星期,連英國人也去超級市場搶購東西,每朝11點開門前就要前往排隊,不然貨物就會賣個精光,紙巾、意大利粉都被搶購一空。其實,物資算是足夠的,只是價錢昂貴一些,或者一天要走幾趟超市才可買齊所需物品;我有些英國朋友真的開始擔心了,會搶購糧食、廁紙,若然真的感染了,也可以在家自我隔離,不出街一段時間。
英國最新出台的抗疫措施包括:所有人應該避免參加聚會,避免前往酒吧、夜總會和劇院等人群密集的場所。我居住的社區還有很多中東人,他們仍然天天在餐廳聚餐,一邊去超市搶購物資,另一邊在夜晚的街道聚集。
早前我經過一些酒吧,依然看見很多人圍在門前喝酒;還有很多人去球場看足球賽,絲毫沒有疫情下香港街道那種水盡鵝飛。周末,Camden Town這個大市集區還是像旺角一樣超級多人,即使疫情嚴峻,仍阻不了英國人行街吃飯,我們唯有自己更加小心,盡量避免去人多的地方。
雖然政府建議孕婦、70歲以上的老人,以及有健康問題的高風險人群在家隔離12個星期(曾有說法是四個月),但這個星期我看到市面上仍然有很多行走緩慢的老人家,他們不少還是獨居老人,要出來吃飯,要開車去買生活必需品,甚至還有一些是要上班的。
英國的國民保健服務系統(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床位和人手嚴重不足。有些朋友透露,有人出現發燒和咳嗽等肺炎病徵,於是致電NHS的111求助熱線,但對方只會讀出有關指引:若然出現病徵,就叫你留在家中,自我隔離14天;即使病情很嚴重,也會叫你不要到醫院檢查,甚至不要再打救援熱線,而應透過網上查詢;除非你病到昏迷倒地,才可以致電熱線,讓全身穿上防護裝備的人員前來將你送去醫院。其實,這是用盡一切方法希望大家不要去醫院,不去醫院便不會檢測,不檢測便沒有新增個案,也就不會引致大眾恐慌了。
我有位台灣朋友在英國的醫院工作,他說這邊都是醫院開出藥單,然後讓病人自行往藥房買藥,但近日很多藥房都買不到藥,而且,病床十分不足,若然那些未確診的病人佔據了醫院的病床,真正病情緊急的患者就沒有病床可用了;況且沒有肺炎的人住到醫院中,隨時會跟真正患者交叉感染,到時就真的無病變有病了。
當我初次聽到約翰遜的「群體免疫」方案,個人不覺得完全沒有道理,因為英國醫療系統資源真的不可能負荷有大量感染者出現,超過2,000多宗確診個案(現已逾5,000宗)已經讓醫療系統不勝負荷了。未來三個月,英國會達到疫情高峰期,但要一至兩年時間才會研發出疫苗,唯有透過群體感染病毒來產生自我免疫力,我曉得如果真正實行,將可能會有1.4%的感染者死亡,高達數十萬人,不過,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我還是理解的。
英國眼前好像別無選擇,本身經濟已經極差,看到意大利封城令經濟更加沉落,英國政府自然怕承受不起,所以,為保經濟而沒有叫停大型活動。我一直以來都認為,政權是不會顧及低下階層市民的!
個案二:Andrew,英國倫敦某大學三年級交換生,3月16日返港
我真的不明白一個政府怎可能提出令數十萬國民面臨死亡的措施?
事情應該是由約翰遜提出「群體免疫」方案後開始,大量中港台留學生出現恐慌,看到超市的日用品被搶購一空,特別是廁紙和洗手液這些防疫用品。
我在去年9月來到倫敦作為期一年的交換生,待了不到半年。就讀的大學剛剛才開始停課,但當時很多中學仍未停課,如今提早回香港也不感覺遺憾。我的學校沒有出現感染病例,但鄰近學校的宿舍有,真的有很多穿着防護衣的人入去抬走學生。
在倫敦市面,本地人很少戴口罩,我試過戴着口罩逛街,被一位英國大叔說我戴口罩根本沒有用,除非全國所有人都戴才有用;有朋友更加被本地人指罵為什麼戴口罩,引致別人恐慌,但我未聽過有人因而被打。
我聽當地新聞報道指,當局只會叫發燒咳嗽的人留在家中自我隔離,以及自己買成藥治療,因為英國醫院的深切治療部(ICU)資源緊絀,要真的病到倒下,才會被送往醫院。看到本地人也沒有獲得應有的治療,我們這些外地人就更難獲得治療機會了,所以才決定提早回港。
我在2月時去了一趟西班牙巴塞隆拿看足球比賽,那時候西班牙已經爆發疫情,2月中已有一名確診患者死亡,但數萬人的足球場還是洋溢着派對氣氛,完全沒有防疫意識,而且西班牙人時常攬攬錫錫,全場幾乎只有我一個人戴着口罩。
這個月,我也有落酒吧、落Club,發覺英國人仍然很喜歡蒲夜店,彼此十分接近,沒有戴口罩;這裏的年輕人也不會留意防疫資訊。在3月初,還有動輒萬人聚集球場觀看英超足球賽,要到3月13日有球員、班主受感染,英超才決定停賽,欖球賽亦跟着停。
我從新聞報道聽到約翰遜提出「群體免疫」方案,覺得很荒謬,因為新冠病毒不是死亡率低的病,最嚴重的像在意大利可導致逾9%感染者死亡,至今也未有疫苗,我真的不明白一個政府怎可能提出令數十萬國民面臨死亡的措施?若然此政策在香港推出,一定引起全民(上街)抗議!
