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星人求學記.四】健聽大學生:原來我一出世有特權

撰文:趙曉彤
出版:更新:

Kim是Aaron與Kenny的大學同學,她是健聽學生,在主流中學考上大學,此前從未接觸過聾生,也對手語和聾人文化不感興趣。她在迎新營發現自己同系同屆有聾人同學,反應也只是「哦」。直至開學,她看見其他同學以手語與聾生傾談—她喜歡結識新朋友,覺得自己也要和聾生聊天、玩耍,剛好她的同學想學手語,她就在一年級下學期與同學結伴報讀手語班。此為《聾星人求學記》專題報道之四攝影:黃寶瑩

Kim(左)與Aaron是大學的同系同學,平日多以手語溝通。Kim感謝兩個聾人同學教她手語,而聾人也願意與她分享他們的語言。

暑假了,她有份籌辦迎新營,因為懂得手語而負責聯絡當年的聾人新生Aaron,當時,她只能以簡單手語與他溝通。Aaron非常主動結識新朋友,四圍與他人聊天,明知同學不懂手語,他也會嘗試以口型、動作、寫字——總之就是各種各樣的方法與健聽同學溝通。

很快,Aaron就與同系略懂手語的同學混熟,其中包括Kim。翌年迎新營,幾個懂手語的同學與Aaron一起做組爸媽,Kim問他要像去年一樣安排手語翻譯嗎?Aaron竟邀請Kim做他的手語翻譯員,希望她的手語有進步。Kim答應了。此後,Aaron不時找Kim到不同的聾人活動做翻譯,「我那時的手語不是很好,但他信任我,並繼續給我機會。」

她不時與Aaron一起上課、做導修,也曾與Aaron、Kenny三人同組做導修。她發現,一些對她來說很簡單的常識類知識,對這兩個聾人來說卻是從未學習的新知識。每次合作做導修,Kim也要先和他們討論,解釋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想法,一起「手頭」完成這份導修的全部內容,才可以開始分工寫作,這與她和其他健聽同學做導修時,一知道題目便立即分工各有各做,模式非常不同。

Kim有時與他們合作得有點煩,為甚麼她要不斷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呢?「其實我沒有怨言的,但我會想,是否因為我們的社會有些問題,令他們不懂得我從小到大學習的東西?」「原來我的一些能力或知道的東西,是我在小學、中學用耳朵聽回來的,或因為我聽得見所以我在不同資訊渠道接觸回來的,始終我們的社會是有很多健聽人的社會,我用耳朵聽回來的東西一定比他們多,客觀看,這就是我身為健聽人而令我一出世就有的特權和優勢。」

我們的社會是有很多健聽人的社會,我用耳朵聽回來的東西一定比他們多,客觀看,這就是我身為健聽人而令我一出世就有的特權和優勢。
Kim

她覺得聾人就像社會裏的少數族群,他們和主流社會之間欠缺一種共同語言。例如在主流大學,聾生的最大需要是有更多認識手語的老師和同學,有更多明白他們的人在大學環境裏,讓他們可自由地溝通,做自己想做的事。她覺得自己是用盡Aaron和Kenny兩位聾生的大學時間才能學懂手語,很感謝聾人願意向她分享他們的語言,而且她是因為聾人一直以來的遷就和鼓勵,才會努力練習手語。但健聽人如何對待聾人?Kim認為健聽人並沒有創造一個聾人友善的社會環境。

「我以前不會留意,原來地鐵關門是沒有燈號的,只有咇咇聲,或原來這些東西(電視節目或視像資訊)是沒有字幕的,不見了八達通或銀行卡要打電話報失,這對他們來說很麻煩……我們現在的社會很多時候是聲音主導的,地鐵壞車也是只有聲音廣播,如果你想對聾人友善,應多些視覺提示,在車廂有一個走馬燈做廣播也不是很困難吧?」

「手語也很重要,如果有更多人明白他們的語言,他們就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對社會的想法,如果他們的語言好像英文一樣有很多人明白,就是一個聾人友善的社會,而不是我們(健聽人)自以為的聾人友善社會。」她希望健聽人接觸聾人時,要有一顆願意溝通的心,不要認定對方不懂口語、自己不懂手語就必然無法溝通。「大家都願意踏出一步,互相遷就,會有很多溝通方法。」

Kim以外,還有他們的聾人故事:

上文刊載於第115期《香港01》周報(2018年6月11日)《手語撫平傷口 聾星人求學記》專題中的〈與聾生為友 健聽大學生:原來我享有特權〉。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