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保】高超科技與人性兼施 智慧醫院變「病人天堂」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在先進的醫院配藥庫內,偌大的藥櫃正中央有一塊屏幕,清楚列出病人何時吃藥、吃什麼藥、吃多少藥……醫生按病人最新情況即時更新處方,配藥庫內的護理員便可馬上取得醫生為某病人處方的藥物。有着電腦化管理系統幫助協調工作,護理員可以騰出時間與病人聊天,加深了解病人的需要和心理狀況……(此乃《台灣健保》系列專題之四)

台灣大學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簡稱「台大癌醫」)將於今年7月4日正式投入服務,院長鄭安理接受《香港01》專訪,介紹這間花了十年時間籌建、由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捐贈150億元新台幣打造的「智慧醫院」。醫院現時使用的一種先進「自動配藥系統」(Automated Dispensing Cabinet,簡稱ADC)。這項系統屬於全院智能管理化工程的一部份,旨在節省護理員取藥的時間,以及隨時針對病人最新情況而更改藥物劑量。後台藥物儲藏庫的庫存數據也實行智能化處理,減低人手出錯的機會。

台大癌醫的智慧藥櫃及冰箱,是院內智能化的一環。(受訪者提供)

引入人工智能 省時減失誤

一般情況下,醫院藥劑部不會等到當天早上,才動手配備第一批發配給病人的藥物,都是由前一天的輪班人員配好後放到病房,翌日第一班護理人員負責分發。但很多醫生會在早上9點前查看病人的最新情況,有時候會臨時更改處方,使得部份藥物需要退掉,造成浪費。加上退藥在行政步驟上是一個大工程,又要重新編配新藥,浪費不少人力。

「你把藥劑師、護理師的時間都毀在上面,做無謂的動作,發出去收回來,甚至還要給回去,還會發錯。發錯藥是很嚴重的事,但這麼複雜的過程,難免會犯錯。」鄭安理指出,由於醫院需24小時值班,前後班交接時容易出現溝通問題,造成不必要的人手失誤,為病人帶來安全風險。「但我們全院(台大癌醫)已在用ADC。其實在美國已經有很多醫院在這樣做,台灣的台大是第一家……醫師只要改處方,護理員下一秒就去拿,便會變成新處方。」

「我們是完全使用電腦,所以醫師一開處方,一秒鐘內就能到達藥劑部,到達所有的點,護理員不可能犯錯:醫師一秒鐘前改order(指示),你去拿的就是新order……而且機器很聰明,你每次拿到的都是病人這一次的藥,連量都不可能給錯。」

鄭安理認為,智慧醫院的科技發展永無止境。引入ADC,就是解決台灣醫學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如何讓護理員、藥劑師、醫生節省時間?儘管醫生開處方、更改藥方很快就搞妥,但護理員、藥劑師要改藥方,背後有很多行政程序要處理,各方面都忙得一塌糊塗。採用ADC,這些不必要的麻煩就可以迎刃而解。

台大癌醫在去年12月中開始試行營運,專門治療癌症,並在診療及管理系統引入各項人工智能(AI)元素,被視為全台規格最高的智慧醫院。未來,該院的醫護人員團隊編制預計超過1,500人,並會大幅引入先進的智慧醫院產品,包括人員室內定位系統、診療系統無紙化、數位床頭卡、行動護理車、床邊互動系統、電子即時看板、導入自動備管系統、醫院訊息聯通系統等包含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的醫療科技。

電腦化醫院管理,可減輕不少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受訪者提供)

摒除行政上的繁文縟節

台大癌醫的發展方向,某程度反映了台灣醫療的走向。一直以來,台灣的醫療器材,以及高科技療法的研發和應用處於全球頂尖水平,近年更積極發展智慧醫院,在不增加病患風險的前提下,增加救治效率和成功率,並提升整體醫療水平。2012年,《國家地理頻道》介紹全球頭200大醫院,台灣佔了14間,數量排名第三,僅次美國和德國。

鄭安理提到,台大癌醫希望在已有的醫院結構上,尤其對癌症醫療的專科診治,作出醫療科技革新的一大嘗試。某程度上來說,台大癌醫的成立,紓緩了台大醫院多年來的空間飽和情況。「像台大醫院,過去五十年來就是這樣。你說要用一台質子(放射線治療器材),你告訴我可以放在哪裏?因為整個醫院已經這麼滿,什麼地方還可以放這麼大台的機器呢?」所以,台大癌醫應運而生,建立起一個真正針對癌症治療、腫瘤醫學研究等的專科醫療場所,並引入高科技醫療器材和管理系統。

台大癌醫希望引入最新的癌症醫療設備,紓緩台大醫院總院的壓力。(受訪者提供)

台大癌醫決定大費周章引入多項人工智能醫療技術,另一個主因是醫治癌症通常會涉及放射性治療,而放射性治療的定位程序,是最能夠反映人工智能效用的醫療技術之一,在人工智能醫療愈趨普及應用之下,成效更彰顯。

