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擬禁俄羅斯煤炭進口 歐盟會否踏上能源制裁的滑坡?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目前,以烏克蘭布查鎮(Bucha)為代表的種種殘害平民紀錄和新聞故事在西方世界廣傳,雖然俄方否認責任,並指各種影片為捏造或事件非俄方所為,將國際媒體的部份討論推向了多不勝數的具體事實查證之中,但歐美各國皆已認定此暴行為俄國軍隊的「戰爭罪行」,進一步的行動不能避免。4月5日,歐盟委員會就公布了禁止俄國煤炭進口的提案,希望在翌日即時得到歐盟27國同意,為此前尚屬「碰不得」的能源制裁打開序幕。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稱:「我們都看到來自布查鎮及其他俄軍剛剛撤走的地方的可怕圖像,這些暴行不能也不會被放着不理。」

歐盟針對俄羅斯的第五輪制裁除了禁止煤炭進口之外,馮德萊恩亦提出禁止木材、橡膠、各種化學物和食品的進口,每年總值約90億歐元(當中包括40億的煤炭)。同時,她建議歐盟禁止每年總額達100億歐元的貨品出口,當中包括半導體、電腦、液化天然氣科技及其他電子儀器。

另外,除能源、食品和藥物外,歐盟委員會提議禁止所有俄國船隻和貨車進入歐盟,並對另外4家俄國銀行和數十位個人實施制裁。

馮德萊恩表明,歐盟的第五輪制裁並不是對俄制裁的終結,未來將繼續為更強的制裁作準備,包括俄國石油進口。

不過,根據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得到的文件,歐盟委員會提出的禁令並非即時生效,而只會在禁令公布後3個月落實,且只會針對新的購煤合約。

雖然一直將對俄制裁紅線劃在能源之上的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an)近日在連任選舉中大勝,不過由於匈牙利對於俄國煤炭的依賴程度在歐盟各國之中屬較低水平,而煤炭進口來源的可替代性較高,加上有德國官員已向媒體表示德國會支持制裁俄國煤炭,一改戰前立場,此番煤炭制裁理當能夠順利獲得歐盟27國通過。

能源制裁先例一開,會否擴展至石油和天然氣之上?

馮德萊恩:圖為2022年3月30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出席會議。(AP)

「戰爭罪行」再改歐洲立場

目前,歐盟各國對於制裁俄國能源的意見可分為三大類。一是諸如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的等位處對俄前線的堅定反俄國。雖然這些國家對於俄國能源的依賴程度甚高,卻已經決意要不惜經濟代價地打擊俄國。

二是諸如法國、西班牙等對俄國能源依賴程度不高的國家。他們對制裁俄國能源保持開放態度,卻知道不少歐盟同儕對俄國能源依賴程度高,不想給予他們過大的公關和政治壓力,以免破壞歐盟的團結。

三是對俄國能源依賴程度高、認為「制裁俄國不應打擊自身經濟」的國家。當中包括匈牙利等向來親普京的歐洲政府之外,為首的更是歐洲龍頭德國。傳統上,德國超過一半的天然氣進口都來自俄國,且沒有液化天然氣基建去直接接收海運天然氣,其石油和煤炭進口則分別有35%和50%左右來自俄國。

在布查鎮殘害平民紀錄廣傳之後,歐盟的政治風向有了明顯的轉變。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國的態度。此前為免德國難堪而一直不表明支持能源制裁立場的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就指布查鎮有「很明顯的戰爭罪行跡象」,表明他希望在本周內看到歐盟落實對俄國石油和煤炭進口的禁令。

法國總統馬克龍3月2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會見傳媒。(AP)

馬克龍的表態代表着歐盟對俄源能依賴程度較低國家的轉向,而他故意不提「天然氣」則是為免對德國再施加更大的政治壓力。

不過,馬克龍的真正想法很可能是全面制裁所有俄國能源。在他表態後兩天,其「共和前進黨」(LREM)所謂的歐洲議會政團「復興歐洲黨」(Renew Europe)的西班牙籍經濟事務發言人,就公開撰文呼籲歐盟對俄的能源制裁不應止步於煤炭,並引述針對德國的經濟模型,指歐盟承擔得起制裁俄國天然氣的代價。

