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與塞爾維亞的另一種歐洲
4月3日東歐匈牙利和塞爾維亞兩國分別舉行大選。
選舉結果皆在情理之中,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án)和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雙雙連同他們的政黨勝出連任;選舉結果卻也在意料之外,歐爾班和武契奇勝出的優勢遠遠超乎了各方起初的預估。
值得說道的不僅是這兩場選舉的相似性,也在於它們呈現了與近來發展軌跡相異的另一種歐洲。
歐爾班:「從月球都能看得到」的勝利
匈牙利方面,據該國選舉辦公室對99%選票的點票結果顯示,由歐爾班領導的執政黨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Fidesz,青民盟)得票率為53.59%,將獲得國會199個議席中的135席,超過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由6個反對黨組成的聯盟得票率則僅為34.66%,獲56個席位。未加入反對黨聯盟的極右翼政黨「我們的家園」(Mi Hazánk)反倒表現突出,憑6.11%的選票通過門檻,贏得7個國會席位。
匈牙利是北約(NATO)成員國,也是歐盟成員國。該國實行一院制,國會是立法機關和國家最高權力機構。自2010年以來,歐爾班帶領執政黨青民盟連續四次贏得國會選舉,算上1998年至2002年的任期,這已經是歐爾班的第五個總理任期。
是次選舉投票率為69.47%,與上一屆持平。與之前的選舉相比,青民盟這次經歷了反對派更有組織的競爭,以至於眾多媒體和民調一致認為選情將十分膠著。誰料青民盟最終輕鬆獲勝,反對派聯盟推舉的總理候選人馬爾基-扎伊・彼得(Márki-Zay Péter)甚至以市長身份丟掉了自己的選區,以39-52敗給青民盟候選人Lázár János。
武契奇:唯一一位兩度於首輪投票勝出的總統
塞爾維亞方面,總統選舉和國會選舉同日舉行。據塞爾維亞國家選舉委員會4日發佈的數據,是次選舉投票率為58.71%,屬於歷屆選舉中較高水平。
總統選舉方面,該國遵循兩輪決選制。2017年,武契奇在上一屆總統選舉中以55.06%的得票於首輪獲勝,因此不需舉行第二輪決選。今次選舉之前,多個反對黨組成「聯合塞爾維亞」聯盟,共推退役將軍、立場親歐的中間派波諾斯(Zdravko Ponos)為候選人,希望至少能迫使武契奇進入第二輪決選。然而武契奇最終以58.59%選票的大幅優勢勝出(波諾斯僅獲18.32%選票),並以兩百餘萬張選票成為該國歷史上得票最高的總統。
國會選舉方面,反對黨聯盟「聯合勝利」(United for Victory)僅獲得12.9%選票,武契奇所屬的塞爾維亞前進黨(SNS)則獲得43.6%的席位,連同塞爾維亞社會黨(SPS,獲11.6%席位)及其他聯盟政黨,可輕鬆維持多數地位。
根據塞爾維亞憲法,該國為議會制國家,國家事務由內閣負責。然而由於總統乃國家武裝部隊總司令,掌握外交、解散國會等權力,且是直選產生,影響力較總理更大,因此更為接近半總統制下的總統。總統任期為5年,可出任兩屆。
兩人的共同挑戰:烏克蘭局勢、與普京的關係
匈牙利和塞爾維亞的選舉有一定相似性:這次大選被烏克蘭局勢所主導,而歐爾班和武契奇都因為他們各自與普京(Vladimir Putin)的多年關係及所謂「親俄」立場而備受苛責——或許是因為知道自己退無可退,對手必然以此為主要競選手段,歐爾班和武契奇二人都表現得相對無畏,沒有躲閃,堅持自己外交政策的正確性。
匈牙利方面,烏克蘭局勢爆發後,歐爾班政府向「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援助,包括安置難民,並譴責俄羅斯入侵、支持歐盟對俄制裁,稱「必須讓俄國人明白,發動這場戰爭不值當」——與此同時,歐爾班也拒絕支持烏克蘭政府,表示「越是處於戰亂局勢就越需要保持冷靜」,匈牙利不會置身於這場衝突之中,拒絕向基輔提供武器,不允許任何軍備經匈牙利運往烏克蘭,且由於匈牙利85%的天然氣和60%以上的石油都進口自俄羅斯,所以「不能讓匈牙利家庭付出代價」,堅決反對歐盟將對俄制裁擴大到能源領域。
