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新高】樓價癲升背後 3大現象似足1997亞洲金融風暴前?

撰文:何敬熹
出版:更新:

樓價持續攀升下,終再創歷史新高。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報189.42點,超越去年8月時的188.64,是歷史以來最高。
CCL於1997年7月時僅為100點,2003年沙士期間更跌至31點的低位,即現在的樓價已較1997年樓市狂潮時高出80%,更是沙士時樓價的5倍有多。
不過,香港樓價升過不休背後,有三大現象不禁令人聯想起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國際大鱷索羅斯於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多次狙擊港元港股。(路透社)

國際炒家揚言沽空港元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風暴有很多事令港人記憶猶新,其中一個最有代表性的是索羅斯(George Soros)等國際金融大鱷對港元的狙擊。他們透過大量借入港元,然後在外匯市場拋售,引發市場恐慌,企圖令聯繫匯率崩潰、港元大貶值,藉此賺取龐大差價「謀利」。他們更同時做空股市,雙線攻擊企圖令港府就範,最後港府耗費過千億元外匯儲備,終成功擊退索羅斯。

無獨有偶,近日又有國際炒家揚言要沽空港元。美國對沖基金Hayman Capital的創辦人Kyle Bass本月中接受《彭博》訪問時聲言正主力沽空港元,稱中共積極推動《逃犯條例》會令大量外國企業遷出,嚴重打擊本港經濟,且目前香港是全球槓桿水平最高的經濟體之一,樓市也是全球最貴,質疑香港的外匯儲備「匱乏得可憐」,不足以支撑聯繫匯率制度。Kyle Bass傳奇色彩雖然不及曾擊敗英倫銀行令英鎊大貶值的索羅斯,但也是華爾街有名的沽空能手,他突然將沽空目標放在港元,不禁惹人聯想。

中美這兩大經濟體的關稅戰持續或令亞洲各國的出口和經濟大受打擊。(路透社)

亞洲國家經濟出口轉弱

亞洲金融風暴前的另一明顯特徵是亞洲國家的經濟和出口明顯轉弱。90年代中期,電腦、電訊、半導體等工業產品出口價格大跌,日圓匯率亦自1995下半年起急跌,令普遍亞洲地區出口惡化,各地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年增長率急跌,韓國出口年增長率由1995年的30.6%跌至1996年的3.7%,馬來西亞由26%跌至5.8%,中國由22.9%跌至1.6%,香港由15.8%跌至4%,新加坡由22.1%跌至5.7%,台灣由20.2%跌至3.7%,泰國更是由25.1%增長跌至負1.3%。

回到當下,中美貿易戰對亞洲國家出口的影響也開始浮現,牛津經濟學院分析指,過去一年日本、台灣、韓國、泰國和越南對中國的出口下降了約14%,即約63億美元。德意志銀行報告稱,若貿易戰全面開打,亞洲整體GDP成長率料會在未來12個月減少2個百分點,亞洲各國將面臨貨幣貶值的沉重壓力。在全球熱錢泛濫,各地資產泡沫不亞於1997的情況下,若貿易戰繼續損害區內經濟,另一次亞洲金融風暴未必是危言聳聽。

樓市大淡友湯文亮月初透露自己近期入市。(資料圖片)

「淡友」集體轉軚

最後一樣今昔十分相似的是淡友的集體轉軚或禁聲。其實股市也好,樓市也罷,最忌所有投資者一面倒看好,因為這往往是泡沫爆破的先兆。1997前,香港社會也是充斥著「樓價會無休止地升」的集體信仰,無人相信樓市會跌,有都不會出聲。

香港樓市在癲升多年後,「大淡友」已經不多,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這兩年多次承認「睇錯市」,近年已轉為看好後市較多。紀惠集團副主席及行政總裁湯文亮算是其中最多人認識的「淡友」之一,不過本月初他出席活動時竟自稱是樓市大好友,又自爆即將以首次置業身份簽紙購入一伙價值近億元的港島區住宅。當樓市淡友一一消失,是否代表樓價有機會「物極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