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共官媒大論戰 李克強的地攤經濟要「收攤」?

撰文:余一竹
出版:更新:

近期中國各地和官媒圍繞「地攤經濟」展開的討論備受關注。起因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兩會」和山東考察時表態,支持發展地攤經濟,迅速讓被壓抑多年的地攤經濟成為舉國熱議話題,許多地方政府跟進出台了支持地攤經濟的舉措。

但6月6日以來,北京、深圳等中國幾個一線大城市的官媒紛紛對地攤經濟「潑涼水」,《北京日報》甚至直接說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央視、《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社亦加入論戰。一時間,各方圍繞地攤經濟展開了針鋒相對的爭論。

李克強為地攤經濟正名

在這次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中國各地經濟和就業受到非常嚴重的衝擊,大量中低收入群體陷入生存困境。而為保障就業和民生,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吿寫道:「今年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各地要清理取消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促就業舉措要應出盡出,拓崗位辦法要能用盡用。」5月28日中國全國「兩會」閉幕當天,李克強在回應《中國日報》記者提問如何遏制失業潮時說「政策是能用盡用」,採取各種措施「創造更多新的就業崗位」,其中談道「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的規範,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

李克強所說的西部城市是指四川省成都市。前段時間,成都市政府為恢復經濟活力,考慮到疫情期間各大固定經營場所不能正常營業,特地放鬆了對路邊流動攤位的管制,3月15日印發《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許一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助力經濟發展措施》。截至5月28日,成都市共設置臨時佔道攤點、攤區2,230個,允許臨時越門經營點位17,147個,允許流動商販經營點20,130個,增加就業人數10萬人以上,中心城區餐飲店鋪復工率超過98%。成都此舉備受中國民間的歡迎。

對此,作為中國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十分支持,他表示,「人民群眾中有無窮創造力」。6月1日李克強在山東省煙台市考察時,在一家個體戶的熟食攤面前再度公開表態支持地攤經濟、小店經濟。他說:「國家是人民組成的,人民好了,國家才能好。靠每個人的奮鬥,大家都好了,國家就更好!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中國官媒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新華社等各大媒體也紛紛肯定地攤經濟的正當性和作用。

在這種背景下,近期中國中央文明辦因應當前形勢發文,明確要求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隨後上海、甘肅、浙江、江西、河北等地的數十個城市也相繼出台柔性政策,發展地攤經濟,各地一夜之間都在陸續開發夜市、路邊經濟。地攤經濟隨之成為後疫情時期,中國政府快速恢復經濟、刺激消費、解決失業問題的一個重要手段。

中國各大媒體和民間自媒體也都紛紛加入到地攤經濟的討論中。支持這一政策的佔據主流,具有廣泛民意基礎,而對政策持理性反思的也不乏少數,比如官媒《人民日報》客戶端發表評論,地攤與城市並非水火不容。地攤經濟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動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另一方面是因為它所帶來的煙火氣喚起了國人對城市生活的最初記憶。中國政商自媒體公共號正和島也刊文表示,地攤經濟雖然因入門門檻低,但天花板也低,從整個社會來說,並不是經濟效率高的經濟模式。不過,文章也坦言,地攤經濟對於增進底層民眾的就業機會和收入的作用不可否定。

總體來說,對地攤經濟的態度大多數人都表示理解和支持,認為這是疫情下的理性選擇和以人為本,只是需要防止過熱和片面拔高地攤經濟。然而,就在地攤經濟吵的熱火朝天的時候,中國幾大一線城市官媒開始公開反對這種經濟模式的迴歸,拒絕對「地攤經濟」鬆綁,它們高調宣稱,地攤經濟不適合特大城市,引來爭論。

官媒大辯論

6月6日,中共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發表署名「京平」的文章《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文章認為,北京代表首都形象、國家形象,必須注重保持城市應有的秩序,不應也不能發展那些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不利於營造和諧宜居環境、不利於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業態。文章特別提到,「近日,網傳北京發佈『地攤地圖』,經記者向市城管委核實,此為謠言,『地攤地圖』中所謂的109處擺攤地點,實際上是多年前本市無序設攤較為集中的點位,經過近年來的綜合整治,這些攤點基本得到整治」。此處的「綜合整治」說的是近幾年北京加強的城市治理措施,包括對路邊流動小販的清理,最著名的是2017年冬季曾因大規模向外強制遷移從事低端產業、聚集在棚戶區和群租房內的低端人口,引發巨大爭議。

