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星人求學記.三】讀大學的孤單與限制 聾生:懂手語的人太少
Kenny是Aaron的聾人同學,也是Aaron的籃球隊隊員和宿友。他比Aaron早一年入讀中大,是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學系首位聾人學生,也是中大首次取錄有手語學習需要的學生。曾經,他因為自己是聾人而非常自卑,常常不開心,覺得自己不好,也什麼都做不好。他不喜歡健聽人,也不相信聾人與健聽人能夠好好相處。以致他獲中大取錄時,他曾猶豫是否接受這個學額呢?他,一個只會手語的聾人,真是可以在大學校園與健聽人一起讀書嗎?他從未與健聽人一起學習。此為《聾星人求學記》專題報道之三攝影:黃寶瑩
他與Aaron在同一所聾校畢業,因為年紀相差五六年,當時兩人並不認識,但過着相同的校園生活:學校禁用手語,他們看着老師的口型,無法學習任何知識,但校園生活很快樂,一班聾人一起玩,沒有人對他們有要求,他們也不會對自己的將來有要求。
Kenny也一如其他聾生,在小學要學口語,他的口語尚可,只是升上中學就一直退步;後來,他無法用口語與人溝通了,因為他做手語時,聲帶會不自覺發出許多聲音—他聽不見,他笑說,這可能是從前學習口語的後遺症。他讀唇的機會本來就少。小學時,他有一個聾人子女的健聽朋友,但兩人以手語溝通,這個健聽人後來移居外地,他就沒有這類朋友了。他的家人與朋友圈子全是聾人。手語是他的母語,也是日常用語。他無法從讀唇讀出別人的說話。小學的成績還好,中一開始跟不上,不知道老師每堂課在做什麼,對學習也失去興趣。但學校教導聾生的價值觀卻留在他的心裏,總覺得手語是不好的,是次等的,是一些聾人之間的溝通動作而已。
畢業了,他長成了一個沒有任何專長的聾人,投身職場,以體力勞動謀生,反正他從小到大喜歡運動。從前,他曾想過自己會不會當上警察—做便衣警察很好啊!只是,有聾人警察嗎?他想到這裏就放棄。於是,他做搬貨、做印刷,健聽的老闆與同事待他很差,他很不開心,後來跟隨一個中學同學拜師學藝,做地盤工人。Kenny說,很多聾人也在地盤工作,聾人不會因聽不見聲音而較易受傷,可能是眼睛比健聽人銳利。Kenny與這聾人師傅、一個聾人同事三人行,烈日之下搬運重物,其實經常受傷,一次被巨大的水管壓得手指瘀黑,但他反而自在和快樂,因為他和聾人一起,彼此有說有笑。
他的轉捩點是他忽然有了一個手語學生。他的姐姐在巴士站被一個大學生搭訕,那大學生想學手語,多次看見他姐姐在巴士站以手語與男朋友交談,便問他姐姐可否教她手語。她姐姐答應了,叫大學生到家裏學習,教了幾堂,不想教,便叫弟弟教她。Kenny不情不願,覺得這個健聽人實在活得無聊,手語有什麼好學好教呢?但他還是坐下來,教了她幾個月。大學生知道他在地盤工作很辛苦,問他要不要到大學的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工作?大學生最初是問他姐姐的,但姐姐已有穩定工作了,大學生就轉問他。
Kenny當時答應轉工,只為由藍領變成白領,在大學工作好像比在地盤工作好。他的工作是參與一本「手語辭典」的製作。手語辭典?他覺得很奇怪,中文英文當然是有辭典的,但手語辭典?什麼來的?負責聘請他的中心主任鄧慧蘭一次又一次地解釋,他仍是摸摸頭殼,一臉困惑。當時他覺得有錢賺就好。他的工作是要做手語動作示範,要拍照,印刷在手語辭典裏給人看。他不願意,鄧卻說中心只有他一個聾人,這是他的工作。「算吧!我要賺錢。」
其實他大可回到地盤工作,但鄧慧蘭一見他便打了一個「hello」手語,這打動了他。他嚇了一跳,怎會有健聽人懂手語?心裏非常開心。中心的其他職員也懂手語或在學手語,他可以用手語和健聽人溝通,也沒有人歧視他、欺負他,他就捨不得走。他第一次發現,原來健聽人不會歧視聾人,還會尊重聾人。
他其實很畏懼,也把自己的母語手語看得很低。有時鄧慧蘭叫他示範,問他這手語是不是這個意思?他連連點頭,說鄧教授是對的,健聽人是對的,鄧只能提點他說:「你是聾人,手語是你的語言,只有你知道手語這樣用對不對。」鄧慧蘭說:「可見他對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手語都沒有信心,其實一般聾人都是這樣的,他完全不知道他有自己的語言,也不知道語言可以用一個理論層面來分析,健聽人說什麼他們都信,就算健聽人說的跟他們對手語的感覺不同,他們也不會有信心去反駁。那時Kenny就是這類人,我要不斷提點他說,他是我的language boss。」
