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審視中美關係・一|北京和拜登政府正小心翼翼地相互試探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鑒於過去數年的中美關係惡化,許多人都對中美關係的走向表示疑慮,擔心新冷戰的來臨。隨着美國政府更替,「謹慎樂觀」的聲音有所增加,但長期來看,中美關係依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當下中美關係處於何種狀態?未來何去何從?決定中美關係的基本現實是什麼?中美兩國政府如何才能超越新冷戰陷阱,為人類提供更多可能性?
在現實和歷史的雙重視野下,《香港01》嘗試以三篇文章解讀中美關係。
本文為第一篇。

最近,中國媒體《環球時報》刊載了不久前離世的美國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的生前最後倡議《走向美中關係的優化管理》。作為美國著名知華派學者,傅高義近年來多次表達出對於中美關係的憂慮,並身體力行推動改善中美關係。

在這篇生前最後倡議中,他警吿「2020年,美中關係跌到了自兩國於1970年代初期重新接觸以來的谷底」,「兩國間發生災難性衝突的可能性已經上升」。他認為,「兩國其實是能夠避免這一導致兩敗俱傷、制裁不斷升級的惡性循環的」,隨着拜登(Joe Biden)政府在2021年1月上台,中美「獲得了調整雙邊關係的管理方式、降低衝突風險、增進合作並追求共同利益的機會」。

美國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生前非常關心中美關係,並一直在努力幫助美國人認識中國。圖為2015年9月2日,他在家中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

正如傅高義以及眾多學者、媒體所預判的,美國政府更替後中美關係確實迎來了重新審視和調整的機會。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美兩國政府均在進行試探,頻頻釋放信號。只不過因為特朗普(Donald Trump)四年任期給中美關係造成的創傷難以逆轉,兩國關係上空烏雲密佈,雙方都有陰影和包袱,最近的試探顯得小心翼翼。

早在拜登上任之前,考慮到拜登的傳統建制精英出身,性格温和,立場理性,富有對華外交經驗,多年前擔任副總統時曾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有過長時間會談,以及他所青睞的國務卿人選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皆是主張美國與中國競爭共存,中國方面進行了一輪寄予期待的喊話。

像中國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在《紐約時報》刊文認為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接受採訪時呼籲「美國新政府重拾理性,重開對話,兩國關係重回正軌,重啟合作」,「只要美方及時汲取教訓,真正同中方相向而行,中美完全可以通過對話化解矛盾分歧」,所傳遞的和解信號再明顯不過了。

不過,由於經過特朗普四年任期後,對華強硬已成美國民主黨、共和黨某種政治正確和共識,中國政府並未對拜登政府抱以過多期待,而是在釋放和解信號的同時為中美關係劃定紅線。1月20日拜登就職後,中國一方面通過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之口喊話「中美關係中善良的天使能夠戰勝邪惡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宣布對包括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內的特朗普政府28名前高官進行制裁,以警示拜登政府任何損害中國利益和破壞中美關係的美國官員都可能付出代價。

2021年1月20日,拜登宣誓就任美國總統。(Reuters)

中國政府這一既期冀中美關係改善又保持審慎的態度,可以說貫穿拜登上任迄今。1月2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達沃斯論壇講話,既重申了一直以來的「堅持協商合作,不搞衝突對抗」的合作共贏理念,更明確批評了「脱鈎、斷供、制裁」的單邊主義。1月27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發言批評美國政界關於聯合盟友制衡中國的觀點的同時,相信「沒有任何勢力能夠把中美兩國人民推回封閉隔絕的時代」,呼籲中美要互信、要對話、要合作、要交流。

次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又發表關於中美關係的演講,提出「只要中美下決心合作,一切皆有可能」。2月2日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就中美關係發表講話,頻繁提到合作,希望拜登政府「推動中美關係回到健康穩定發展的正確軌道」,但也明確警示美國政府停止干涉中國內政,總基調是軟中帶硬。

及至習近平與拜登於中國庚子年除夕清晨通話,習近平向拜登表示「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是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的共同期盼。你說過,美國最大的特點是可能性。希望現在這種可能性朝着有利於兩國關係改善的方向發展」,更突顯了接觸的善意。

與此同時,自拜登宣誓就職以來,美國政府同樣秉持既強硬又留有餘地的對華態度。在布林肯多次講話或接受採訪中,他雖在新疆維吾爾族、港版國安法等議題上抨擊中國,甚至認同蓬佩奧將中國政府對新疆維吾爾族的行為定義為「種族滅絕」,但又承認美中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認為美中關係是一個複雜的關係,既有對立的方面,也有競爭的方面,同時也有合作的方面。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既曾發聲敦促北京停止對台在軍事、經濟和外交上的施壓,又明確表示美國支持「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的立場沒有改變。2月4日拜登在美國國務院發表他上任後的首次外交政策講話,雖將中國定義為最嚴峻的競爭者,但也聲明「我們做好了準備,在符合美國利益時與北京共事」。2月7日拜登再度談到,中美需要的不是對抗,但預計會有非常激烈的競爭。

而在於習近平通話時,拜登雖然就經貿、新疆、香港、西藏等問題做必要表態,整體態度卻是頗為友善。除了選在除夕當日恭賀新年,諸如「務實和結果導向的方式展開接觸」、盡力尋找共識、兩國政府應保持溝通渠道暢通等表態,皆為此例。

2021年2月4日,拜登在美國國務院就外交政策發表演講。(AP)

正是在兩國都小心翼翼的背景下,最近兩國的互動頗值得玩味。在軍事上,兩國互不示弱,美國偵察機、航空母艦打擊群現身南海,美軍戰略司令部司令理查德(Charles Richard)稱美國與中俄爆發核戰爭存在「現實可能性」,中國則在南海舉行軍事演習,時隔三年突然發佈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

在領事館問題上,白宮發言人普薩基(Jen Psaki)提及布林肯的首要任務之一是確保美國在華人員配備恢復到以前的水平,暗含重開美國駐華領館的可能,崔天凱則表示解鈴還需繫鈴人,美方應該表示出善意,中美相互關閉總領館並不是中方要做的,也不是中方第一個做的,「先做的人是不是應該採取糾正的行動?」2月6日楊潔篪和布林肯通話,雙方雖言辭強硬,態度各異,但溝通即進步。

應該說,中國政府是希望改善與美國的關係,但存在疑慮,也不太會過於放低身段來示好美國,故傾向於在劃定紅線,表明立場的同時積極釋放和解信號,有耐心地等待兩國關係的改善。這也是為何同樣是在抨擊和涉嫌污名化中國,譬如將中國政府對新疆維吾爾族的行為定義為「種族滅絕」,對於蓬佩奧,中國政府嚴加痛斥,對於布林肯,中國政府則留有較大餘地。箇中區別,意味深長。

拜登政府同樣如此,雖然基於兩黨對華強硬的政治正確頻繁作出強硬表述,甚至不少說法都是沿襲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指控,但始終對兩國合作保留迴旋空間。而且當下拜登政府的重心在內政,是沙利文所說的美國必須「先整理好自家屋子」,這也是普薩基提出要以「戰略耐心」(Strategic Patience)的手法處理對華關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