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參與者:以色列放話入侵黎巴嫩 俄羅斯該笑還是該哭?
9月16日,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宣布「把民眾送回北部家園」成為新戰爭目標後,以色列便開始一連串針對黎巴嫩真主黨的攻勢:17日傳呼機爆炸、18日對講機爆炸、20日開始的多日空襲,其中23日空襲更導致當日死亡人數增至492人,其中包括35名兒童和58名婦女,另有1,645人受傷。黎巴嫩官員表示,這是繼1975年至1990年內戰以來,黎巴嫩因暴力衝突單日死亡人數最高,且已促使數萬民眾逃亡。25日,以軍參謀長哈勒維(Herzi Halevi)公開表示,「空襲是為以軍進入當地做準備」,預示了地面戰即將開打。
顯然,以色列正將戰線從加沙北移至黎巴嫩,但真主黨也沒有退讓跡象,而是繼續向以色列發射火箭,並將攻擊區域擴增至西岸定居點,原因也不難想像:真主黨一旦停止火箭攻勢,就等於放棄支援加沙,其結果就是讓自己失去在「抵抗軸心」(Axis of Resistance)與黎巴嫩的特殊地位。而有鑑於真主黨分布之廣,即便是精通戰術的以色列空軍,要瞄準相對機動且極其隱蔽的真主黨火箭、飛彈和無人機陣列,也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且早在2006年的黎巴嫩戰爭期間,真主黨就已親自為以軍上了一課:僅靠空襲無法阻止真主黨的火箭攻擊,即使空襲在戰術層面上執行得非常有效。因此短期之內,以色列與真主黨的互射態勢很難改變,衝突也很難看到降溫跡象。
而環顧有關大國立場,伊朗雖不願真主黨被削弱,卻也不願因此決戰以色列,而是選擇更加積極動員抵抗軸心,據以色列媒體報道,約4萬名伊朗支持的伊拉克、敘利亞和胡塞武裝成員正在敘利亞與戈蘭高地邊境集結,可能是為即將到來的以黎地面戰做準備;而美國雖擔憂被捲入新一輪中東大戰,卻無法拒絕以色列的綁架,只能一邊增兵中東,一邊與法國嘗試推動21天緊急停火。在下一個突破點到來前,衝突走向似乎很難被美伊目前的既定立場改變。
不過有一個大國雖不是衝突當事方,卻意外成為衝突牽引下的參與者,那就是從2015年開始與伊朗合作支持敘利亞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又從2022年俄烏戰爭開始與美國對峙交惡的俄羅斯。雖說俄羅斯近年與伊朗持續走近,也與美國不斷疏遠,但面對以巴衝突議題,莫斯科的態度還是小心翼翼維持戰略平衡:支持兩國方案,凸顯美國的偏袒與雙標;但不過度批評以色列,來換取以色列不軍援烏克蘭、不加入制裁俄羅斯,也在打擊敘利亞的伊朗目標時,避免波及在敘俄軍。且早在戰前,普京(Vladimir Putin)就與內塔尼亞胡私交甚篤。
如今面對以色列持續空襲黎巴嫩、打擊真主黨,並在25日放話入侵黎巴嫩,立場複雜的俄羅斯同樣有自己的利弊考量。
俄羅斯可能的戰略機遇
首先觀察俄羅斯可能的戰略機遇。
在地緣政治層面,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可能增強俄羅斯在中東的影響力。一來,如果伊朗為了支持真主黨,而在黎巴嫩投入更多軍事部署,就可能需要轉移在敘利亞的軍事部署。在這種情況下,與伊朗在敘利亞出於利益考量維持合作的俄羅斯,就有機會暗自強化在敘利亞的存在,同步提升自己的政治與軍事影響力,鞏固與敘利亞的聯盟。
二來,如果地區緊張局勢加劇,在以色列、美國擁有特殊關係的背景下,目前與美交惡的俄羅斯,也有機會進一步強化與其他反以色列力量的互動,例如伊朗和真主黨。這不僅能夠擴大俄羅斯的影響範圍,還能為其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布局提供更多選擇,莫斯科也有機會通過支持反美勢力來削弱美國影響力。而這不僅能夠提升俄羅斯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還能向其他國家傳遞一個信息:美國在中東的絕對優勢已不存在。
三來,以黎局勢升溫也為俄羅斯提供了與其他大國,尤其是中國合作的機會。中東局勢不穩可能促使中俄兩國加強合作,能夠共同抗衡美國及其盟友的影響力,進一步促進兩國的戰略夥伴關係。
在軍事層面,如果俄羅斯在俄烏前線需求外,後方軍工生產充足有餘,也可能將部份軍事資源投入中東。例如俄羅斯可能藉機向敘利亞與真主黨提供軍事援助,並加強與當地武裝組織的合作。這一行動將有助俄羅斯增強在中東的軍事影響力,並向其他國家展示自己作為一個全球軍事強國的形象。
此外,俄羅斯也可以利用這一局勢測試新型武器系統,並進一步推廣其軍事裝備,增強與相關方的軍事合作機會。隨著衝突升級,俄羅斯可以在武器交易中獲得更多利益,促進其軍事工業的發展。當然,這一機遇的前提還是相關軍備生產充足。
