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作風強勢 馬克龍仍難繪出法國夢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指關發白、顎部合緊,面容繃緊,兩人互不相讓——去年5月的北約峰會上,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和特朗普長達半分鐘的「握手戰」被鏡頭記錄下來,成為經典。作為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馬克龍不改競選時的強勢作風,大刀闊斧推動國內改革,又盡力塑造法國形象,被人冠以「拿破崙第二」稱號。

此次訪華,馬克龍抵埗後便到西安市大明宮丹鳳門發表演講,在這片曾是唐朝皇帝宣赦宣旨之地,暢談中國文化和「一帶一路」,跟他的強勢形象不謀而合。究竟馬克龍想做些什麼,而他的法國夢又該如何實現?

早前「握手戰」老手特朗普和安倍晉三會面時,緊握對方長達19秒,嚇得首相對鏡頭露出誇張表情;但碰上馬克龍,特朗普便沒那麼幸運了。特朗普初時還想掙扎一番,可70歲的老人哪會是40歲年青人的對手,他幾次忍不住想抽回手,卻都無果。其後馬克龍更乘勢展示強勢一面,在會場上跟德國總理默克爾和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打過招呼,才回頭顧及特朗普。他事後稱,此舉是要表明自己是一個不會妥協的人,且更是贏得尊重的方法。

馬克龍確實贏得了他想要的尊重。兩個月後,特朗普應馬克龍邀請訪法,並以貴賓身份出席國慶日活動,兩人間的火藥味明顯減少。馬克龍在埃菲爾鐵塔上的餐廳跟他共晉私人晚餐,又邀請特朗普坐在主位觀看國慶閱兵。國慶演說中,馬克龍更提到「沒有什麼可以破壞美國和法國間的友誼」。

歐洲理事會外交關係研究總監夏皮羅(Jeremy Shapiro)認為,馬克龍試圖用傳統的男性沙文主義方式征服特朗普,因為後者更願意和普京或習近平等強勢領導打交道。

法國總統馬克龍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言談甚歡。(路透社)

    不同議題 態度同樣強勢

馬克龍在內政領域的強勢作風也顯露無疑。他創立的「共和前進黨」(La République En Marche!)於國會選舉大勝後,便召集上下議會成員,在凡爾賽宮宣讀其國情咨文。法國政治傳統中,總統只會在國家面臨緊急情況時才會對議會發表演說。有左派政黨批評,馬克龍選擇在宮殿發表演講,是逾越法國雙首長制的權限,企圖展現出「帝王」形象。

馬克龍和特朗普二人都是強勢領導,不過前者贏得更多民眾的信任。盧森堡廣播電視台近期所做調查顯示,59%的法國民眾對2018年前景感到樂觀,並創下近年來最高紀錄,比2012年時國內低潮期高出15個百分點;在商界,高達63%的外國企業對法國的經濟環境感到滿意,遠超奧朗德時期的38%。

現時馬克龍藉民調所得的支持率,繼續推動其競選時承諾的自由化改革方案,賦予企業更大的自主權,此舉吸引更多因英國脫歐而被迫遷移總部的公司,考慮將總部搬往巴黎。

就國際層面而言,馬克龍儼然成了自由價值的捍衛者。黎巴嫩總理哈里里去年11月訪問沙特時疑遭受軟禁,隨後在電視上宣布辭去總理一職,引起外界嘩然。當時沙特王儲穆罕默德(Mohammad bin Salman)意氣正盛,剛以反貪為由將政敵一網打盡,更想藉此擴大外交版圖,將真主黨勢力掃出黎巴嫩政府。無一大國不視此事為燙手山芋,反倒是馬克龍飛往沙特跟王儲會談,勸服他釋放哈里里,其後把總理接到法國,並協助他回國履職。

現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逐漸退出中東地區,法國卻能成功在該處插旗,實屬不易。而當美國威脅退出《巴黎協定》時,馬克龍在這應對氣候變化的議題上不怕表明持美國相反的立場,並向外界呼籲「讓這個星球變得偉大」(Make the planet great again),一夜間他被標籤為全球環保領域的領導人物。

不同於前數任法國總統面對以巴問題時的模糊取態,馬克龍堅持站在巴勒斯坦一方,而其所堅守巴勒斯坦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建國的立場,更因為特朗普在中東的惹火之舉而顯得格外可貴。馬克龍這樣強勢的態度,讓西方國家在美國走向孤立的路上有所依靠,連帶法國成為國際間的焦點所在。

5月底G7領袖峰會,六國領袖步行前往圓形廣場影大合照,唯獨特朗普離群坐高爾夫球車到場,結果遠遠落後眾人,全世界等他一個「埋位」。結果峰會結束後第六天,他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公然與世界為敵。(視覺中國)