勝選之後,歐爾班續表示,「我們取得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從月球上都能看到,而且我確定布魯塞爾也能看到」,「我們將銘記這場勝利,直到生命盡頭。因為在這場戰鬥中,我們面對的是數量龐大的對手——國內左翼、歐盟官僚、國際媒體,還有烏克蘭總統——我們從沒有一次面對這麼多對手」。
塞爾維亞方面亦是同理。2月底以來,塞爾維亞在聯合國支持了兩項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決議,但堅決反對對俄制裁。面臨相關指責,武契奇在選前承認烏克蘭局勢令其選情受到影響,唯表示不計劃偏離現有外交政策,「塞爾維亞將努力與俄羅斯聯邦在許多領域保持友好和夥伴關係」,「我們將維持對歐洲人、俄羅斯人和美國人都很重要的政策,那就是中立」。
更何況,塞爾維亞目前享受的俄氣價格(270美元/千立方米)是武契奇親自找普京索要的超低價,原本在2021年底就該過期,後被延續至2022年6月。而在天然氣市價已超過1,500美元,乃至在3月一度飆升至兩三千美元的當下,如果塞爾維亞新政府改弦更張,莫斯科沒有任何理由不大幅提高價格。
烏克蘭議題的重要程度,以及最終壓倒性的選舉結果,無疑說明,雖然二人「反對戰爭但不支持烏克蘭」的態度持續被反對者批作「自相矛盾」,尤其是歐爾班,但二人還是敢於面對輿論壓力,有所堅持——而二國國民整體也是認可的:人們反對戰爭、譴責入侵者,卻也不認可西方對烏克蘭局勢的論述,更不認為自己應該為了這套論述而參與制裁,蒙受代價。
兩國的這些相似之處,呈現出了歐洲在面對烏克蘭局勢時的另一種心態,以及歐洲在面對危機時的另一種處理思路。
但兩國選舉的相似性又不僅限於此。
擺脫外部壓力:尋找適合自己的路徑
兩國選舉的另一相似之處在於,兩國選民面對強勢的外來意識形態、話語體系、政經壓力,都在以自身歷史和文化底蘊為基礎,以自身現實經濟利益為考量,尋求最適合自己的路徑。
回望三十年前,匈牙利與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後分裂為兩國)共同成立「維謝格拉德集團」(Visegrád Group),在蘇東巨變的基礎上,力求「努力全面恢復國家獨立,消除極權主義,建立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議會民主,建立市場經濟,全面融入歐洲政治經濟安全和立法體系」。在擺脫蘇聯的桎梏和僵化的計劃經濟之後,匈牙利得以迅速發展,民生得到大幅改善。這也很自然地促使匈牙利進一步向西方靠攏,包括循序加入北約和歐盟。
然而,為了更快融入西方,匈牙利也一再於經濟、政治、外交、族群關係、文化等方面付出代價:經濟私有化和市場開放使銀行、電信、能源、媒體等行業幾乎被外國資本壟斷,大量本土企業在競爭中被淘汰;西方自由主義為保守的匈牙利社會帶來巨大衝擊,LGBTQ、宗教信仰等議題引發反彈;以自由主義價值觀為根本的理念,也觸痛匈牙利在立法、司法等領域的自主權。
也正是因應這些「融入西方過程中的不適」,歐爾班方得以藉「重點產業再國有化」、「養老金國有化」為口號,以「傳統基督教保守主義」為旗幟乘勢而起,乃至成為最大公約數。
塞爾維亞令人悲愴的歷史就更是不消多提,蘇東巨變和南斯拉夫解體造就的民族衝突慘劇,令塞爾維亞飽受戰亂、貧窮、西方輿論的苛責和孤立之苦。即便是這樣,武契奇及其同僚在過去二十餘年來也選擇「忍辱負重」,為了國家發展而暫放對北約的仇恨,積極尋求入歐,尋求與美國的合作。
與此同時,為了國家和國民利益的最大化,在發展與西方關係的同時,大力開拓與俄羅斯和中國的關係,即便這會招致西方壓力。畢竟,歐盟能提供的是經濟保障;與俄羅斯的關係則既有族裔、宗教、文化的牽絆,又有安全保障的考量;而發展對華關係既是源於多年友誼,亦是該國對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更是在對未來的世界秩序「下賭注」……
是以,當歐爾班4月4日勝選之後表示「保守且以本國利益優先的政治模式勝出了,這是我們對歐洲發出的訊號,這將是歐洲共同的未來」時,他無疑是在自吹自擂,但他也道出了一則真理:一國的政治走向,需要以自身歷史文化底蘊為基準,以本國實際利益為最大考量——之於匈牙利如是,之於塞爾維亞如是,基於烏克蘭如是,基於歐洲亦如是。
這是歐洲的另一面,或許,這也是歐洲政治的另一種潛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