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mart、富國人工加小小 人手減多多 踢爆稅改惠及基層謊言

撰文:張紹韜
出版:更新:

美國通過稅改方案後,美股持續造好,道指多次突破歷史高位,特朗普自認「功不可沒」。Walmart、富國銀行等受惠稅改的巨企,更率先宣布加人工,提高最低工資水平。
可是加薪背後,兩間公司悄悄削減分店和人手。共和黨信奉滴漏經濟學,向企業提供稅務優惠,期望促使經濟增長的同時,能惠及包括基層在內的社會各階層,但Walmart和富國的例子,令這個說法不攻自破。

稅改方案在去年底獲國會通過,總統特朗普亦於12月22日簽署相關文件。(路透社)

表面上加人工 實質「中飽私囊」?

在國會通過稅改方案後,多間大型企業表示歡迎,並表明因稅改減輕公司負擔而回饋員工。

連鎖超市品牌Walmart上周四(11日)表示將會把時薪由9美元(約70港元)提升至11美元(約86港元)及派發近1,000美元(約7,800港元)獎金,以回應新稅改。全國擁有近6,000間分行的富國銀行(Wells Fargo)在稅改後,將少交近34億美元(約266億港元)的稅額,同意把最低工資提高11%至每小時15美元(約117港元)。

國內其他巨企如汽車製造商快意佳士拿(Fiat Chrysler)、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及電話服務供應商AT&T等都相繼仿傚。

連鎖超市品牌Walmart上周四(11日)宣布加薪,卻低調關閉旗下超市Sam’s Club多達60間分店,遣散數千名員工。(美聯社)

Walmart、富國齊炒人 加薪只佔稅改得益2%

然而在加人工背後,Walmart其後被傳媒揭發低調關閉旗下超市Sam's Club多達60間分店,遣散數千名員工。公司未解釋原因,而部分傳媒在記者會上向財長姆努欽(Steve Mnuchin)問及有關事件時,他只讚揚Walmart加薪,並沒有直接回應公司舉動。

富國銀行上周五(12日)亦宣布在2020年底關閉近900間分行,近1萬名員工面臨失業。縱然受惠稅改,在2016年受假帳戶影響的富國銀行,聲稱要投放更多資金在風險及法規管理上,因而作出有關決策。

政治新聞網站ThinkProgress主編利格姆(Judd Legum)發現,Walmart加薪只佔公司未來節省稅務支出的2%,更認為上述公司有意以調整薪金一事遮蓋大規模解僱,形容手段如「魔鬼」。

從Walmart和富國身上可以看到,企業以盈利最大化為目標,底層員工根本難以受惠,共和黨堅信的滴漏經濟學可謂完全失效。兩家巨企在零售和銀行業獨當一面,是次的例子說得上是美國企業整體狀況的縮影,而非「個別例子」,大幅削減巨企、富豪稅項便能惠及基層的說法,再也難以站得住腳。

富國銀行(Wells Fargo)在稅改後,將少交近34億美元(約266億港元)的稅額,但亦宣布關閉900間分行。(美聯社)

企業加人工其實與稅改無關?

一直建議政府增加富有一群稅項的愛國富豪(Patriotic Millionaires)組織,主席珀爾(Morris Pearl)指出國內勞工市場供不應求,企業自去年已開始加薪尋找人才,並非如共和黨所宣稱,企業加薪是由稅改所引致。

根據承辦商協會(Association of General Contractors)一項全國調查發現,近78%受訪僱主認為,目前營業上最困難一環,便是找到合適員工。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0月,國內失業率為4.1%。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合顆人馬佐爾(Art Mazor)認為,失業率持續下降,求職者有更多選擇,令企業難以找到人才,意味需要提高工資或派發更多花紅吸引及保留員工。

佛州貨車運輸公司Jacksonville總裁桑德林(Ron Sandlin)感慨:「自1984年成立公司以來,從未見過目前招攬員工的困局。」他認為市場找不到人才,公司只能調高薪金,並把成本轉嫁消費者。