「你一定要對準你的腫瘤,因為旁邊都是正常的……你照到旁邊的組織,會造成很大的副作用。」鄭安理解釋,傳統放射治療過程會用X光片進行腫瘤定位,當智能技術愈趨成熟,便能配合人工智能計算色素,立體定位腫瘤的具體位置,經過多年發展,現時誤差已少於一毫米。此外,以往採用人工照影時,處理一個個案可能要花兩天時間,現在只需數分鐘,就能靠電腦計算結果,而且更加準確。

台大前校長、永齡健康研究院院長楊泮池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提到,台大癌醫有最先進的質子系統,能放射鉛筆尖大小的射線,可以極為準確地擊中癌細胞,幾乎不會傷及正常組織。相比現行台大醫院的儀器設備,台大癌醫明顯旨在為台灣率先引入並試行全球領先的醫療智能科技項目,雖然價格稍為高昂,但作為全台少數的癌症專科智慧醫院,台大癌醫相信能成為醫療科技創新先行者。

人工智能科技的引入,不單牽涉病患診療程序的問題,還能大幅度摒除行政管理上的繁文縟節。「醫師這邊有很多事情要處理,跟看病人無關。有很多表格……多到你會瘋掉,為了評鑑,有時候還會增加20至30個表格出來。我們現在一直想辦法用高級的人工智能,幫醫師解決困難。」鄭安理說。

鄭安理認為,放射性治療的定位程序,是最能夠反映人工智能效用的醫療技術之一。(楊雅琳攝)

高科技成本恐轉嫁病人

先進醫療科技一方面能加快醫院內的運作,另一方面能提高患者的康復率,進一步降低醫療事故的風險。但想深一層,引進高科技醫療器材的成本,由誰來負擔?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張苙雲向記者提到,醫院引入世界頂尖的醫療儀器,能更精準和細緻地為病人進行手術,固然是好事。但反過來看,醫院買了先進儀器便需收回成本,雖然台灣有全民健保安全網,盡可能減低病人的治病成本,但健保並沒有涵蓋大多數高科技醫學器材的相關手術或療程。換言之,這些成本會轉嫁至病人身上,病人要享受高超醫療儀器的療效,花費肯定不菲。

譬如近年來愈來愈普及的*「達文西機械人手術系統」(Da Vinci Surgical System),它使用極為精密的遙距操作系統,以機械手臂從事微創手術,好處是創傷切口小,切除及修補動作精準,復原速度快,但這類手術不在全民健保涵蓋範圍內,需病人自費。這項精確度更高的頂尖醫療科技能否「貼地」為普羅大眾所用,誘發思考。

達文西手術系統:由美國醫療設備公司Intuitive Surgical研發,一套售價約300萬美元。主刀的醫生並不需要走上手術台,只要有人在手術台上架設好內視鏡和手術器械,穿過病患的人體皮膚,然後將它們與機械臂連接,那麼醫生便可以透過旁邊的3D內視鏡和控制台操作機械人手臂,為病人進行手術。

「達文西機械人手術系統」(Da Vinci Surgical System),是精密的遙距手術操作系統。(Getty Images)

人性化照料助渡過難關

無論硬件多麼先進,也需要軟件的配合,才能使整個醫療機器持續推進。台灣醫療的「軟件設備」也是為人稱道的一環。在網上搜尋有關台灣住院經驗的文章,無論是當地或海外病人,普遍對台灣醫護人員讚不絕口,認為他們服務貼心,敬業樂業。原來,台灣很多醫院除了有住院醫師負責病患的治療情況,還會有專門的駐院心理輔導員跟進病人的病情。

「(患病時)心裏的惶恐、挫折、憂慮……這些不需要人家照顧嗎?當然需要。甚至當你已經無藥可醫,已經是絕症,這段期間,你不要忘了可以從宗教、音樂、按摩、靜坐、瑜伽得到很大的幫助。」鄭安理提到,台大醫院也有一些心靈輔導和精神治療的配套工作,譬如向患者介紹病友團體,院方主動給病友團體辦活動。台大醫院甚至還是全台第一批請佛教師傅擔任心靈輔導員的醫院,協助患者渡過心理難關。

他說:「當你人到絕境,總要有個東西去信仰……這就可以訴諸比較專業的人員。」

無論是當地或海外病人,普遍對台灣醫護人員讚不絕口,認為他們服務貼心,敬業樂業。(Getty Images)

在病人的復康過程中,藥物診療和精神慰藉同樣重要。前線醫護因要忙碌應付源源不絕的病人,未必可以針對每一位病人的心靈創傷予以輔導。台灣醫學界有個共識,希望醫院盡可能有專門針對心靈診治的輔導人員,幫助病人克服心理障礙,或在他們患病後提供持續的諮詢協助。

鄭安理相當自豪地說,台灣的醫療人員放在全世界來看,是十分優秀的。「台灣的醫師比起很多外國醫師,自我要求是很高的……台灣充滿良心的醫師還是佔大多數,靠這些人撐着,除非這些人道德都垮了,不然,台灣(醫療)不會垮。」

上文節錄自第166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10日)《借鏡台灣全民健保 病有所醫 產業有道》。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