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八運動50周年】馬克龍改革掀示威潮 喚起五月風暴的記憶

撰文:甄梓鈴
出版:更新:

1968年春天法國發生五月風暴,當年參與學運的潘鳴嘯(Michel Bonnin)對《香港01》憶述經歷,以及分析這場運動對法國的深遠影響。50年過後,法國近月出現示威新浪潮,多間大學爆發學運,讓不少人憶起那些年的抗爭歲月。點擊片段,即睇訪問。(此為《六八運動50周年》專題報道之二)

五月風暴果然一如其名,來去如風。面對嚴重的政治危機,總統戴高樂於5月29日神秘失蹤,連夜趕往聯邦德國的法軍駐守地,尋求軍方高層的支持,翌日返回巴黎發表講話,宣布解散國會重新選舉,早已厭倦罷工活動的市民走到香榭麗舍大道遊行支持戴高樂,令情勢出現變化。

隨後的6月,反戴高樂的示威浪潮逐漸減退,工人陸續回到工作崗位。本以為五月風暴能促成法國第五共和國的終結,然而,國會選舉的結果出乎意料,戴高樂的右派在大選中獲得大勝,象徵着運動無疾而終。

欲了解五月風暴的爆發經過,點擊前文:從保守走向自由 改變法國的那場五月風暴

1968年法國學生不滿教育政策,他們聚集校園示威。(VCG)

學運過後,潘鳴嘯開始學習中文,年少時對於馬克思主義很有興趣,對東方感到好奇,覺得在巴黎學不好,就決定去中國跑一趟。但那時中國在鬧文革,外國學生一律被驅逐出境。他說:「既然去不了中國,就去最接近中國大陸的地方。」於是在1971年,二十出頭的他隻身來到香港,寄居朋友祖父母的家,一邊打工一邊學習中文,還在此遇到從中國逃亡的知青,認識到文革那段歷史,多年後著書《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現時長居香港。

圖為1966年夏天,潘鳴嘯和朋友坐順風車到土耳其,他在伊斯坦布爾船上拍的照片。(受訪者提供)

沒推翻政府 卻改變了風氣

「雖然運動失敗了,但社會整體得到一些改革。」潘鳴嘯這樣說。五月風暴的影響力還是很大,戴高樂勝選後組成新政府,就教育、勞工權利等方面推出多項改革措施,「因為他不可以當沒事發生,需要改革。」運動結束後,潘鳴嘯曾參加學生與教育部長富爾(Edgar Faure)的談判,富爾是一名左派,他看到戴高樂政府邀請一位左派份子入閣,感到政府走向開明。

潘鳴嘯認為五月風暴改變了當時的社會風氣,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論是在家庭或是學校,人們開始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而這場抗爭更成為了後來「婦女解放運動」的起點。在潘鳴嘯眼中,1968年的法國較為傳統,戴高樂政府的威權主義與傳統天主教思想當道,男女關係傾向保守,社會把女性當做生仔機器,甚至不允許民眾避孕或墮胎,若迫不得已只能找黑市醫生,他實在受不了這種想法。

儘管五月風暴失敗告終,潘鳴嘯認為這場運動對社會帶來改變。(黃寶瑩攝)

那次運動之後,男女關係自由多了,女權也有顯著提升,這反映在社會政策方面。他舉例說,1971年有343位具身份地位的法國女性,包括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杜哈絲(Marguerite Duras)、莎岡(Francoise Sagan)等人加入法國女性解放運動,並簽署《343宣言》,一起支持女性擁墮胎權利,要求修改法律。1974年,法國右派政府甚至出現了一位女部長,翌年通過立法允許墮胎,增加了女性的生育自主權,為保障女性權益取得極大的進步,這些都可算是五月風暴的成果。除了讓女性解放,社會氣氛變得開放之外,潘鳴嘯表示,這場運動亦創造了一個新傳統,就是罷工文化,「以後一有人不滿,便會採取罷工、佔領地方的方式表達出來」,人們更加敢於努力爭取自己的權益。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工人的待遇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勞資關係也得以改善。

法國總統馬克龍上任一年以來,提出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建議,引起各界不滿。(VCG)

馬克龍改革 阻力大路難行

50年過後,中間派的馬克龍當上法國總統。自上任以來,馬克龍積極兌現競選承諾,提出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建議,包括勞動法、移民政策、農業補貼、退休體制,削減公務員職位和教育改革,近期他更向法國國鐵工人「開刀」,提出延後法鐵退休年齡及縮減退休金等措施,引起各界人士不滿。

馬克龍不顧國內的反對聲音,強推改革觸發了全國示威浪潮,迫使法國人走上街頭。上月起,法國國營鐵路公司(SNCF)的四大工會展開大規模罷工、法國航空工會罷工要求加薪,法國再度陷入騷動。有學生組織更發起封鎖學校行動,不讓教師和同學上課,抗議政府改革大學入學考試的方案,違反自由教育的原則。當中包括巴黎索邦大學,索邦大學正是1968年五月學運的大本營,歷史彷彿在重演。

法國民調機構Ifop-Fiducial於4月18日公布民意調查,在馬克龍上任總統快將一年之際,近六成受訪的民眾不滿馬克龍的政績,主要歸因於急進的改革計劃。民意反彈會否令法國再度發生如1968年大規模的社運風潮?潘鳴嘯認為可能性不大,「現在我看不見社會變成一個像當年全國大罷工、讓政府癱瘓的狀況,但不排除社會將有大型運動,因為馬克龍政府想搞很多改革,要實現這些改革,社會有些人會覺得侵犯他們的利益,這是一個問題。另一方面,有些人覺得不改革不行,所以一切很難說。」

學生組織發起封鎖學校行動,抗議教育改革,當中包括巴黎索邦大學,索邦大學正是1968年五月學運的大本營。(VCG)

被問到法國當前面對的最大問題是什麼,他想了一想,說是就業問題。事實上,高踞不下的失業率是法國社會的毒瘤,自歐債危機以來,法國的失業率一直徘徊在10%左右,許多人都找不到穩定工作,青年人失業率甚至接近25%,這是馬克龍主打經濟改革的原因,「我覺得多數人還是會支持改革,但如果後來有人感到失望,(政策)對學生和工人有害,可能就有變化。」

相比1968年,現在的政治環境大不同,潘鳴嘯回憶,當時戴高樂已經執政了十年,民間有一個口號:「十年,我們受夠了。」人們普遍對政府不信任,「不過現在馬克龍上台沒很久,還可以代表一種新東西。」

法國的學校門外掛滿示威標語。(VCG)

上文節錄自第11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7日)《六八運動50周年》。

【六八運動50周年】系列: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