    被嘲諷的「法蘭西大國夢」

然而,馬克龍的雄心壯志和他所取得的成果似乎並不相稱,反而引起外界的冷嘲熱諷。去年11月,馬克龍大陣仗出訪非洲,來到布基納法索、科特迪瓦和加納三國,旨在改善法國在當地的形象。未料,在瓦加杜古大學演講時,馬克龍激動的說道:「在未來,法語將成為非洲的主要語言,甚至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語言。」他更向英語開炮:「只知道跟隨英語潮流,是看不見未來的。」有網友用英式毒舌評論:「如果沒有說英語的英美,法國如今恐怕是要說德文了。」

如果說這只是馬克龍一時發飆,他所提出「大國共同治理」則真切體現他對法國國力的過度自信。法國此前表示,在美國宣布退出《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的前提下,法國將與中國繼續推進巴黎協議,同時希望在氣候變化題上成為「共同領導」。國際能源署曾估計,如需成功控制氣候變暖,在2030年前至少需要投入3.5萬億美元的資金。美國和中國皆可藉由強大的工業基礎、科技和資金擔當領導職能,但相比之下,法國在上述範疇上難以實力證明它的大國地位。

法國總統馬克龍( Emmanuel Macron )周一(11月27日)抵達布基納法索訪問,是為他訪非之旅第一站。圖為布基納法索總統卡博雷(Roch Marc Christian Kabore)在該國都首瓦加杜古(Ouagadougou)機場接待馬克龍。(路透社)

    衰退之勢難以挽救

馬克龍今日所遇到的掣肘,並非因為他不夠努力,又或是做的不對——只不過是因為單單一個法國,已經支撐不起他的法國夢。

法國作為歐洲的傳統大國,有其深厚的文化和歷史底蘊,國民對國家更擁有強烈的自豪感。隨着馬克龍帶領法國逐步走出恐怖主義和民粹主義的陰霾,愈來愈多法國人願意相信馬克龍的大國美夢:成為全球領袖,恢復上個世紀的法國榮光。

然而,形象包裝和外交技巧的運用可以幫助一個國家於一時,卻難以令她維持長久的影響力。20世紀末期,美國在冷戰中擊潰蘇聯,固然有賴時任總統列根的深謀遠慮,但歸根究底,是蘇聯當時的經濟結構脆弱,以及在科技軍事領域的競爭中遠遠被美國拋離所致。同樣,面對經濟產量數倍於己的美國和蘇聯,即使是一代首相邱吉爾,在戰後都無法止住英國相對衰弱的頹勢。這固然與英法各國遭受兩次世界大戰影響有關,但更為重要的仍是工業化推進過程中,產業聚合和升級的結果。

隨着工業革命的不斷推進,一個完整的國家工業體系,也隨着產業的聚合而需要愈來愈大的經濟體加以支撐。19世紀中期,仍是莞爾小國的比利時憑藉當時的先進科技,成功躋身列強之列;二次大戰期間,作為歐洲強國的德國,卻因為當時的工業能力不足,不得不放棄核武器、大型飛機等先進科技的研發。此後,除了美國和蘇聯這類人口以億計的大國,再無其他國家能夠支撐起先進國家的完整體系,甚至是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都不能重現昔日輝煌。

    歐洲一體化是唯一出路

德法關係研究所副所長塞登多夫(Stefan Seidendorf)認為,馬克龍也意識到他領導下的法國應活躍於全球,不過只有他以一位歐洲人的身份出場時,自己方有分量。早在競選時期,馬克龍便將歐盟改革作為外交重心,甚至在他勝選當晚的慶祝晚會上,奏起歐盟盟歌《歡樂頌》。

幾個月後,馬克龍在索邦大學的一場演講中描繪了他的歐洲願景。在他看來,歐盟需要作出進一步整合,使其更像一個國家,而非鬆散的聯盟。即使非歐元區國家還沒有做好準備,歐元區國家也應該先行一步,統一歐元區各國的財政機制和商業法律。在國際社會充斥歐洲懷疑論的當下,馬克龍提出如此前瞻的建議是十分大膽。

縱使馬克龍極力推動歐洲融合,仍要面對不少阻礙。佔歐盟三分之一人口的東歐成員國,對整合歐盟軍隊這一協議抱持懷疑態度;即使是每通過撥出一部分資源、設立歐元區共同預算等這些較為保守的改革措施,都會引來德國不少政黨的激烈反對,成為默克爾組閣,甚至是獲得歐洲多國支持進一步整合歐盟的一大阻力。

憑藉個人能力,以及自信和強勢的態度,馬克龍似乎為法國打開了全新局面。然而,真正的挑戰卻不是他一人所能應付。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