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紐約下雨天.影評】年輕愛情故事連結觀眾 浪漫中暗藏嘲諷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活地亞倫的新作《情迷紐約下雨天》(A Rainy Day in New York)可算千呼萬喚始出來。原本這是活地亞倫與亞馬遜(Amazon)合約中的電影作品之一,無奈因為一時間難有定論的#MeToo風波,Amazon與活地亞倫徹底割席,電影無法在美國上映,剩下的合作也終止了。活地亞倫輾轉去到歐洲,終於有版權方願意援手,電影才在歐洲和亞洲部份地區上映。撰文︰寇斯珮

與活地亞倫過去的電影一樣,本作當然星光熠熠,邀來添麥菲查洛美、艾麗芬寧、莎蓮娜高美斯、祖迪羅、狄耶哥盧納及利夫舒華伯一同主演電影,當然在風波出現之後,一眾主演紛紛把片酬捐給了慈善機構,也都與活地亞倫劃清了界線。

《情迷紐約下雨天》遇到這樣的事,多少有些不幸。無論是製作或創作,活地亞倫都有一定野心,它既可以看作是導演老生常談的浪漫電影,也暗藏了很多對話與思辨。添麥菲查洛美與艾麗芬寧扮演一對小情侶,兩人要在紐約度過一個周末,增進感情,無奈女友有工作在身,打亂了兩個人的約會計劃,而這個時候的紐約,就偏偏下起雨來。

添麥菲查洛美與艾麗芬寧扮演一對小情侶,兩人在紐約度過周末。(《情迷紐約下雨天》劇照)

浪漫喜劇蘊含思辨性

活地亞倫最常運用的戲劇元素是喜劇、浪漫、罪案、黑色、諷刺等等,他常常討論的主題也相對固定。他有時候講浪漫的愛情,有時候講渴望進入上層社會的虛榮,有時候講命運的無常,很多時候還講中年危機和創作的枯竭。他的大多數電影都是將這些元素排列組合再創作,因此有很鮮明的個人風格。

在活地亞倫的電影裏,可能因為早熟的緣故,他往往以有歷練的男女做主角。在他邁入四字頭之後,作品愈來愈多以中年男子的視角講故事。他鏡頭下的男子,在某一個專業領域小有成績,卻進退兩難,在生活中激情漸褪,然後遇到了一個奇特的轉折點。這些背景通常都是活地亞倫電影的開頭。又或者,他描寫的是被生活左右的女性,渴望通過人際關係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卻幾乎總是在順風順水之際樂極生悲。《情迷藍茉莉》與《奇幻摩天輪》都是這樣的作品。

這十年來,香港片商改活地亞倫的中文片名,為他打造出「情迷」系列。實則這些電影不見得是同類。《情迷巴塞隆拿》、《情迷羅馬》及《情迷午夜巴黎》可算是較接近的片種,如此比較,會發現新上映的《情迷紐約下雨天》真的是一部頗為特別的活地亞倫作品。

與《情迷聲色時光》一樣,《情迷紐約下雨天》的主角都是年輕男女。但前者講的更像是年輕人的腐化,謝西艾辛堡不知不覺之中想要像他的舅舅一樣,變成上流社會的大人,他背負着改變自身階層的想法。添麥菲查洛美在這部片裏則仍然單純,抗拒成年人的世界,他也不想要變成大人。這大概是活地亞倫多年以來最年輕、最具活力的角色了。

活地亞倫似乎有心要與新世代建立連結。除了查洛美,戲分吃重的艾麗芬寧、莎蓮娜高美斯都是年輕演員,她們的角色都是還未畢業的大學生,除了繼承活地亞倫的喜感和毒舌,都帶着可愛的生澀。幾位主角非但談不上對感情和生活厭倦,他們都還沒有真正享受世界。

過去觀眾常常從電影的主要角色視野尋找活地亞倫的蛛絲馬跡,在《情迷紐約下雨天》裏,大家恐怕就要失望了。查洛美扮演的是一位富二代,雖然家庭富足,但他的性格不壞,仍然還是不經世事的小孩。這與活地亞倫在過去電影中創造的中年男子相去甚遠。活地亞倫在這部電影裏試着從年輕人的角度來思考他的哲學疑難。當然,仍然有一些氣質是共通的。

兩難境地可說是活地亞倫電影中最恆久的疑問之一。他從小就熱愛哲學與精神分析,寫劇本的過程中,他恐怕也最熱衷給角色設置困境。他的主角最經常遇到的問題是,主角與另一半的生活習慣及趣味完全無法達成共識。在《情迷午夜巴黎》之中,故事一開頭就表明男主角想去瀏覽的巴黎和自己的未婚妻根本不同,他愈來愈陷入對巴黎的狂熱,也就愈來愈意識到未婚妻的格格不入。在《遇上陌生情人》裏,兩代人均面臨夫妻性格不合,各自出軌的情形。主角們愈是檢查自己的事業,愈是發現自己和另一半的關係已經無可救藥了。

查洛美扮演的是一位富二代,雖家庭富足,但他性格不壞,仍是不經世事的小孩。 (《情迷紐約下雨天》劇照)

儘管查洛美年紀很小,活地亞倫將他的角色寫為一個愛哲學愛文藝的少年,變成了新型的活地亞倫式角色。雖然少年不追求名利,毒舌卻停不下來。而且在這部電影裏,同樣要直面愛情的瞬息萬變。艾麗芬寧扮演他的戀人,一位校報記者。她採訪的導演,編劇和明星都為她傾倒,她也要選擇和這些名人發生關係,還是應該回到男友身邊。

