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沙漠和石油經濟 沙特能突破天然局限嗎?|地理看世界

撰文:周萱
出版:更新:

「到了2030年,沙特將種成4.5億棵樹,通過可再生能源供應全國五成電力。到了2060年,沙特將達成碳中和……」早在聯合國氣候峰會開幕前一個星期,沙特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就在該國首屆綠色倡議論壇上作出如此雄心勃勃的承諾,不復過去沙特過去對氣候承諾推三阻四的光景。自其父2015年成為國王以來,穆罕默德一直大力推行沙特經濟多元化與綠色化,試圖突破該國被石油與沙漠所塑造的發展路徑。不過,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有如天塹,沙特能否得償所願?

地理一直是主宰現代沙特發展軌跡的重要因素。該國自然環境相當惡劣,副熱帶高壓和下沉氣流鎖住來自赤道的炎熱空氣,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全國95%國土都是荒漠,長達五個月的夏季每日最高溫度平均達到45攝氏度,全年降雨量不到100mm,地表甚至沒有常規河流。比起東北方向有兩河平原滋養的敘利亞和伊拉克、西部有尼羅河養育的埃及,以及南方也門高原上降雨充足的肥沃土地,沙特可謂是一片不毛之地。不過該國依靠豐富石油蘊藏成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因而突破惡劣環境,輕鬆躋身高收入國家。

但在大國爭先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大背景下,沙特過去倚賴的石油財富出現不確定性。該國已形成了相當單一的經濟結構,石油收入約佔國家財政收入的七成、出口總額的九成,除石油以外的工業體系及服務業都相當薄弱。當多數大國決心在2050年或2060年達到碳中和時,可以說對沙特構成生存危機,該國亟需開啟經濟轉型。

被乾旱與高溫限制的未來

不過,沙特糟糕的自然條件就又構成強大阻力。該國水資源極其匱乏,阻礙工業發展前景。儘管它一直都十分乾旱,但此前至少擁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即儲量高達5,000億立方米的阿拉伯含水層。不過沙特從上世紀80年代起過度揮霍這些不可再生的化石水資源,政府高價補貼農牧業發展,使該國創造出沙漠農業奇跡,甚至一度成為全球第六大小麥出口國,但代價就是農牧業耗水量在90年代每年高達近200億立方米,且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土地鹽鹼化,完全為浪費之舉。

沙特直至2008年才醒悟過來,逐年削減對小麥的補貼直至2016年歸零,同時也進一步增設海水淡化廠,提高使用淡化海水的比例,至今已達全國用水的五成,但這已無法彌補該國五分之四地下水已經耗盡的事實。考慮到海水淡化相當昂貴且耗電,該國若要發展工業體系,將面臨水價騰貴的限制,尤其是像沙特目前正在考慮的光伏和製氫產業,以及站在未來風口的電子產業都是耗水大戶,本就沒有相關技術和人才優勢的沙特將面臨高昂成本的考驗。

沙特一度打造出沙漠農業奇跡,圖為沙特小麥種植區,但付出了過度揮霍地下水和土地鹽堿化的代價。(Wiki Commons)

此外,氣候變暖也將是嚴重制約因素。雖然有人會認為沙特人已習慣高溫,氣溫升高影響不大,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沙特過去四十年內氣溫升高速度為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本世紀末夏季每日最高溫度平均可能達到50攝氏度,且濕度也在迅速上漲,衡量濕度的「露點溫度」(Dewpoint)在過去四十年上升了6攝氏度,尤其是在東西海岸。如此高濕與高溫的組合會導致汗液難以蒸發,使人難以調節體表溫度,提升中暑和脫水的危險,甚至危及生命。

習慣乾燥熱浪的沙特人將發現自己無法難以抵禦這種變化,該國極其依賴的海外勞工就更難忍受。尤其是沙特為未來發展規劃了大量基建方案,露天作業的建築業將在極端濕熱氣候中首當其衝。此外,如此致命熱浪也將拉低對外來人才和遊客業已平平的吸引力。

