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01山記】邊境山野多碉堡 發展洪流哪天到?想睇就趁早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今次是第2次跟隨廢墟達人劉李林行山,上次行灣仔,今次遠征新界東北,踏上邊界旁的山嶺,遊覽軍事遺跡。
無論是行白花山,還是上白虎山,抑或是勇闖山咀村的後山,行邊境地區與香港其他地方的最大分別是,你會猛然發現深圳是那麼近!近到難以置信!
那邊盡是鬧市及樓盤,這邊則是掩藏廢墟遺跡的山野村落,隨邊境禁區在前年開放,蓮塘口岸亦快將完工,這塊土地未來會不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趁發展的步伐尚未來到,還是趕快去看看。

《01山記》是記者上山採訪後,以第一身寫下旅程上的所見所聞。

以前的嚤囉樓有英軍駐守,現已荒廢。(顏銘輝攝)
通往上層的樓梯已經破爛。(顏銘輝攝)
牆上有彷古告示,由後上貼上去的。(顏銘輝攝)
嚤囉樓的牆上有塗鴉。(顏銘輝攝)

政府在前年初實施最後階段的禁區開放計劃,釋出超過900公頃的土地。在近3年,香港的行山友、單車友、軍事迷、廢攝愛好者等紛紛出動,探索這片被列為禁區幾十年的土地。由於禁區受限制發展,所以沙頭角及打鼓嶺一帶有很多廢墟及荒地,也沒有鋪得美輪美奐的行山徑,彷彿仍是幾十年前的香港。

記者今次參與「沙頭角故事館」舉辦的東北軍事廢墟遊,由《香港廢墟導賞》作者劉李林(劉sir)帶領。上次我跟劉sir到灣仔行山尋廢墟,大開眼界,所以今次希望再在劉sir身上了解香港廢墟的故事。

嚤囉樓很猛鬼?

今次東北廢墟之旅的第一站是嚤囉樓,那是一個荒廢了的前英軍的警備站,以前曾有印度藉英兵駐守,因而得名。劉sir在入去前跟大家講鬼故,他有一次訪嚤囉樓,向附近的村民查詢,而村民第一句就說嚤囉樓很猛鬼,住了超過30年都未入過去!村民還告訴劉sir,曾經有人在嚤囉樓睡覺過夜,翌日起來竟然是臥在馬路中間。劉sir當然不怕,那次在嚤囉樓拍了很多照片,但回到家後,他發現相機內的嚤囉樓照片不見!不過,他表示之後再來,就沒有古怪事發生。

嚤囉樓有兩層,但通往上層的樓梯破爛,無法上去。嚤囉樓的下層除了有塗鴉,還有兩張有點復古味道的告示,提醒人們別要隨地吐痰。難道這張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告示?不,劉sir表示在不少軍事廢墟,都有人貼上彷古設計的海報,這兩張也不例外。此外,嚤囉樓後面有間獨立的小石屋,入面有兩個廁格;劉sir講過英軍注重衛生,通常軍事設施附近都有廁所。

嚤囉樓的門廊,藤蔓從上層垂下,令整個環境有點陰深的感覺。(顏銘輝攝)
嚤囉樓附近有間小石屋。(顏銘輝攝)
走入去一看,原來是廁所,入面有兩個廁格。(顏銘輝攝)
位於路邊的荒廢高腳屋,原來是以前的「藏寶屋」。(顏銘輝攝)
從下面望上樓梯後,見到寫住「上落平安」的塗鴉。(顏銘輝攝)
白花山十分接近邊境,從山頂望下去,幾乎全是深圳的景色。(顏銘輝攝)
白花山上由日軍興建的碉堡。(顏銘輝攝)

多角度看白花山上的日軍碉堡(按圖放大)

+2

離開嚤囉樓後,我們沿蓮麻坑路,路經一間荒廢了的高腳屋。以前常常聽聞打鼓嶺在雨季水浸,而這間高腳屋就是為了預防水浸,若果有大水,村民可以將家中的貴重物件搬進高腳屋,所以劉sir又叫它做「藏寶屋」。這間高腳屋的木樓梯已經爛了,我們只能在屋下望上去,見到樓梯口寫住「上落平安」4隻字,似是塗鴉。

警察與日軍碉堡同處一山

香港與深圳的邊界沿深圳河而劃,並非一條直線,而白虎山及白花山就位於香港邊界中的凸出部分,乃戰略要地,所以山上有很多碉堡。先跟劉sir登上不足百米高的白花山,山頂有直升機坪,還有一個二戰時日軍興建的碉堡。碉堡用混凝土興建,結構完好,入面的空間不大,可容納4至5人。從碉堡內望出去,盡是深圳的景色。劉sir指這座碉堡設計得很仔細,堡頂除了有風向標,邊緣還有排水坑。

白虎山位於白花山旁,地勢亦較高,所以上面的軍事設施更多,最搶眼的是山頂上整座綠色的麥景陶碉堡。麥景陶碉堡並非只得一個,而是有7個!在1949年至1953年間,有大量難民由內地湧來港,時任警務署長麥景陶下令在新界北的山野興建7座觀察哨站,加強邊境防衛,阻截非法入境者。現時麥景陶碉堡皆是二級歷史建築,不對外開放。

