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審視中美關係・二|決定北京和拜登政府互動的兩個現實
鑒於過去數年的中美關係惡化,許多人都對中美關係的走向表示疑慮,擔心新冷戰的來臨。隨着美國政府更替,「謹慎樂觀」的聲音有所增加,但長期來看,中美關係依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當下中美關係處於何種狀態?未來何去何從?決定中美關係的基本現實是什麼?中美兩國政府如何才能超越新冷戰陷阱,為人類提供更多可能性?
在現實和歷史的雙重視野下,《香港01》嘗試以三篇文章解讀中美關係。
本文為第二篇。
眼下中美兩國政府之所以小心翼翼地進行試探,歸根結柢是由兩個基本現實決定的。第一個現實是中美關係在過去四年尤其是2020年的急速惡化有趨向新冷戰之勢。
雖然說過去多年以來,人們常說「中美關係好也好不到哪裏去,壞也壞不到哪裏去」,兩國關係高度複雜,具有矛盾與合作的兩面性,奧巴馬(Barack Obama)任內中美關係就已呈現明顯的競爭、博弈態勢,但直到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上任,才正式在國情咨文和《國家安全戰略》中將中國定性為比俄羅斯更危險的「戰略競爭者」和「修正主義國家」。根據這種定位,美國政府對中國開始大打貿易戰,封殺中國的高科技企業,在台灣、香港、新疆等被中國視為內政的問題上刺痛北京的底線,讓兩國關係蒙上深重陰影。
2020年初本來隨着中美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不少人還期待雙方關係回暖,可好景不長,當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到美國後,防疫不力而又面臨大選壓力的特朗普政府開始密集污名化中國防疫,推諉中國,要求追究中國責任。北京頒布港區國安法後,美國政府取消香港特殊待遇,制裁陸港兩地官員。自此之後,兩國關係開始斷崖式下墜,結構性矛盾愈演愈烈,包括但不限於互相關閉總領館、對話交流大幅縮減、兩國內部民意的對立加劇。
蓬佩奧(Mike Pompeo)發表近乎討伐的演講,宣稱開啟於美國前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 )任內的對華接觸政策已經失敗,重新將世界分為自由世界和共產世界,主張建立全球「民主聯盟」以遏制中國。尤其是在被視為中美關係重要基礎的台灣問題上,美國政府屢次批准對台軍售案,美軍C-40A運輸機飛越台灣領空,時任衛生部長阿扎(Alex Azar)和國務院副國務卿克拉奇(Keith Krach)先後訪台,蓬佩奧在卸任前聲稱「台灣已經並非中國的一部分(Taiwan has not been a part of China)」,令兩國關係陷入建交40年以來最低谷。
在去年的聯合國大會上,特朗普和習近平隔空嗆聲,連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都警示世界正邁往一個「非常危險的方向」,「我們必須竭盡全力避免一場新冷戰」。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更是嚴厲警吿中美必須為日趨激烈的競爭設立「交戰規則」,否則將可能重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不確定局勢。
第二個現實是中美新冷戰或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既不符合兩國整體利益,又不容於現今世界秩序,背離絕大多數國家、地區的期待。今天中美關係及其身後的世界秩序,與美蘇冷戰時的雙方關係及世界秩序存在根本性不同。當年美蘇之間的聯繫非常有限,相互隔絕和對峙,很容易因為缺乏互信陷入猜疑鏈,繼而爆發衝突。那時候的世界,非但尚未像今天這般聯繫緊密,而且分為對立的兩大陣營。
今天的情勢大為不同,不但中美之間在非常多的領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難以切割,而且世界主題早已是和平與發展,過去數十年的全球化已經讓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利益高度交織,相互依存度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高。
正是基於這樣的情勢,所以縱使在中美關係已經非常糟糕的2020年,按照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披露的數據,「中美新增友好城市4對,兩國友好省州、友城已分別達50對和231對」,中美人民和社會各界互相幫助,「2020年中美貨物貿易額為5,800多億美元,按年增長超過8%」。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2020年度《中國商業環境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美國企業對中國市場持樂觀態度,不打算將生產線搬離中國。而不論是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戰略,還是蓬佩奧試圖孤立中國的努力,都響應者寥寥。RCEP和中歐投資協定的達成都在有力說明多數國家並不願簡單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因為作為當今世界經濟總量最大的兩個國家,中美之間若進行一場新冷戰,不僅只會釀成兩敗俱傷的局面,而且不利於世界整體和平與發展利益。
上述兩個基本現實決定中美關係雖有滑入新冷戰趨向,但難以真正陷入新冷戰,在兩國結構性矛盾愈演愈烈,衝突呈螺旋式上升之外,仍有相當強大的力量維繫着兩國關係的和平穩定,甚至讓兩國關係具有止跌回升、觸底反彈的可能。這也是為何當傳統建制精英拜登(Joe Biden)上任後,中美關係有所回暖並總體呈現謹慎樂觀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