更糟糕的是,沙特第一大聖城麥加(Mecca)和第二大港口城市吉達(Jeddah)都位於西海岸,沙特石油巨頭沙特阿美總部所在的達蘭(Dhahran)市則位於靠波斯灣的東海岸,比起深處沙漠中心的利雅德更受濕度上升之害。這些城市目前已偶爾超過「濕球溫度」(Wet bulb Temperature,綜合衡量濕度和熱度的指標)的「極度危險」閾值,科學家警告其將從本世紀中葉起變得越發不宜人居。這不僅將對沙特經濟活動造成嚴重影響,還將影響麥加的夏日朝覲,對其無上宗教地位帶來打擊。

沙特今年9月8日的「濕球溫度」地圖,可見東西海岸都出現超過29攝氏度的「極度危險」閾值,隨着氣溫和濕度繼續上漲,沙特海岸將變得越發不宜人居。(Meteologix.com)

離地的轉型和綠化規劃

對於未來不容樂觀的前景,王儲穆罕默德自是十分清楚。他自2016年起就提出旨在吸引外資與遊客、發展多元化經濟結構的「2030願景」,又在去年10月提出植樹造林的「一起綠化沙特」(Let’s Make it Green)項目,並在近日又提出2030年前種4.5億棵樹、使用五成可再生能源發電,以及2060年碳中和等目標。

不過,儘管雄心勃勃,這些宏大藍圖背後卻缺乏可行操作來支撐。例如「2030願景」中的支柱項目Neom科技新城,其中充滿了穆罕默德的奇思妙想,包括在空中飛行的出租車、侏羅紀公園式的機械恐龍島、在黑暗中發光的沙灘以及巨大的人工月亮。最新冒出的構想還包括一個長達170公里的直線城市(The Line),由高速鐵路連接,沒有公路也無需車輛,整個城市由清潔能源驅動。整個設想即使不是天方夜譚,也遠遠超出沙特的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

沙特王儲構想的長達170公里的直線城市(The Line)。(Neom官網)

目前沙特已為此投入10億美元,但項目仍大體處於構想階段,且許多外國專家都因不適應管理方式和懷疑項目前景而辭職,因此依託該項目發展先進科技和工業還無從談起。至於吸引外資,自穆罕默德2017年以反腐之名大抓王室成員與商人,以及2018年異議記者卡舒吉(Jamal Khashoggi)被肢解以來,沙特外資流入大減,疫情則更是雪上加霜,2017年至2020年四年外國直接投資(FDI)總和不過150億美元,這僅僅是沙特2008年外國投資巔峰的四成,可見投資者還是望而卻步。

與空中樓閣般的Neom類似,沙特碳中和計劃也缺乏可行性。例如穆罕默德矢言在2030年前種植4.5億棵樹。且不說這等速度比沙特過去1年半的種樹速度要快上六倍,能否可行惹人懷疑,具體的樹種選擇、種植區域和灌溉方式也是一概不知。沙漠種樹並非易事,一些傳統的沙漠樹種如椰棗樹和牧豆樹雖能靠地下水就可維生,但在沙特過度開採地下水、水位急劇下降的情況下,土地未必能承受大量種植這類樹種,可能需要精細的灌溉技術,這在技術和水資源上都要求頗高,這對於從去年才開始關注植樹造林的沙特來說是一大挑戰。隨便栽種外來樹種就更是可能導致生態危機。

至於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此承諾倒是可行度較高,畢竟沙特光照充足,大片沙漠空地可以架設太陽能面板,且夏季東北信風帶吹來的強風也有利於發展風能。不過,鑒於該國2018年的可再生能源佔全國電能供應不足0.05%,離2030年的50%的目標差距甚遠。再加上該國規劃了大量基建項目、人口飛速增加,以及淡化海水的需求量隨地下水進一步枯竭而不斷提高,預計用電量將也水漲船高,可再生能源裝機數量和併網速度能否追上用電量是個未知數。

對於沙特來說,上天餽贈的石油能讓該國突破環境限制,輕鬆致富,但同時也使其未能發展除石油化工體系以外的產業、技術和管理經驗。但在石油財富份額或在未來大為縮水、國家尋求轉型之際,惡劣的自然條件便開始處處制約該國發展,致命的氣候變暖更添挑戰,同時年輕王儲過於宏偉而前衛的項目規劃,很難說能否如其設想般一舉改造沙特經濟,而非成為爛尾的大白象工程、浪費公帑之際耽誤轉型規劃。不過在沙特尚有時間和財力去改造國家,說不定能真正擺脫黑金的祝福與詛咒,以及漫漫黃沙的限制,打造一個多元化的綠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