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01山記】繞禁區入蓮麻坑村似逃獄 落山被警察查身份證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行山入蓮麻坑,令人有種逃獄或者非法入境的感覺。
由摩囉樓行入村的路不長,但深圳在眼前,鐵絲網在身邊,攀欄扶繩,行鐵橋過河,最後還被警員查身份證,彷如歷險。
正因為禁區的重門深鎖,蓮麻坑才保留住幾十年前的鄉村風情及歷史。葉定仕故居留下了一段辛亥革命的往事,礦洞訴說了抗日戰爭中遊擊隊與日軍的較量,麥景陶碉堡及國際橋見證了偷渡潮下中港兩地的防備與交往。

《01山記》是記者上山採訪後,以第一身寫下旅程上的所見所聞。

記者曾經幾次跟隨沙頭角故事館館長李以強行山,對他帶隊素有信心。今次行入蓮麻坑前,他告訴記者,只是沿住蓮麻坑路鐵絲網旁的小路行,全長700米,聽起來不算太難。想不到,這條繞過禁區僅700米長小路,原來需要攀爬。

由於部分蓮麻坑路是禁區,行山人士要繞道上山,避開禁區,才能抵達已非禁區的蓮麻坑村。記者跟隨李以強,在禁區閘口前右轉上山,初段山路雖窄,但上落不多,間中扶住兩旁樹枝,不太難行。

01體育行山專頁:靚景推介 裝備介紹 人物訪談

在蓮麻坑路起步,左邊是深圳的景色。(顏銘輝攝)
繞過禁區,行上山路,放眼望去也是深圳的範圍。(顏銘輝攝)

不過,行至一段下山路,由約10米高的山坡落到馬路邊的鐵絲網路。那段下山路是碎石沙地,十分陡峭,很容易滑倒。有前人留下長繩,一行人戴上手套,捉住長繩,步步為營,花了很多時間才落到去。

這段山路很崎嶇,有種歷險的感覺。 (顏銘輝攝)

之後沿蓮麻坑路鐵絲網外的小路行,那兒雜草叢生,有些位置很窄,甚至難以正面前行,而是面向馬路,雙手扶住鐵絲網,像蟹一樣打橫行;有時候,還要微微低頭,避開支撐鐵絲網的斜鐵枝。這段路上,有種鐵窗邊緣的感覺,好像在逃獄或者偷渡。

沿住鐵絲網旁的窄路行,很有逃獄或者非法入境的感覺。(顏銘輝攝)

之後離開鐵絲網路再上山坡,剛巧山上有工程,工人將一大堆鐵板及鐵枝放在路上。那條路是必經之路,所以一行人不得不在那堆「鐵板山」上行過。每行一步,感覺腳下的鐵板及鐵枝都有移動,很考平衡力。相比之下,跨過或彎腰避開塌樹只屬小兒科。

一行人不得不在那堆「鐵板山」上行過。每行一步,感覺腳下的鐵板及鐵枝都有移動,很考平衡力。 (顏銘輝攝)

過蓮麻坑河考身手

不過,入村前過蓮麻坑河的一段路才最考驗身手。雖然有鐵梯從山坡下至橋邊,但鐵梯有道閘,所以一行人需要先攀過鐵梯欄杆,之後在斜坡過了鐵閘位置,再爬回到鐵梯。落完鐵梯,還未完結,離鐵橋還有小段距離,一行人需要沿狹窄的石屎邊,小心奕奕地上鐵橋。過了這道在蓮麻坑河上的鐵橋,才到達蓮麻坑村。

入村前過蓮麻坑河的一段路才最考驗身手,先沿鐵梯落去。(顏銘輝攝)
+3

只是700米的山路,但崎嶇難行,所以一行人花了50分鐘才完成,抵達村口。大家鬆口氣,不為意地走進了蓮麻坑路,隔住鐵絲網影國際橋。李以強叫大家別走出去,因為那裏是禁區並有感應器。果然,不久有兩名警員來到查問。警員見大家只是行山客,沒有可疑,故寒暄兩句,並叮囑不要走入屬於禁區的蓮麻坑路。

蓮麻坑葉氏靠兩桶銀崛起

蓮麻坑位於群山懷抱之中,北朝深圳的梧桐山,東南枕紅花嶺,西面則有黃茅坑山。蓮麻坑建村於清朝康熙年間,清廷復界後,客家人士遷入,有葉、冼、劉、官等家族,其中葉氏為村中大姓,至今大部分村民皆為葉氏族人。