在失業率只有1.5%的艾奥瓦州埃姆斯(Ames),企業要出動到雙倍工資從其他州份「搶人」,有醫院需僱用沒有經驗者解決人手短缺問題,部分公司更在長期員工不足的情況下倒閉。

2017年美國平均工資上漲率為3.2%,較2016年的2.9%還要高,特朗普政府把現象歸功稅改,是忽視了勞工市場供不應求的因素。

特朗普政府把企業加薪現象歸功於稅改,忽視了勞工市場供不應求的因素。(美聯社)

「平等機會之國」貧富懸殊極嚴重 

美國一直獲稱為「平等機會之國」,眾企業賺錢能力首屈一指,亦有社會保障計劃。風光背後,全國卻有數千萬貧窮人口。

身處於舊金山的露宿者雷伊邦(Raybon)流浪15年,曾是癮君子及有犯罪記錄,未獲僱主長期聘用,亦不符合領取救濟金的資格,妻兒最終離他而去。「我的孩子曾走來探望我,但我身無分文,於是拒絕他們留下。」

雷伊邦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在這個繁榮穩定的國度,正暗藏嚴重貧富懸殊問題。2015年當地貧窮線定於年均收入12,082美元(約9.5萬港元)以下,約有4,100萬人被界定為貧窮人士,佔全國總人口12.7%。而當中更有46%人或近150萬個家庭,被列為「極端貧窮」,年均收入少於6,165美元(約4.8萬港元),每日消費不能多於2美元(約15港元)。

紐約市巴納德學院(Barnad College)教授納達斯安(Premila Nadasen)曾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指上述貧窮人口正是社會福利保障範圍以外的長期失業人士,當中大部分人居住在偏遠地方,與就業區域完全脫節。

美國風光背後,卻有數千萬貧窮人口。不少人被迫露宿街頭,圖為紐約慈善組織向露宿者派發物資。(路透社)

滴漏經濟學失效 富者愈富

1981年全美最富有的1%人口收入為最底下一半人口的27倍,現今升至81倍。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更指出,稅改後未來10年的真正得益者,將會是全美國收入最高的一小撮人。《紐約時報》分析指,這1%富有人口平均獲得83%稅務寬減;佔全美人口0.1%的超級富豪,更達到98.1%。

倘若按照像Walmart及富國銀行等公司的營運方針,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稅改等有利企業和富豪的政策,受惠者永遠只有收入最頂端一層,所謂的滴漏經濟學根本不能有效運作,反而將貧富懸殊差距進一步擴闊,社會資源分配更不平均。

按照像Walmart及富國銀行等公司的邏輯,經濟增長只會有利巨商,滴漏經濟學根本不能有效運作。(路透社)

美國文化不容納窮人

紐約大學法律系教授阿爾斯通(Philip Alston)指,外界眼中的平等機會全是虛偽。大部分美國人眼中,國家已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及社會保障等「平等」機會,所以貧窮屬於「人為錯誤」。

納達斯安教授亦認為,國家的福利政策自1970年開始削弱,勞工法例倒退、教育及其他資助計劃亦被刪減,基層近乎沒有翻身的機會。而在新稅改下,全民醫保被取消,年收入7.4萬元以下的人更不獲減稅,完全談不上是一個公平機制。

「滴漏經濟」這個術語,源於美國幽默大師韋爾羅傑斯(Will Rogers)一句戲謔之言,卻被共和黨人視若珍寶,用作捍衛為富有一群提供優惠政策的理論基礎,指出只要社會最上階層受惠,經濟效益可以一滴一滴流到基層手中。

惟人性總是自私,基層總是難以受惠。多間藍籌公司將於下周陸續公布業績,不知道眾企業會否繼續製造藉口讓資金滴不到基層員工手中?

共和黨推崇備至的滴漏經濟學說,從富國銀行和Walmart的例子身上,似乎難以惠及基層。(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