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台灣步道專家徐銘謙來港考察 點評雞公山麥理浩徑路況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香港的行山徑好行嗎?
來自台灣的修築行山徑專家徐銘謙教授,應環保團體「綠惜地球」的邀請來港,日前到麥理浩徑第3段的雞公山視察,指出現有行山徑的問題及維修方法。她表示水流是保養行山徑的大敵,多次強調要做好排水,並要疏通現有的排水坑。
在路上有些由行山人士自行開出的捷徑,徐銘謙表示3年前來港用石頭及樹枝封鎖及掩蓋捷徑,如今那條捷徑已經不復見,她認為這個方法有效。徐銘謙還表示,近雞公山頂往嶂上方向的一段路水土流失最嚴重,也是最難處理。

香港行山徑全長超過500公里,每年探訪郊野公園的遊客高達1300萬人次,但負責管理這片香港四成土地的前線漁護署職員只有數百人。因此,香港行山徑的消耗總比維修快。

環保團體「綠惜地球」舉行「自己山徑自己修」工作坊,招募了60名義工,並邀請到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教授來港為導師,指導義工維修香港的行山徑。徐銘謙主張手作步道,利用天然物料如木頭及石頭修築行山徑。她在1月11日到西貢西郊野公園的麥理浩徑第3段,考察路況。由水浪窩行上雞公山,徐銘謙多次停下步來,向義工解釋麥徑的水土流失情況,並講出建議的維修方法。

01體育行山專頁:靚景推介 裝備介紹 人物訪談

主張手作步道的台灣步道專家徐銘謙日前來港,到麥理浩徑第3段考察。(顏銘輝攝)
徐銘謙(左一)沿途向義工講求山徑的路況。(顏銘輝攝)

雨水沖毀石級

逆走麥徑第3段,基本上沒有石屎路,由水浪窩上到雞公山,不是石砌的樓梯,就是泥石路。初段的石砌樓梯時有損毀,有些樓級的石頭已被沖走,留下沙泥;當沖蝕加劇,樓級凹陷,變得不好行,行山人士就自然會在樓級兩邊開新路。徐銘謙解釋,上一級的雨水沿樓梯下流,會慢慢沖毀下一級的樓梯,當級與級的高度差距愈大,水流像瀑布,衝擊力就愈強。

徐銘謙認為要行山人士走回正路的話,首先要令正路變得好行。如果要維修這種凹陷的石砌樓梯,徐銘謙建議在梯級下放置大石,以緩慢水流的速度,之後再用碎石及沙泥鋪平。不過,修路的材料如大石從何而來?徐銘謙表示要就地取材,她發現麥徑旁的山坡上有不少大石,所以未來修這段路的話不缺材料。

徐銘謙表示,這級樓級被沖毀,如果不快點修復,這一級會愈來愈凹陷。(顏銘輝攝)

在雞公山的麥徑第3段,還有不少被沖蝕的泥石路,路中留有被水沖出來的深溝。徐銘謙建議可配合地勢,利用石頭及木頭做梯級,留住水土。她更加金晴火眼,看到深溝中有單車行過的痕跡,幾肯定有人在這條山路上踩單車。被問到修梯級時何時用石何時用木,徐銘謙表示在樹根多的位置可以用石,讓樹根及石兩者配合,但如果路上沒有樹根的話,則用木頭較好。

要保持排水坑暢通

除此之外,徐銘謙還建議在適當的位置建設排水坑,將雨水盡量引到路旁的山坡流走,減少雨水沿山徑下流所造成的衝擊。雖然漁護署修築行山徑時都有設置排水坑,但現場所見,不少都被沙泥淤塞填平,與行山徑看齊,失去了排水功能;因此,要定期清理排水坑內的沙泥枝葉,保持暢通。

這段麥徑本身有不少排水坑,但入面全是沙泥,失去排水功能。(顏銘輝攝)

別忽視平坦泥路

行至一處看似沒有問題的沙泥平路時,徐銘謙停下來,表示在好天時很容易忽略這段路。她指出香港已經有段時間沒有下大雨,但這段路的泥土還很潮濕,若果下雨時,這段路肯定會積水,所以要未雨綢繆。徐銘謙背向斜坡而站,將自己當作圓心,用樹枝在地上畫個半圓,表示修路時可將路面微微斜向她的位置,方便積水流走。

徐銘謙表示這段平路在下雨天肯定積水,她拿起樹枝在地上畫個半圓。(顏銘輝攝)
徐銘謙用手勢示範,這條路應該略有斜度,微斜向她所站的位置,好讓水可從左邊的山坡流走,以免山路積水。(顏銘輝攝)

近山頂路段「最難搞」

登上高399米的雞公山後,續沿麥理浩徑往嶂上方向走,近雞公山山頂的一段下山路很闊,而且滿佈大小不一的碎石。徐銘謙感嘆這段路「最難搞」,既要引導遊人只行一邊,並用繩圍住較不好行的部分,讓大自然自我修復,變回植被。行落幾步後,發現一個小叢林在路中心,如孤島一樣。徐銘謙表示,行山人士自行開出新路,才出現這種情況;需要用繩攔住其中一邊路,鼓勵行山人士只行另一邊,否則長此下去,這個「孤島」都會變成路。

徐銘謙帶領一行人再走多10分鐘,見到一段緩緩下山的石砌梯級,就是她3年前來港維修的路段。她幾滿意上次維修的耐用度,梯級未有嚴重凹陷。她特別提到3年前用石塊維修過一段塌方的山路,如今仍然平坦好行。不過,她指出3年前鋪設的排水坑亦已滿是沙泥,笑言大家日後行山經過的時候,不妨加幾腳,清理坑中的沙泥。

徐銘謙與義工們在雞公山山頂合照。(顏銘輝攝)
離開雞公山山頂,往嶂上方向行,不久就會見到這段沖蝕嚴重的山路。(顏銘輝攝)

3年前封捷徑奏效

來到一處轉角位置,徐銘謙叫大家看看一處平平無奇的叢林,她解釋3年前那裏有條捷徑,但她用枯枝樹頭,加上大石塊,封鎖及掩蓋捷徑,令到捷徑不再好行。再者,她3年前修好原有的山路,令正路變得好行,所以經過3年時間,已經全無捷徑的痕跡。

雖然徐銘謙封了一條捷徑,但她今次到來,在其他路段發現了一些3年前未有的捷徑,不禁慨嘆。她表示,人們可能覺得捷徑比正路好行又方便,但行得多的話,捷徑就不好行,結果捷徑會愈來愈闊,又愈來愈多,山坡的植被就愈來愈少,水土流失更加嚴重。封鎖捷徑只是治標,最重要是修好原有的行山徑;如果正路好行,又怎會有人去開捷徑?

3年前,徐銘謙用枯樹及石頭封了捷徑,如今已經見不到捷徑的痕跡。(顏銘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