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楊潔篪相繼喊話美國 北京何故明知無用而為之?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近幾日,北京方面頻頻由高級官員出面就中美關係表態,釋放出的訊息頗值得留意。

8月7日,向來負責中美關係的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楊潔篪在新華網刊佈署名文章,強調中美關係的重要性,重申合作為兩國人民和世界帶來的巨大利益和貢獻,並批評「美國一小撮政客」出於一己私利將中美關係推到危險境地。

在文章中,楊潔篪表示中美當初建交便是在「雙方承認並尊重彼此社會制度不同這一共識基礎上」,美國最初與中國接觸並非為了「改變中國」,因此也不存在「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失敗」;呼籲美方遵循「過去管用、現在管用、今後也管用」的合作原則;重申中國對中美關係的立場「保持高度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不希望兩國走向對抗;並邀請美方「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出發,本着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同中方一道將兩國關係推回正確軌道。

6月16日至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夏威夷舉行對話。(Twitter@SecPompeo)

此前,新華社也於8月5日刊佈與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的專訪。在七千餘字的專訪全文中,王毅在陳述與楊潔篪相通的立場後,也稱「美國尋求將中國打造成對手是嚴重戰略誤判,是把自身戰略資源投入到錯誤的方向」,為此,中方「有必要為中美關係樹立清晰框架」。

框架由四點組成:一,「明確底線,避免對抗」,中國不干涉美國內政,美國也不該干涉中國內部事務,打壓中國正當權益;二,「暢通渠道,坦誠對話」,呼籲恢復重啟各層級、各領域的對話機制;三,「拒絕脫鈎,保持合作」,呼籲兩國應先在疫情防控、經濟復甦等領域合作;四,「放棄零和,共擔責任」,重申「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呼籲中美在聯合國等多邊機制開展必要協調合作。

王毅近來頻頻就中美議題發聲,就在7月9日,他亦曾在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發表致辭,表達類似內容。(中國外交部官方網站)

兩位中國外交體系最高級別官員密集表態,其背景自然是中美在外交、科技、輿論等多領域的密切衝突,以及在軍事領域日益加劇的衝突風險——問題在於,當美國屢屢出招,中方還在呼籲「冷靜、合作」,這有用嗎?應該說,既無用,亦有用。

「無用」的原因有三:其一,美國慣於「美國第一」已有至少四代人之久,對有可能代替自己領先地位的新興國家,向來抱有敵意。其二,「強硬對抗中國」的立場已然在華府成勢,美國溫和派不再發聲。其三,距2020美國大選尚有不到百日,特朗普心繫連任而敗勢日顯,且除了外交這最低效的手段之外再無他招;貧於自保的共和黨議員們也在「下賭特朗普」和「割蓆」間躊躇不定,唯有在諸如對華強硬這種事態上不必過多猶豫,而這也是拜登(Joe Biden)及民主黨人的共識。

「有用」的原因也有三:其一,這是中國人愚公移山精神的體現,何況中美合作確實為中美兩國和人民創造了巨大利益,鞏固了國際秩序的平穩。其二,一如《香港01》一再提出,中美關係的本質是「相生相剋」兩種力量的此消彼長;而今「相剋」的力量過盛,中國便需要鞏固中美之間「相生」的穩定性力量,而非以同樣的對抗態度硬碰硬。其三,該類表態除了面向中美,也是在面向世界,意在通過展現「合作、共贏、冷靜、克制」來梳理中國「道勝」的負責形象。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便也能理解中國為何以配合的態度應對貿易戰,為何6月時楊潔篪在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一再批評中國的情況下依舊飛往夏威夷與之會晤,乃至為何當下明知作此表態無法改變美國的對華態度,卻依舊要如是行,其內裏邏輯是「高度穩定且連續」的。

當然,這種「以冷靜理智面對美國的衝動和焦躁」的前提,是對自身經濟、國民士氣、區域內軍事反制能力等因素有足夠信心。這些「硬實力」是得以在外交上以靜制動的前提。當下,中國應一方面推動自身經濟進一步復甦,紮根於自身治理和改革;一方面加深與各國在防疫、經貿、摩擦管控、政治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繼續與美國喊話,甚至是「自說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