鄧慧蘭留意到,Kenny是一個會靜下來分析思考的人,他會認認真真地把不明白的事情想清楚,「我們做語言學的人需要這種本能,如果你可以訓練他,他就可以很深入地分析自己的語言。」於是,鄧慧蘭鼓勵他報讀中心的APSL課程,並以課程的基礎文憑為起點,目標是要升讀大學。「大學?」 Kenny對她的判斷非常懷疑,甚至說,是完全不相信她,因為他身邊這麼多聾人也沒有成功讀書的例子,「我說我不讀書了,有工作就夠。」鄧慧蘭還是不斷鼓勵他,他感到頗有壓力,常常訛稱自己已經報了課程,其實什麼都沒有報。
如果Kenny不想讀書,大可放棄中心的工作,但他捨不得這個聾人友善環境,也被他們研究手語的熱誠—困惑?打動?他最後還是報讀了文憑課程,也和Aaron一樣,從未想過自己會明白老師授教的內容。原來只要老師用他的母語手語授課,他是明白老師在教什麼的。原來他不是蠢,不是不能讀書,他只是一個需要用手語學習的聾人而已。於是,從2003到2017年,他用了14年時間修讀基礎文憑、高級文憑和大學學位課程。其間,他只休息了兩年。他喜歡這種一級一級讀上去然後很有希望的感覺,所以不會半途而廢。最初重新學習,他常常測驗考試不合格,但沒有人責備他,他便屢敗屢試,合格的次數漸漸比不合格多,他一步步跨越了眼前的學習難關。
一個連會考證書也丟失、連中一課程也覺太難的聾人,最後堅持完成這漫長的學習之旅,是因為他有一個手語老師夢。修讀文憑課程時,他曾到大學實習,教健聽學生手語,沒想過這些學生後來是他大學迎新營的組媽!他竟然教導了一些未來同學跟他這個聾人溝通。「如果我現在開始教人手語,可能十年後,社會上,懂手語的人愈來愈多,他們就可以做老師,教聾人小朋友,或做翻譯,明白聾人的需要,我覺得令人學懂手語這件事很有意義,也很重要。」
但是,如果他真是要在大學教手語,最低的學歷要求是碩士畢業。他又報了碩士課程,並獲取錄,只因翻譯人手的安排,他不得不延遲一年入學。
Kim是Kenny的同系大學同學,她是手語流暢的健聽人。有時Kenny會問她:「這個同學是怎樣的人?性格如何?」她覺得Kenny很想了解身邊的同學,但與大家認識不深,Kenny不像性格樂觀又懂口語的Aaron,常常主動找其他同學玩樂。
Kenny說,雖然他在大學也有跟其他健聽同學交友,但大學生活仍不時感到孤單,也常常因此感到自己的限制。他很想認識新朋友,卻總是做不到。上課時,他必須坐在課室最前排的座位以細看手語翻譯,不像其他同學可以隨便找個位置坐,與旁邊的同學變成朋友。他和Aaron參加書院籃球隊,也不是每次都可以安排翻譯供他們與健聽學生溝通,沒有翻譯,他的語言表達很有限。他也在學校住宿,卻沒有在宿舍認識新朋友,往往是見面打聲招呼,卻無法深入聊天與交流。「Aaron的性格較主動,他在宿舍會有較多可以聊天的朋友,但最後他和其他宿友是否真的做到好朋友?又好像和我沒有分別。」「溝通困難令我們面對很多限制。」
如果我現在開始教人手語,可能十年後,社會上,懂手語的人愈來愈多,他們就可以做老師,教聾人小朋友,或做翻譯,明白聾人的需要,我覺得令人學懂手語這件事很有意義,也很重要。
平日選科,他總是和Aaron修讀同一科目,因為想和聾人一起上課。「我們同是少數族群,自然想找同族一起,我們能溝通,其他人不能。」他認為,聾人和健聽人沒有分別,有不明白就自然會問同學,由於健聽人不懂手語,於是問聾人,可是他只有一個聾同學:「健聽人就好,有很多同學,(一個)同學不懂,就問另一同學,還可以問很多同學。」
好不容易升上大學了,除了面對艱深的學科知識,Kenny還要再次面對聾人與健聽人之間的一面溝通高牆,即使同系已有一些懂得手語和老師的同學,但這一小撮人,遠遠不足夠令全校僅有的兩三個聾人不覺孤單。
Kenny以外,還有他們的聾人求學故事:
上文刊載於第115期《香港01》周報(2018年6月11日)《手語撫平傷口 聾星人求學記》專題中的〈孤單與局限 聾人大學生:懂手語的人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