緊接着,6月7日央視發表署名「秦川」的評論《「地攤經濟」不能一哄而起》,宣稱「地攤經濟」在一些地方熱鬧起來,這固然有其生存發展的價值,但並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發展階段,一旦脱離實際,一哄而起、盲目跟風,就會適得其反,「蠶食」來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6月8日,深圳官媒《深圳特區報》發表了題為《是否發展「地攤經濟」要因地制宜因城而異》的文章說,發展地攤經濟,可能一定程度上創造就業崗位,但它不是一劑萬能藥方,是否鼓勵地攤經濟,一要考慮城市定位,二要考慮精細管理。同一天,廣州官媒《廣州日報》也發表了題為《理性看待「地攤經濟」 堅定不移推動廣州高質量發展》的評論,認為地攤經濟有利有弊,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靈活就業、方便街坊購物;弊在粗放式經營,有明顯的負外部性,應當謹慎為之。同樣是在6月8日,央視再度發聲,直接宣稱一線城市不宜推行地攤經濟。

多家官媒宣稱一線城市不宜推行地攤經濟。(資料圖片)

相較於早先輿論大多認可地攤經濟的聲音,央視和北京、深圳、廣州等地官媒的說法則明顯是在降温乃至抵制地攤經濟,似乎透露某種政策風向變化,不少人擔心,從李克強的呼籲才剛剛開始復甦的地攤經濟,是否又要「收攤」、叫停。

其實不然,央視和北京、深圳、廣州等地官媒有不同聲音,其實也很正常,這本就是一種多元觀點表達。過去,圍繞同一個備受關注的議題,中共官媒之間同樣會有不同的政策解讀。而且迄今為止,中國政府和李克強只是表態支持地攤經濟,並未說要在全國範圍內一刀切地推行地攤經濟,是否發展地攤經濟或許還是各地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這也才使得官方媒體之間在這個問題上有不同意見。縱使在央視和北京、深圳、廣州等地官媒公開給地攤經濟潑冷水的時候,《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社還是發文肯定了地攤經濟。6月6日《人民日報》刊發文章《地攤經濟 升温不能「發燒」》,既指出了地攤經濟可能帶來阻礙交通、質量和環境衛生問題,提醒「放開不是放手,也不是放鬆」,但更主張柔性和包容,認為「柔性執法和審慎包容並不矛盾,在柔性執法中審慎包容,在審慎包容中柔性執法,探索治理效能最大化,就能實現多贏」,「地攤與城市並非水火不容,有關部門如果能少一些管理『潔癖』,別一見地攤就蹙眉、拒斥,很多老百姓是歡迎和支持的」。

6月8日中國新聞社發表評論文章《寬容「地攤經濟」不是權宜之計》稱:「什麼是美好城市?什麼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除了光鮮亮麗的高樓大廈,四通八達的交通;除了現代商業文明和時尚潮流,在深層次上,還有城市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和人性化,其中包括讓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也有生存之道……一座城市對待小商小販的態度,測試出城市的氣度與包容。」

從中國各大官方媒體的爭論來看,支持地攤經濟者往往是恢復經濟和就業、人性化管理的角度出發,而反對者基本上是從方便城市管理和維護秩序的角度,但顯然現代化的城市管理必然是更為精細化,是能夠讓販夫走卒在城市中有容身之地,方便城市管理並不是「一刀切」地禁止地攤經濟的理由,正如世界大都市巴黎、紐約、倫敦、香港、東京……都有各式各樣的地攤經濟,不僅沒有成為這些城市更加文明、更加現代的阻礙,反而成為它們繁榮、自由、人性化的地標。

一哄而上的發展地攤經濟固不足取,然那些代表人民之口,居高臨下、態度傲慢地說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廣州、深圳的官媒,未免過於離地,脱離民意,本末倒置。殊不知他們口中的民意究竟代表的是什麼人的民意?還是說僅僅是一種懶政?現代化治理,需要的不僅僅是大城市的秩序和整潔,還要有人間煙火的人情味。一個清理了所有地攤小販的城市,讓弱勢群體缺乏容身之地,給中低收入階層帶來巨大不便,整個城市變得冷冰冰,怎麼能被稱為「現代化的和諧宜居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