英國人未曾經歷過沙士(SARS)這麼嚴重的傳染病,普遍市民沒有太大恐慌。我曾問不少英國同學、朋友,他們都認為新冠肺炎不過像普通傷風感冒一般,只是手尾長一些,也許老人家感染才會較為嚴重。當政府要求70歲以上老人自我隔離在家四個月(現為三個月),街上的確少了老人家,但是,還有很多年輕人逛街,不像香港街上冷冷清清。
家人從新聞報道上看到英國對抗疫情的方法,就叫我盡快回港,我於是買了3月15日的機票,那時才6,000港元;朋友買遲一日走的機票,已經漲價到14,000港元,再後來所有經濟艙機票都買不到了。在飛返香港的飛機上,我全身包得十分密實,不吃飛機餐,全機的香港人都包得密密實實,我身旁的外國人卻沒有穿任何防護裝備。
我覺得香港的防疫工作做得很好,所以感染數字才會如此低,而且人人都少了出來聚會吃飯,寧可走去行山,我回港後亦會自我隔離14天,盡量跟家人保持兩米距離,也不會一齊吃飯。
個案3:Purdee,薩塞克斯大學三年級生,3月19日返港
這裏的老人家經歷過世界大戰,不會理會政府的勸告,更加我行我素。
我最難以置信是英國人普遍對新冠病毒沒有多少擔心,他們的心態是,若然是你的就是你的,擔心也沒用;若然不是你的,就不必擔心;英國人的個性很隨心,不似香港人這麼小心,他們自以為身體健康就可以抵抗任何疾病,他們認為英國人的抵抗力比亞洲人好;曾經跟英國朋友談過為什麼他們不怕新冠肺炎,他們說只要做很多運動,就不會患病。
2月初,香港爆發新冠肺炎時,英國還是零個案,我那時曾掙扎要不要戴口罩出街,後來看到新聞報道說有華人因戴口罩被打,就決定不戴口罩;直至3月5日,英國出現首宗本土死亡病例,確診病例也很快突破100宗,我就決定要堅持戴口罩出街。
其實,不只在今次疫情上看到英國人排斥華人,早在四年前剛到英國時,我已感到部份當地人對華人反感;近月,我們戴口罩出街時,本地人就在背後直呼我們為「virus」(病毒)。在英國戴口罩真的要承受很大壓力,我們會看到本地人厭惡的眼光,口罩在英國人心目中象徵你患病;平時我們上巴士都會跟身邊人說句「Hello」,友善地打個招呼,但戴了口罩後,跟巴士上的人打招呼也沒人理睬你,好像你身上有跟他們不同的東西,令他們感覺很不舒服。
我們主要去Boots這家藥店買口罩及洗手液,但開店五分鐘就會賣個精光,所以要預先排隊,我們也會上網購買,有些口罩不用排隊便可買到,卻被炒得十分昂貴,要25英鎊五個,即約50港元一個。
英國人實在太hea!他們認為個人衞生做得好就足以防疫,自我保護意識很低;相對來說,華人更懂得自我保護,有些甚至誇張到全身用雨褸包得密密實實才出街。不過,本地人即使戴了口罩也沒相關常識,時常戴戴除除,又用手觸摸口罩表面,其實只是做做樣子。
我覺得約翰遜這套「群體免疫」理論完全是為有錢人設想,因為有錢人若感染病毒,必定可以去私家醫院用錢買病床、買呼吸機、買最好的藥物,低下階層染病卻要排隊等待公立醫院的病床和藥物,就很危險。
英國政府一再強調輕微病徵的病人應留在家中,並要求70歲以上老人家在家自我隔離四個月(現改為三個月),但我坐巴士時仍見到很多老人家出街,這裏的老人家經歷過世界大戰,不會理會政府的勸告,更加我行我素。
英國人還有很多壞習慣,像喜歡咬筆頭、咬手指,用公共電腦也不抹一下,他們會舔手指數銀紙和揭書,也有人隨地吐痰、如廁後不洗手、便後不沖廁等。媒體上的防疫教育也做得不足夠,本地人都很隨意,任由孩子在地上撿起食物,或者用手摸鞋底。
這邊的夜店已沒有什麼亞洲人了,只是洋人仍愛聚在一起飲酒。當歐洲各國已關閉酒吧夜店,英國大部份措施仍只屬勸籲性質,始終酒吧文化在英國很普及,即使疫情來勢洶洶,只要政府一天不強制關閉全國酒吧,人們依然會聚集在酒吧飲酒,產生感染危機。
可幸,我的家人很早已幫我訂購回港機票,有朋友因為買不到機票回港而哭起來,在這個情況下,很多香港人都想回家,好像留下來就像是等死一般!我覺得返香港會好一些,因為在這邊,每次出街都很怕身邊沒戴口罩的英國人。一個人在英國,就要曉得保護自己,初時心裏很驚,怎麼這些英國人對新冠肺炎完全不當一回事,明明全世界已死了好幾千人!