李以強介紹葉氏的發跡史,相當傳奇。先祖葉達波在康熙年間來到蓮麻坑,幫一戶姓冼的人家打工及種田,冼氏給了他一間牛房去住,最後更送了這間屋給他。李以強續說:「葉達波某日在山上遇上一個劉婆婆,收留了她,讓她在他家中居住打工;年多之後,婆婆就跟達波講身患有重病,需要大筆錢去醫治。葉達波說沒有問題,幫她籌醫藥費,更想將自己的小兒子賣走,劉婆婆就很感動,叫葉達波跟她帶鋤頭上山,掘了兩桶銀出來。憑住這兩桶銀,葉達波買田買地做生意,做了蓮麻坑首富。」

離開山路後,別興奮忘形,更亭外的馬路已是禁區,別走出去。 (顏銘輝攝)

由1951起初,蓮麻坑村成為邊境禁區,至2016年的禁區開放計劃,蓮麻坑村才正式開放,但有段入村的蓮麻坑路卻仍在禁區之內,所以要入村的話,一是持禁區紙,或者像記者今次般行山路繞禁區入去。由於禁區的重門深鎖,蓮麻坑發展落後,在二戰前盛極一時的礦場也倒閉,但正因為幾十年的禁區,令這條北方村落保留住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

村民抗日曾三打蓮麻坑礦山

蓮麻坑保留了不少歷史建築,在礦山上,有礦洞、礦道、氣井、礦場辦公室「大班樓」、選礦廠等遺跡。礦場在二戰前十分鼎盛,曾養活2000名工人,到日佔時期,礦場成為遊擊隊及日軍較量之地。據《蓮麻坑村志》記載,在1943年,蓮麻坑村民葉維里與其他礦工打算炸礦洞但被日軍發現。

到1944年,葉維里組織了200多名民兵,殺哨兵,打算搬走礦場倉庫物資,但被山腰的日軍發現。在1945年2月,葉維里帶路,超過200名遊擊隊行動,成功燒毀礦場,大火燒了七日八夜。這個故事被稱為「三打蓮麻坑礦山」。由於蓮麻坑靠近深圳,當年村民幫過不少英軍逃亡北上。

沙頭角故事館館長李以強介紹蓮麻坑礦場。(顏銘輝攝)

在礦山頂的麥景陶碉堡,是警務處在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興建,防範內地的非法入境者;在村口不遠處的國際橋,跨深圳河連接中港兩地,則是方便兩地村民耕作的特別口岸。這兩座至今仍在使用的建築,正反映「偷渡潮」時期的中港關係。

麥景陶碉堡為防範內地的非法入境者而建,至今有超過半世紀歷史。 (顏銘輝攝)

數蓮麻坑村最具歷史價值的古蹟,相信是法定古蹟葉定仕故居。葉定仕是蓮麻坑人,小時候被「賣豬仔」到泰國當裁縫學徒,手藝高超,並獲王室一位公主青睞,兩人結成夫婦。葉定仕承包了軍服生產,成為當地富商,他十分尊敬孫中山,所以在家鄉蓮麻坑仿照孫中山於中山翠亨村的故居興建了這間屋。葉定仕積極參加革命運動,協助成立中國同盟會暹羅分會,並擔任會長,出錢出力。1936年,葉定仕回鄉定居,1943年逝世,享年64歲。

此外,蓮麻坑村中還有各家宗祠、關帝宮、東門樓、風水塘、葉祥霖客家大屋、敬修學校等建築,其中在東門樓附近有一塊有趣的石碑,上面刻上兩行字:「此屋左右,不准人做屎坑」,叫人不要在屋四周隨地如廁。

這塊石碑上寫住「此屋左右,不准人做屎坑」。(顏銘輝攝)

坐車離開被警察截查

值得一提的是,在旅程結束之後,沙頭角故事館安排了一架七人車,安排部分參加者到巴士79K的總站等車,以免太多人一起等小巴。七人車行至中途,有警察截停查問,還叫車上眾人拿出身份證。經過一輪解釋,警察覺得我們只是一群疲倦的行山客,沒有可疑,才肯放行。

蓮麻坑位處中港邊境,被群山及禁區包圍,得天獨厚地留下淳樸的鄉村氣息以及充滿故事的歷史文物。現在要入村,要行山涉水,崎嶇路遠,少人前往。或者在未來,會有更方便易行的路入去,但到時蓮麻坑的風光會不會有變?

蓮麻坑村內的葉祥霖客家大屋。(顏銘輝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