在經濟層面,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可能干擾地區的能源供應,推高全球油價。俄羅斯作為主要的能源出口國,可以藉機提高能源收入,進一步強化經濟實力。此外,戰爭的破壞力可能會讓黎巴嫩出現重建需求,俄羅斯將有機會發掘新的經濟機遇,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領域,這不僅能提升俄羅斯在黎巴嫩的影響力,還有助於擴大其在整個中東的經濟足跡。
在國際影響力層面,以色列同時在加沙、黎巴嫩兩線作戰,可能招致國際社會、尤其是歐洲民間的輿論譴責。俄羅斯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譴責西方國家在俄烏與以巴兩個衝突上雙標行徑,來修補自己受損的國際形象,同時通過提供政治支持或人道主義援助,來宣傳自己作為地區穩定力量的角色,也有機會因此贏得阿拉伯國家的支持。
整體來說,以黎局勢升溫可能為俄羅斯帶來多重戰略好處,從地緣政治的優勢到軍事利益,再到經濟收益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但這一切其實都伴隨著風險。
俄羅斯可能的戰略風險
首先是地緣政治層面。以黎衝突升溫可能導致以色列、伊朗、美國的直接交火,進而引爆中東地區的全面衝突,這對俄羅斯來說將是一個潛在挑戰。有鑑於美國拋棄以色列的可能性非常低,如果中東局勢極度不穩,美國及其歐洲盟友將會加強對以色列的支持,結果就是進一步鞏固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這樣一來,俄羅斯在中東的戰略努力將面臨更大壓力,甚至可能會削弱其在敘利亞及周邊地區的影響力。
在軍事層面,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可能導致俄羅斯在中東的軍事存在變得更複雜。一來,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存在可能成為以色列的攻擊目標,因為以色列對伊朗和真主黨的打擊行動,可能在無意中波及到俄羅斯的軍事基地和人員,從而引發直接的軍事衝突,這將對俄羅斯在該地區的戰略部署造成威脅。
二來,如果俄羅斯因此被迫介入以色列與黎巴嫩的衝突,將面臨消耗軍事資源的風險。在與以色列的對抗中,俄羅斯可能需要調動大量軍事力量,這不僅會增加軍事開支,還可能影響俄羅斯在其他地區的軍事行動自由,最直接的就是俄烏前線。
在經濟層面,中東衝突往往會影響全球能源市場。一旦以黎衝突引爆新一場中東戰爭,石油供應可能因此中斷,全球油價則隨之上漲。雖然這可能在短期內提升俄羅斯的石油收入,但長期看來,市場的波動性還是會對俄羅斯的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此外,如過戰爭持續時間過長且外溢,可能迫使俄羅斯進一步增加對敘利亞的經濟援助,這無疑會加重俄羅斯的財政負擔。而經濟上的持續壓力也將限制俄羅斯在其他國際事務的行動能力,進一步削弱其全球影響力,同時排擠俄羅斯用於內部社會和經濟問題的預算,進一步加劇社會矛盾。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可能引發社會動盪,影響俄羅斯政府的穩定性。
在國際影響力層面,雖說俄羅斯可能藉著以色列興戰來略為「修補形象」,但以色列的軍事行動還是可能導致俄羅斯原本在以巴衝突的平衡更為艱難,因為俄羅斯雖展現了同情巴勒斯坦的姿態,甚至在莫斯科接待來訪的阿巴斯(Mahmoud Abbas)、舉行法塔赫與哈馬斯會談,但從始至終,莫斯科批評美國的力道始終大於以色列,諸如《半島電視台》等阿拉伯媒體也都對此現象進行解讀,認為俄羅斯即便反美、卻仍想維持與以色列的既定關係。如果俄羅斯被視作以色列的潛在支持者,將可能引發阿拉伯國家輿論的質疑,進一步削弱其在全球南方的道德地位。這對希望在國際事務中獲得更多話語權的俄羅斯來說,無疑是一種損失。
總體而言,以黎戰事升溫雖可能為俄羅斯創造機遇,卻也可能為俄羅斯帶來一系列戰略壞處,從地緣政治的挑戰到軍事風險,再到經濟損失和國際聲譽的影響,這些因素都需要俄羅斯仔細思量。如果這場衝突爆發在沒有俄烏戰爭的時空,俄羅斯必然會有更多行動選項與空間;只是如今烏克蘭戰事還在延燒,俄羅斯要同時穩定敘利亞部署已是耗費心神,如果中東再爆發一場可能波及在敘俄軍的戰爭,莫斯科必然要面臨不小的戰略風險與挑戰。或許正因如此,從7月以黎衝突升溫以來,俄羅斯便持續公開呼籲各方克制,甚至勸阻伊朗不要過度升級事態。
歸根結柢,俄羅斯的中東政策一向具有強烈的務實主義精神,過去面對以巴衝突是如此,現在應對以黎衝突,當然還是回歸國家利益這個根本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