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建州・下│屬地波多黎各:獨立?建州?維持現狀?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想成為美國「第51州」的不止華盛頓特區,加勒比海美國屬地(territory)波多黎各(Puerto Rico)過去也曾就地位問題舉行過六次公投。去年11月的第六次公投中,52%選民贊成「成為美國第51州」。不過,該次公投結果不具法律約束力,因為根據美國《憲法》,加入聯邦的新州必須由美國國會核准。
今年3月,美國國會的波多黎各代表鞏薩蕾(Jenniffer Gonzalez)已提案,為波多黎各建州開啟第一步,爭取成為「第51州」。這一次最終能否得償所願?

承接上文:府建州・上│62年前,夏威夷怎樣由海島小國變「第50州」?

波多黎各在西班牙語中有「富裕海港」的意思,它目前是美國於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自治邦,距離佛羅里達州東南約1,600公里。當地現時人口約340萬,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和英語,整個地區分為78個市級行政區。波多黎各的人文歷史、熱帶風情、傳統美食和自然景觀,使其成為世界知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這個小島上最初的居民為印第安人,1493年哥倫布在第二次航行時來到這裏,並命名為聖胡安島(San Juan),以紀念天主教聖人、耶穌的表兄施洗者約翰(西班牙語稱胡安)。此後,西班牙在此地建立殖民據點。1521年,當地政府將島改名為「波多黎各」,其首府則為「聖胡安」。

西班牙於1898年將波多黎各割讓給美國。(Getty)

1809年,將波多黎各成為西班牙的海外省,1868年爆發爭取獨立和人身自由的「拉雷斯呼聲」(Grito de Lares)起義,成立波多黎各共和國,惟迅速被當局鎮壓。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美軍佔領波多黎各。西班牙戰敗後,在同年的《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中將波多黎各割讓給美國,自此波多黎各總督由美國總統指派。

波多黎各與古巴相比,跟美國佛州距離還遠一點:

多次公投由反對變支持

1917年,美國給予波多黎各居民享美國公民的地位。三十年代,波多黎各人民在波多黎各國民黨的領導下起義,成立波多黎各共和國,但再次被鎮壓。1948年開始,當地總督由波多黎各居民選舉產生。1952年,波多黎各頒布自己的憲法,在憲法中確立美國的自治邦地位。1998年,美國在波多黎各舉行全民公投,結果否決了作為美國第51州加入聯邦的議案。

波多黎各過去曾舉行過多次公投。(Getty)

波多黎各在許多方面與美國州份相似,並為諸如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等事繳納美國稅款。但這些納稅公民在美國國會沒有投票代表權,更無法投票選舉總統,並且不享有與其他美國人相同的憲法權利。

過去,波多黎各也曾多次透過公投表達成為美國第51州的意願。在1967年的公投中,逾六成選民支持維持現狀,不到四成選民支持成為美國的第51州。建州派在三十年後的1998年公投中獲得46%的支持,惟仍輸給近50%的維持現狀選擇。2017年,波多黎各再度進行公投,建州主張獲得97%以上選民的支持,但由於未獲美國國會同意,故當年公投只有象徵意義。

波多黎各會否成為美國的「第51州」?(Getty)

經濟因素成升格「絆腳石」?

如今,當地人對「成為第51州」的取態或許也有變數。由於經歷長逾一個世紀的美國管轄,使波多黎各在經濟上嚴重依賴美國,其傳統文化和語言也變得美國化,更多年輕一代使用英語。相反,老一輩的獨立派幾乎絕迹,支持獨立的人士也已經非常少,現時的主流意見傾向維持現狀和建州。

鞏薩蕾(右)於今年3月已為波多黎各成州踏出第一步。(Getty)

不過,當地逾80個草根團體上月聯合致函聯邦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及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表明支持紐約州眾議員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與維拉茲奎茲(Nydia Velázquez)提出的《波多黎各自決法案》(Puerto Rico Self-Determination Act of 2021)。該法案主張由波多黎各民選代表來思考自身定位,以尋找解決該屬地地位的長期方案,包括建州、建國、自由聯繫(free association)或任何不同於現今狀態的選項。由於民主黨已握有眾院多數席次,加上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兼任參院議長,民主黨算是佔多數,而總統拜登也公開表明支持建州,因此波多黎各建州派極力想趁此時達成目標。

對於波多黎各建州,共和黨的看法並不一致,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認為,波多黎各建州是「送給民主黨兩個參院席次」。曾任波多黎各聯邦事務行政官的黑蘇斯(Federico de Jesús)則表示,波多黎各人對建州的支持和反對比例相近,認為短期內難有進展。

經過去年颱風重創後,當地經濟至今仍未完全恢復。(Getty)

波多黎各成州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必須符合三個條件,包括:該地有多少人想要建州、該地人民有多少是擁抱美國民主的基本價值,以及該地區的償付能力(solvency),亦即地區政府不應具破產或有嚴重債務危機的情況。

雖然波多黎各的國民生產總值(GDP)與新墨西哥州、密西西比州相若,在全國約排37名,惟人均生產總值只有30,113美元,低於美國任何一個州份。何況,波多黎各過去十年來經濟衰退,失業率高達11%,人口也在這段期間流失了10%。2017年,當地更向美國聯邦法院宣告破產,累積欠債多達700億美元,成為有史以來美國最大的破產宣告事件,其債務約為2013年破產的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約四倍。

波多黎各與美國本土的經濟發展差異較大。(Getty)

由此可見,雖然波多黎各應可符合前兩項條件,惟經過去年颱風重創後能否滿足第三項,則有待商榷。而且,當地的經濟發展與美國本土差異亦大,成州或為美國未來帶來不少問題。由此看來,波多黎各成州之路較華盛頓特區更遙遠。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63期《香港01》周報(2021年5月3日)《排隊做美國「第51州」 波多黎各成州之路不平坦》。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3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綠色債券成新趨勢 香港可成綠色金融中心

美團涉反壟斷遭調查 整治平台經濟才剛開始

美元霸權開始衰微 全球形成「去美元化」趨勢

政治震盪不止於莫迪 印度疫情牽動印太地緣戰略

改變世界的新世代獨角獸

歐盟祭出最嚴法案 監管AI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