我一早預備好上飛機的裝備,那天,我穿着風褸上機,戴上一個保護眼罩、一個外科口罩,還用膠袋包着頭,並備有酒精紙巾、洗手液等;這邊的內地同學比香港人更害怕,這段時間他們甚少返學校,他們都是有錢的學生,機票賣光了,有些內地生索性夾錢包起整架飛機離開。
個案4:Marco,薩塞克斯大學二年級生,留在英國
這邊香港人都很團結,會互相照顧。
稍早時,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大學都停課了,英國的大學卻遲遲不肯停課,我們天天要返學,跟這麼多人聚在一起,真的十分害怕!我就讀的大學到3月16日才決定停課,這時當地已有逾1,500人感染新冠肺炎;然後開始有愈來愈多大學宣布計劃或已經關閉教室,改為網上授課,連期末考試都預備在網絡進行。
我就讀的大學沒有人感染,但附近的學校卻出現了兩宗病例,一個是在火車站感染,一個是往法國滑雪時感染,那天還看到有全副保護衣的救護人員從白車下來,接走受感染的學生。這個星期政府才開始取消大型活動,聽說4月的馬拉松也決定取消了(現已宣布延期)。
香港人及內地人都有戴口罩,洋人全班只有一、兩個會戴口罩,本地人會用奇異眼光看着戴口罩的我們,有些朋友在街上被罵,我在街上也曾經被兩名洋人指着我來笑,事實上,英國同學戴口罩都會被自己人笑。歐美文化認為戴口罩的人生了病還在外面到處跑,才會引發誤解和衝突,隨着疫情愈來愈嚴重,這個偏見才逐漸有所改變。
我們所在的布萊頓(Brighton)有很多夜店,還有賭場,都是人多擠擁的地方,在疫情爆發下,還是見到很多英國本地人去,我真的驚了,不敢去;這個星期出街,仍然有那麼多人等巴士,沒有戴口罩的人一齊上擠逼的巴士,大家都沒有做什麼預防措施。
我看新聞才知識首相約翰遜所說的「群體免疫」,我在香港時從未聽聞可用此方法來抗疫,英國的華人圈子聽到後普遍都很驚慌,好像政府什麼都不會做,就是讓我們等着感染、等着死!這些日子我們努力買消毒酒精、洗手液、廁紙等物資,後來看見連意粉都被搶購,洋人開的超市都給搶購一空,倒是亞洲人經營的超市還有充足的物資供應;口罩更是買不到,能買的都很貴,幸有香港同學在亞馬遜網站訂到口罩,把多餘的讓給我,才有口罩用,這邊的香港人都很團結,會互相照應。
上星期,大家還在溫習預備5月初的考試,突然看到約翰遜的抗疫方法,紛紛在這幾天飛走了;有八、九成香港同學會在這幾天飛返香港,人人都搶機票,我倒覺得坐飛機也很容易感染,留下來可能更安全。
我決定留在英國所租的房子,等待疫情過去,現在已經儲了兩個月的糧食物資,未來外邊即使疫情大爆發也不怕,預計可以整整兩個月不外出,我想這是最安全的辦法,因為自己已做足防疫工作,反正每個地方都有機會出現大爆發。我曾經歷沙士,所以對防疫已經很熟悉,只要不去公眾地方便可,我連中餐廳也不去了,就不必那麼恐慌!
四位留學生在英國各有不同的經歷,但在異鄉的日子,在疫情蔓延的時刻,都親身見證着一個世界較文明國家,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跟落後的地區原來都沒有多大分別。他們都油然而生同一個念頭:念家、想家、回家……他們敘述的故事似曾相識,好像是幻想電影中的橋段,但領導者的一念之差就可能將恐怖幻想變成現實,這是一段特殊時期畢生難忘的共同經歷,那不但是個人人生的重大考驗,也是一次文化的強烈碰撞……
《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曹民偉其他文章:
上文節錄自第20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3月23日)《「群體免疫」言論致全民恐慌 留學生群體逃出英倫》,網上標題由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