同時,以往跟德國一樣依賴俄國天然氣、反對制裁的意大利,也從制裁的反方,變成了願意「跟大隊」的國家。

另一方面,烏克蘭和歐盟中的對俄強硬派都加緊了對德國的輿論施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r Zelensky)日前就點名批評德國前總理、現任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任財長時的前上司默克爾(Angela Merkel),批評其在任16年來的對俄立場,甚至聲言想「邀請」她到布查鎮視察戰爭慘況。

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Mateusz Morawiecki)亦點名指責德國阻礙更強硬的對俄制裁,稱「任何有讀過歐盟會議記錄的人都知道德國是對更決斷制裁的最大障礙」。

德國的立場

在德國執政聯盟的三黨中,綠黨對制裁俄國能源持更開放態度,但立場較為保守的社民黨(SPD)和重商的自民黨(FDP)都認為短期內禁止俄國天然氣進口只會對德國造成比俄國更大的損害。三黨領袖人物在公開表態上都保持了這種論調,而社民黨總理朔爾茨更出言批評以經濟模型論證制裁俄氣對德國衝擊有限的經濟學家是「不負責任」。

德國總理朔爾茨3月28日在柏林發表講話。(AP)

根據《衛報》的綜合報道,不同民意調查都顯示有大多數德國人支持停止進口俄羅天然氣,其比例從55%到77%不等。不過,根據德國《明鏡》在布查鎮片段廣傳前的民調,如果改問「即時停止俄氣進口」的話,只有綠黨選民有過半數(65%)支持的意見,其他主要政黨選民則只在稍高於四成的支持度左右。由此可見,德國的民意雖然傾向支持制裁,卻沒有類似歐盟強硬派國家般「不顧一切」的情緒,也解釋了為何德國政府對於制裁俄國能源依然非常遲疑。

然而,正如歐盟委員會此刻提出的煤炭進口禁令細節一般,禁與不禁之間其實有着頗大的可操作空間,兩者都有時間上和規模上的具體條件可作調整。

事實上,相較於能以低價購入俄國天然氣的匈牙利,德國對於禁止俄國能源進口的立場,從俄烏戰事2月24日爆發以來也不是一個政策方向上的問題,而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屬於親商自民黨的財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日前表達反對禁運俄氣的意見時就說得明白:「很明顯,我們要盡快結束所有跟俄羅斯的經濟聯繫,我們必須計劃好強硬的制裁,但天然氣在短期內並不能被替代。」

屬於綠黨的經濟事務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在3月底亦提出了2024年中不再進口俄國天然氣的計劃。

而在戰爭爆發以來,德國在減少使用俄國能源方面已不遺餘力,除了決定修建首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之外,德國已在實際行動上減少對俄依賴,其本年首3個月的俄國天然氣進口只佔其總進口量的40%,比去年減少15個百分點;石油依賴度則由35%下跌至25%;煤炭依賴度亦由50%下降至25%。

同一時間,由於從數據上看,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控制的歐洲天然氣庫庫存自去年中起的存量明顯低於歐洲整體天然氣庫的平均存量,在歐洲看來,有着政治化對歐天然氣供應的意味,德國近日就藉Gazprom可能將其德國天然氣庫出售之機,直接將氣庫收歸國家管轄。配合起德國緊急配給天然氣的政策部署已進入第一階段,也可看到德國「能源脫俄」的動作是何等頻繁。

德國正在做的,就是口頭上拒絕制裁俄國各種能源,實際上卻不斷作出政策努力,希望能夠早日「脫俄」。畢竟,很多天然氣供應和石油提煉基建也是依據俄國供應而設,要輸入其他替代供應,不是一時三刻即能達成之事。

如果德國採取諸如這次歐盟委員會提議禁運俄國煤炭的公關策略,高調談「禁」,實際上卻只是緩緩減少進口的話,這招「口術」將會推高能源價格,變相增加了俄國的收入,卻未能馬上改變現實中的供給結構。

其實,早在2月24日俄烏戰火點燃之際,歐盟就已經踏上了對俄能源制裁的滑坡,只是這道滑坡既緩且長而已。當然,如果普京到5月決定確切執行盧布買氣的政策,歐盟將面對要不要把滑坡直接變成懸崖的艱難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