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尋找自我 回饋社會 舞者陳楨一場與心交流的舞蹈

撰文:許懿安
出版:更新:

革新現代舞先驅、已故美國非裔編舞家阿爾文・艾利(Alvin Ailey)說過:「舞蹈是為所有人而存在。我相信舞蹈是來自人,它永遠都應回饋人們。」
身為一位舞者,除表達自己與娛樂觀眾,還背負着怎樣的使命?又怎樣做到如阿爾文・艾利所說的事?且讓接受香港01專訪的編舞者及舞者陳楨娓娓道來。

陳楨是土生土長香港人,2006年赴笈英倫。她自言小時候是先受音樂與舞衣同樣斑斕美麗的中國舞吸引,長大後則深入「舞林」,接受卡塔克舞、芭蕾舞、現代舞訓練。然而她即使在外習舞多年,還是想念香港這片栽培她的土壤,以及中國舞這道讓她踏進舞蹈世界的大門:「我的心永讓在這裏(香港)。」她說在不同的地方與不同的人交流,會讓她認識自己更多。然而經歷多年尋尋覓覓之後,她說:「現在我想的是轉往內在,尋找自己的聲音。」

香港土生土長編舞者及舞者陳楨接受香港01訪問,她受敬愛的祖母以及恩師啟發,以讓更多人享受舞蹈帶來的愉悅與益處為職志。(Gigi Giannella)

   籲觀眾隨心感受 期待真摯交流

尋找自我就是她2月2日至3日將在香港藝穗會公演獨舞作品集《尋》的命題之一。《尋》是她將她離港後經歷沉澱、以舞蹈呈現出來的成果,惟它不定能給出什麼答案。她說:「觀眾以平常心入場就好。他們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每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和想法,而這些都是我期待與他們交流的東西。」

是次公演的作品集,結合陳楨自己編舞,以及她的恩師、英國孟加拉裔卡塔克舞藝術家海亞姆(Amina Khayyam)為她度身編排的舞蹈。當中有大量卡塔克舞(Kathak)的元素。屆時觀眾將看到步法急速與旋轉等高度講求技巧的表演。

卡塔克舞是印度的古典舞蹈,源於該國北方,距今已有2,000年歷史。它分為Nritya(純舞蹈韻律部分)和Nritya(劇情部分)。Nritta是卡塔克舞中各種協調性動作的總和,而Nritya則通過戲劇表演給予舞蹈實質內容來展現故事或史詩。

印度古典舞卡塔克舞(Kathak)有舞蹈韻律部分及劇情部分,在敘事與表達情感有優勢,感染力更高。圖為陳楨身穿舞衣展現舞姿。(Simon_Richardson)

   結合關愛與舞蹈的計劃

除了雙親悉心栽培,陳楨與姊姊跟祖母極之深厚的感情,也在她的成長也扮演重要角色。

小時候陳楨兩姊妹與祖母分享一個睡房,她們總是不顧父母勸阻,以擠到祖母身旁安睡為目標。然而,這樣幸福溫馨的日子也會過去。祖母2013年去世,令陳楨想到更多。她從嫲嫲身上看到,長者感覺快樂,以及有人陪伴是很重要的。她的恩師海亞姆也是一位樂於助人、不忘回饋社群的舞者。她是受她們啟發,創立教學項目Passion Project。

陳楨自言來英初期,覺得一切都新奇又好玩。她也樂於像海棉一樣吸收新學問與經驗。但在四、五年前一個年三十晚,她眼濕濕地打電話回家。人與家的牽絆,就是這樣深植血肉之中,在遊子毫無防備的一刻,突然緊緊勒住她的心。

摯愛的祖母離世,讓她想得更多、更深。她再也不是在外留學首兩年不肯定自己是否真要走上舞者之路的少女了。她對記者坦言自己迷惘的時刻:「我下課回到住處、對住四面牆。當時我在想,除通過舞蹈傳達訊息以及娛樂觀眾以外,身為舞者的意義是甚麼?」

   與長者共舞 教學相長

英國一個社區中心很快就看到陳楨就這個問題給出答案。她在2015年創立教學項目Passion Project,在社區中心教長者學舞。部分學員有骨質疏鬆、手臂無法提舉高過肩膊、患有腦退化症,或是無法站着跳舞,但學生對上課的熱情,完全不受這些問題影響。他們對上課的責任心與認真程度,比現今不少年輕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長者藉着學舞有助強化肌肉與肢體協調力,減少跌倒的風險,課堂也增加他們與人交流的機會。陳楨說:「她們見到我都會表現得好開心,跟我和其他同學殷殷說話。他們人生閱歷豐富,也讓我學到很多。」很多長者的家人一周探望他們一至兩次,其他時間他們就只有乾等。一周一次的課堂對長者來說,會是一個增進社交的好機會。陳楨說:「這就是我可做到的事。」

陳楨在社區中心教長者跳舞。不論教與學的人,都樂在其中。(Takeshi Matsumoto)
+2

   藝術治療有力量 樂見政府做更多 

讓陳楨印象深刻的是一名患腦退化症的婆婆,她是由女兒安排前來上課的。她站不起來,在課室內顯得非常困惑、也非常安靜,情況就如她不屬於這個空間一般。然而課室某天彷似被施了魔法。陳楨貼心地為長者揀選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經典歌曲。她播出法蘭・仙納杜拉(Frank Sinatra)名曲《Fly Me to the Moon》後,婆婆竟突然在不需別人攙扶的情況下,站起來舞動。原來這是她年輕時最喜歡的歌。

這位婆婆的表現,證實音樂與舞蹈的力量能如何改善長者身心與生活質質。然而在香港,藝術治療、音樂治療與舞蹈治療卻未見普及。當陳楨被問及會否將Passion Project移植來港時,她說條件許可的話定會考慮。她認為香港政府可做多一點,讓人們能以較低廉的費用獲得治療服務。

   對抗限制 女性活出自我

相對英國社區中心的學生,陳楨的嫲嫲也有她的人生軌道,而這些都是部分用於創作《空》的素材。作品目的是探索女性背後的故事和情感,將生命中的殘酷、美好、脆弱及強韌一一呈現出來。

陳楨的嫲嫲是那個年代為數不多擁有中學學歷的女子,畢業後順理成章覓得對象,婚後成為五位男孩的媽媽。她並沒放棄正職,繼續擔任老師,同時竟能撥出時間自學,取得會計師資格,非常了不起。她看着兒子長大成家立室,未幾又展開全天候照顧孫女的生活。她終其一生都是毫無保留為家人奉獻,同時又能活出自我。

從她自己、祖母、到英國社區中心的長者,女性不論女性置身任何時代,總會面對或多或少的束縛、要應對外界加諸她們身上的預期,而為自己發聲的能力也面對不同形式與程度的剝奪。然而就如陳楨可敬的祖母一樣,只要不放棄追求夢想,抱着至少試過的便無憾的心態,不論最後是成功或失敗,女性都能將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