從白花山看對面白虎山上的麥景陶碉堡。(顏銘輝攝)
在麥景陶碉堡下,有座雜草叢生的日軍廢荒碉堡。(顏銘輝攝)
政府用鐵絲網圍住麥景陶碉堡。(顏銘輝攝)
在白虎山的山腰,尚有另一座日軍興建的碉堡,可見日軍在二戰時對白虎山及白花山的重視。(顏銘輝攝)
白虎山山腰的日軍碉堡外貌。(顏銘輝攝)
從白虎山上往北望,山下的工地就是蓮塘口岸。(顏銘輝攝)

深圳河兩岸發展形成強烈對比

在麥景陶碉堡的鐵絲網外,一埋雜草之中,有座碉堡悄悄地伏在路邊,那兒有座荒廢的日軍碉堡。除了山頂外,山腰亦有二戰時日軍興建的碉堡,用來抵禦盟軍的進攻。劉sir帶大家在山頂行個圈,指白虎山還有其他日軍碉堡,亦有戰壕,但路有點難行,所以沒有行落去。

在白虎山頂,景色開揚,往北望去,是一個巨大的地盤,那裏就是興建中的蓮塘口岸,而口岸旁的樓盤是深圳的新世界四季御園;往南望去,則是打鼓嶺的香園圍及下香園,全是郊野景色,兩者形成強烈相比。望到這個畫面,心想不知打鼓嶺將來會不會變成深圳那邊的樣子呢?到時那些日軍興建的碉堡會否被拆去?

日軍要防盟軍,警察就防非法入境者,但最早在這裏建碉堡的可能是村民。走進香園圍村,入面有座高4層的碉樓與民房相連。除香園圍外,下香圍及木湖等附近村莊亦有類似的防衛設施,一來防山賊,二來防其他村落的入侵。在木湖,還有兩座瓦窰,但它們就像兩像佈滿叢林的小山丘,沒有人導賞的話,很難發現。瓦窰現已荒廢,成為蝙蝠的居所。

走進香園圍村,大家見不見到碉樓?(顏銘輝攝)
換個方向,從側面看,清楚見到4層高的碉樓。(顏銘輝攝)
在木湖村,亦有一座防衛用的碉樓。(顏銘輝攝)
探頭往入面一影,這座碉樓已經是危樓,不宜內進。(顏銘輝攝)
木湖村有個小山崗,原來是廢棄的瓦窰。(顏銘輝攝)

參觀日軍二戰防線

在下午,我們一行人到蓮麻坑路的另一邊,走進沙頭角旁的山咀村,沿小路登上山崗,外界稱這座山為日軍碉堡山,因為上面有數之不盡的碉堡。從明顯山路踏進日軍留下的戰壕,穿梭軍事遺跡之中,每行幾步就見到座碉堡,簡直有種對碉堡的審美疲勞。由最初興致勃勃衝入去,到最後行到大概第6座,我及團友們都沒有人入去了,大家只在外面拍張照。

這座山崗是日軍在二戰期間防禦盟軍收復香港的重要防線,戰壕深而長,碉堡處處。這座碉堡山不算難去,我們在路上遇上一團本地遊旅行團,幾十人前去參觀,有老有幼。

圖中的不是山路,而是日軍所挖的戰壕。劉sir表示本身戰壕是更加深的,但經多年的山泥傾瀉,已經比以前淺了。(顏銘輝攝)
在山咀村的後山上,最多的就是日軍所興建的碉堡。雖然這座碉堡外面寫住指揮部,但入過去看,入面很細。(顏銘輝攝)

沿住戰壕走,發現更多軍事廢墟(按圖放大)

+4

最後的景點可說是戲玉!我們跟劉sir穿林上山,到另一處山頭尋日軍山洞,這裏並非適合輕鬆郊遊的地方,而且沒有熟路的人帶領,你就算去到上到那個山頭,也找不到那些由日軍所建的簡陋山洞。

穿林上山探日軍廢棄山洞

山不高,但路難行,原本我上身只穿短袖衫,但行了一會兒,雙臂已不斷旁兩旁植物刮到,所以就算天氣溫暖,也在半山上穿上長袖風褸。我還戴上手套,方便我捉住兩旁植物借力上山。

這一次,我們在山上探訪了4個日軍興建的山洞,但這些山洞不深也不高,最深的一個,我行一分鐘都已經見盡頭,入面的蝙蝠不多,每個洞有兩三隻。這些洞又短又窄,難以擺放大型物資,究竟有什麼作用呢?劉sir估計這些山洞有機會未完工。問過山下的村民,他們都不知後山有這些日軍洞,他們只知旁邊山咀村後有日軍碉堡。

打鼓嶺及沙頭角一帶山嶺仍充滿古時風味,但在中港融合的大方向下,禁區開放又有愈來愈多新口岸,發展的洪流遲早劍指這片前禁區土地。雖說劉sir不強烈主張保育這些廢墟,但我希望政府正在規劃的紅花嶺郊野公園可以保護到這些地方,免受發展的洪流吞噬,因為我希望將來的人也能看到我今日見到的風景。

這個東北軍事廢墟遊的最後一站,來到荒廢的山洞,據劉sir所講,這些洞由日軍興建。(顏銘輝攝)
洞內有蝙蝠居住。(顏銘輝攝)
這些山洞普遍路窄亦不長,通道只容許一人行過。(顏銘輝攝)
同行團友從山洞中爬出來。(顏銘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