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薯條日】全人類瘋狂愛上的廉價食物 叱咤小食界500年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金黃色、熱辣辣的炸薯條,既香又脆,明知沒有益,甚至被標籤為垃圾食物,依然令人愛不釋手,大人和小朋友也抗拒不了,吃過不停。
然而你有沒有想過,由美式快餐店發揚光大的薯條,為何會叫做French Fries?以為它必定是法國人發明,為何比利時人要爭住認頭?而吃薯條所用的醬汁,遠遠不止茄汁,連香蕉也用得上?趁着今天是國際薯條日,深入了解一下這種常吃的食品吧!

  一塊本來平平無奇的「澱粉質」,削掉皮切成條狀,經過滾油洗禮,變得黃金香脆,灑上鹽巴調味,誘人如斯。若你以往只視它為一種垃圾食物,那便大錯特錯了,對於薯條,甚至其製法及醬料,不同國家都總有點執著。

(Getty Images)

  薯條是誰的發明? 法國比利時爭辯數百年

小時候學英文,都認識到薯條的英文是French fries,這個名字似乎說明了薯條是法國發明的,不過數百年來,鄰國比利時堅持自己才是炸薯條先驅,而且並非無說服力。

有說法是,早於16世紀的比利時列日市(Liege)及迪南(Dinan)附近的村落,有街邊小販會售賣炸魚,但冬天時因河流結冰,無法捕魚,於是小販把薯仔切成一條條小魚般來炸,成為了炸薯條。然而在同一時期的法國,薯仔卻被視為低下的食物。

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把馬鈴薯由南美帶回歐洲,法國尤其對這種蔬果存疑,農民甚至認為薯仔是有毒的,吃了會致病,法國政府在1748年起禁制薯仔,種植及消費都是非法的。在1771年,法軍藥劑師Antoine Auguste Parmentier於七年戰爭中被俘虜,在囚期間只獲餵食薯仔,居然發現薯仔根本無害,回國後宣揚這種食物,法國才於1772年禁令解除,讓普羅大眾也可吃薯仔。

另有傳說指,薯條是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才於巴黎塞納河上的一道橋Pont Neuf首次出現。這些說法,歷史學家都說無法證實,兩國爭拗數百年未果,2013年比利時的荷語社區甚至發起運動,爭取把比利時薯條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薯條是街頭的窮人恩物,正因如此,要給它「出生證明」實在困難。
法國歷史學家Madeleine Ferrières
比利時的青口配薯條,飽肚又地道的美食。(Getty Images)

無論你是否相信上述的說法,現時比利時的人均薯條消耗量仍是全球之冠,對於他們來說薯條是正餐,就如中國人每天都吃飯一樣。比利時薯條偏厚、內軟,通常是放入尖紙筒裏,用手撿來吃的街頭小食。

法國的薯條則偏幼及脆身,以配菜方式伴着青口(Moules frites)或牛扒(Steak frites)是很常見的法式食法。在17世紀的移民潮,歐洲人把French fries帶到美國,這種食物也符合了快餐的潮流。

這種金黃、細長的薯條,製作方法是先要把薯仔壓成蓉,像玩泥膠般放入擠壓器,擠出薯條。我們熟悉的美式快餐店薯條,也會稱為French fries。美式快餐也順理成章把這種既能果腹,又能滿足味蕾的美食帶到世界各地。美國也成為了不折不扣的「薯條大國」,現時每名美國人每年平均吃下30磅薯條,全國種植的薯仔中大約7%,就是變成麥當勞薯條售出。

世界各地如何吃薯條?

炸魚為何配薯條?原來有原因。(Getty Images)

   美國fries VS 英國chips

要說薯條,怎可忽略把炸魚薯條(fish n chips)奉為「國菜」的英國人?英國的炸薯仔文化可追溯至19世紀初期,經過近百年的時代變遷,薯條與炸魚兩大炸物漸漸走在一起,在一戰期間,這道便宜而且營養價值不錯的食品成為勞動階層的重要正餐。英式薯條通常是連皮炸,跟美式薯條明顯不同。

   蛋黃醬才是王道 向麥當勞請願

吃過蛋黃醬薯條,就會發現薯條原來「嫁錯」給茄汁。(Getty Images)

不同食物,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名字,英國人只稱呼他們的薯條為chips,較為厚身,而且較像薯仔的本來形狀,點鹽與麥芽醋。現在的食法也多變了,包括兩塊牛油麵包夾着薯條的Chip butty、灑上車打芝士碎的Cheesy chips、淋上咖喱汁或烤肉汁等,只要它們都是厚切,英國人也會做chips,當然,在英國吃美式快餐的薯條,仍然是叫fries。

薯條本身味道變化不大,能讓它千變萬化,倒是要看醬汁。有人愛吃薯條的原味,不添任何調味料,有人對薯條所配的醬汁卻很有意見。在荷蘭、比利時吃薯條,動輒有十個八個口味可以選,蛋黃醬、蒜蓉醬、青瓜醬、芝士醬、沙拉醬,五花八門。除了茄汁,蛋黃醬可算是薯條最普及的一款醬料,有香港網民甚至在facebook設立「食薯條點蛋黃醬關注組」,呼籲麥當勞等美式連鎖快餐店供免費蛋黃醬給食客。

更多奇趣新聞冷知識和歷史典故,鍵入【當年今周】專頁

看似茄汁的「蕉汁」,原來有段故。(網上圖片)

   二戰蕃茄短缺 菲律賓見「蕉」拆招

菲律賓的炸薯條是由美國人引入,起初是跟美式食法點茄汁,不過至二戰時因蕃茄短缺,菲律賓人也沒茄汁可用,於是利用他們擁有的資源——香蕉,壓成蓉再加入醋、糖、香料混和成醬,成為絕佳的代替品,人工染料讓它擁有茄汁般的紅色,帶點辣而沒帶半點香蕉的味道,不過比真正茄汁偏甜。時至今日菲律賓人仍以這種香蕉汁配薯條,甚至炸物、雞肉、意粉、飯等,成為一種家常調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