艾麗芬寧扮演一位校報記者。 (《情迷紐約下雨天》劇照)

對紐約情有獨鍾

活地亞倫的世界裏似乎不存在「雙豐收」的特例。縱觀他的電影創作生涯,除了小部份傻人有傻福,若貪婪地想每一邊都沾,最後只能被命運玩弄。在《情迷決勝分》裏,男主角明明已經過着相當優渥的生活,卻還是想得到更多。故事最後他也難逃命運的懲罰。查洛美在戲中不想參加母親的酒會,想盡辦法卻避無可避。活地亞倫無論經過多少年,都依然喜歡用惡作劇式筆觸,去寫那些命運開的玩笑。

活地亞倫和紐約簡直是不可分割的兩面。曾經,他大部份故事以紐約為背景,這十幾年來,他卻像是完成了一次流浪。2005年以降,他共有四部電影在紐約取景。這在旁人有些難以想像,這不是拍過《曼克頓》和《安妮荷爾》的導演嗎—這個將紐約的平淡和轟烈融入作品,從此開啟一種電影類型的導演。

活地亞倫的《曼克頓》和《安妮荷爾》並非他一貫追求的風格,卻成為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兩部電影承接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金枝玉葉》,下啟八九十年代的《90男歡女愛》、《緣份的天空》等愛情電影,開啟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都市愛情電影盛世—儘管他對自己被放在這個類別裏可能會很生氣。大約也是因為如此,他常常變換風格和題材,希望可以甩掉固定的標籤。

對於紐約,活地亞倫有他自己的感情。他最有記憶的片段是小時候父親帶他進紐約所看到的一切,所以每次拍紐約,他都會着墨在個人感受的城市角落,而不會僅僅跟隨名勝取景。這與後來我們看他在歐洲拍的一系列電影感受明顯不同。在《情迷午夜巴黎》、《情迷羅馬》這些電影裏面,活地亞倫也依然瞄準都市的尋常街景大做文章,可是他還是沒有放過巴黎和羅馬的標誌性地標。他深知自己身在異鄉,每次也必定安插一位從美國到歐洲讀書或旅行的角色,打正旗號,方便用遊客的視角來觀察城市。

《情迷紐約下雨天》設定曖昧,男主角在紐約長大,外出讀書,假期回家鄉度周末。這不知是否活地亞倫在創作上的「回春」心態,寄居於大學生角色的軀殼內,實則夫子自道,用小別勝新婚的心情回到紐約,重啟新世代的愛情故事。可惜造化弄人,紐約電影能手所拍的紐約愛情故事,因為與發行方的糾紛而無法在紐約上映。命運也開了活地亞倫一個玩笑。

活地亞倫的作品永遠帶着嘲諷,不是在譏笑他人,就是在自嘲。他接受訪問時表示,若講自己討厭的事物,他沒法使用幽默的語言,自己嘲諷的對象肯定不是出於厭惡的情緒。

嘲諷鞭撻火力全開

雖則《情迷紐約下雨天》是一個愛情故事,活地亞倫還是抓緊機會,借男女主角之口好好地刻薄了一通。知道女友要訪問的是文藝片導演,男主角即嘲諷了一遍他眼中的文藝界;被迫要參加媽媽的酒會,他付錢請性工作者假扮女友,嘴上又把上流社會刻薄了一次。校報記者面對受訪者時的毫不專業,討厭的同學靠父蔭過着愜意的日子,活地亞倫從劇情到對白都火力全開,一反前幾套戲點到即止的力道。

男主角查洛美(右)付錢請性工作者假扮女友。(《情迷紐約下雨天》劇照)

在訪問的環節,活地亞倫虛構了一位大導演。通過他和記者之口,道出了他自己對作者論的許多看法,也像是對假文青的一種鞭撻。導演愛上了校報記者的理解,編劇愛上了記者的體貼,還有一位明星愛上了記者的肉體。不得不佩服活地亞倫見縫插針的能力和他高超的喜劇節奏感,否則光憑想像,觀眾很難理解如何在青少年愛情故事中裝入對創作的嘲諷,而活地亞倫對青少年主角輕輕掀起了成人世界的裙角,就讓一切近在眼前。

最荒唐也最奇妙的,是活地亞倫用了一種江湖傳說的手法來重整男主角和媽媽的關係。這位富二代不認同父母的處世哲學和理念,卻依然不停地用家裏的錢,其實是一個不徹底的叛逆少年。活地亞倫用一段促膝長談,使母子二人大和解。原來男主角反對的只是一種姿態,或者一種符號上的「出身」。當這個符號被打破之後,連叛逆本身也變成了活地亞倫嘲諷的對象。至於那位對自己新作不滿的導演算不算活地亞倫自己的投射,那就見仁見智了。

將《情迷紐約下雨天》與他過去的作品相比,很容易看出活地亞倫積極求變的心態,他是真心想跟現在的年輕人在作品中建立起連結,進行溝通。無奈造化弄人,活地亞倫可能已經失去了和年輕影迷對話的機會,他可能唯有像波蘭斯基一樣,長期留在歐洲。《情迷紐約下雨天》,很可能也是他告別紐約之作。

更多《香港01》周報影評:【小三妻.影評】 探索妻妾情慾 控訴父權社會【天氣之子.影評】 純愛故事膚淺 難撼動殿堂地位【花椒之味.影評】五味雜陳之間 三姐妹經歷自我成長

上文節錄自第17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26日)《《情迷紐約下雨天》命運為活地亞倫開的玩笑》。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