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台日作家一妙青 從日本回到台灣尋找祖父身世
【藝文編按】一青妙是女演員,是牙醫,也是作家。父親是台灣人,母親是日本人,生於東京,年幼時在台灣生活,曾在台灣編話劇述說祖父故事。是日父親節,本版轉載一妙青在nippon.com撰寫的文章,談談她回到台灣尋找祖父輩顯赫身世與來歷的經過。
被稱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顏家,從二戰前到二戰後於台灣北部的港都基隆為據點展開了礦山事業,也是作家一青妙的父親家族的發跡地。最近,發行的新書《石坂莊作和顏欽賢——追求台灣人和日本人的平等》(暫譯,上毛新聞社)裡,以她的祖父顏欽賢與群馬縣高崎市的交流為主題,挖掘出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史,有望成為新的台日交流的珍貴資料。(nippon.com)
幾年前,我曾經從日本搭郵輪造訪基隆。一大早,伴隨著朝陽,台灣映入眼前。隨著船隻入港,橫亘在前方的島,模樣愈來愈清晰。
文:一妙青
基隆有九成以上是丘陵地,穿過了貨櫃和防波堤,有無數的方形建築物盤踞在斜坡上。就像朝向大海張開了嘴巴般,三面被山圍繞的都市,從以前到現在作為台灣玄關口的地位屹立不搖,當下真切地感受到基隆作為陸地和海上貿易的要衝,容納了廣大的人流和物流。山腰矗立著斗大的白色看板KEELUNG(基隆),與知名的荷里活(Hollywood)地標極為相似。這似乎是2006年,基隆為了更受到注目下,模仿荷里活而設置的新地標。
連接這樣的基隆與日本的航路被稱為「內台航路」,日本和台灣合而為一的時代。數不清的人從台灣基隆出發,踏上旅途,搭乘內台航路的船,在搖晃中前往日本。船內的台灣人應該是互相傾吐著彼此的夢想、希望和不安吧。
其中,也包含我年輕的祖父在內。他的名字是顏欽賢,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顏家長男,生於1902年的祖父一開始是在東京的磔川小學校就讀,之後進入群馬縣高崎市的高崎中學念書。
我從家人那裡聽說過祖父在高崎念書一事,但是為何會選擇高崎,則是毫無知悉。我的雙親也很早就過世了,顏家親戚裡面,知道的人應該已不在人世了。就在即將放棄的時候,收到了一本書。
書名上出現祖父的名字
《石坂莊作和顏欽賢——追求台灣人和日本人的平等》祖父的名字躍上書籍封面,我感到難以言喻的驕傲,用指尖反覆觸摸著以黑白為基調的別緻封面。
作者手島仁擔任群馬地域學研究所代表理事,在群馬縣前橋市出生,曾任高校教師、群馬縣史編纂室主任、群馬縣立歷史博物館學藝員(*1)等職,提倡群馬學的鄉土史研究者。雖然與他素昧平生,但是去年春天,透過雙方的共通友人羽鳥直之──其父為曾在日本統治時代擔任過台南市長的羽鳥又男(1892-1975年)──居中牽線,某日收到了一封來自手島仁的電子郵件。
「我正想要寫一本關於石坂莊作和顏欽賢的書,接下來將展開正式的研究調查,有關顏欽賢的部份,若是有自傳、回憶錄等參考文獻的話,煩請不吝賜教。致上感謝之意。」
我能夠提供的資料幾乎是寥寥無幾,但是過了一年之後,印有祖父名字的書問世了。內容的詳實程度遠遠超乎我的預期,包括祖父前往高崎的理由等,記載了許多連我都不曾聽聞的事情。
在家族的安排下前往高崎的祖父
過去,曾經有過一提到基隆就等於「顏家」的時代。彷彿是象徵那個時代般,「從基隆到台北,全部都是顏家的土地」「顏家的庭院猶如迷宮般的廣闊」這樣的傳言在坊間被說得煞有其事,真假難辨。
實際上,顏家以基隆為據點,從事煤炭和金礦的採礦事業,後來展開多角化經營,是成功致富的一大家族。祖父在顏家位於基隆市中心的宅邸「陋園」出生,占地廣達約6萬坪。有松樹、石燈籠和水池造景的日式庭園被列為台灣三大名園之一,風景優美宜人,也開放給當地居民作休憩場所,或者是作為學生的遠足地點,更被指定為日本宮家訪臺時的住宿場所。有不少知道當年榮景的人對我說過:「我以前常去顏家的庭園玩耍。」
很遺憾地,「陋園」在二戰邁入尾聲時遭遇空襲,已無法一窺堂奧。但是,值得慶幸的是,陋園的記憶至今仍留在多數人的心裡,一直被口耳相傳著。
祖父是在家族的安排下,從小學就被送往內地的日本留學,接著進入群馬縣立高崎中學就讀,之後畢業於京都的立命館大學。為什麼祖父的求學之路是從東京到高崎,甚至後來選擇京都的立命館大學,總之充滿了謎。
根據本書的描述,祖父去到高崎念書存在著兩種說法。其一是在曾接任台灣總督府財務局長一職,爾後接受官派擔任群馬縣知事的中川友次郎(1873-1945年)的推薦之下;其二是聽從本書登場的另一位主角,即日治時代活躍於台灣、高崎出身的實業家石坂莊作(1870-1940年)的建議。
還有,本書也提到祖父會進入立命館大學,與曾任台灣銀行的「頭取」(最高經營者)中川小十郎(1866 -1944年,與中川友次郎無血緣關係)有很深的關係。祖父的父親,即曾祖父顏雲年與在台灣銀行擔任頭取時代的中川小十郎有親交,據說顏家和林家等台灣的望族在當時立命館升格為大學時,捐了不少錢。也因為這樣的緣份,不只是祖父,就連祖父的兩位弟弟也都進入立命館就讀。換言之,祖父在日本的留學路程是依賴著台灣家族的人脈關係,在親近的日本友人的建議下一步步前進的。
與前首相福田赳夫的深摯友情
在高崎中學時代的同學裡面,有一位是後來成為首相的福田赳夫(1905-1995年)。
1976年,福田赳夫就任第67代內閣總理大臣之際,祖父寫的一封祝賀信也在書中首次公開,引用內容如下:
祝賀福田兄就任內閣總理大臣
無法忘記去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一大早,我一拿到當地的報紙,就看到頭版的標題斗大地寫著:「日本國會 福田被指名為繼任首相」/當時,內心的喜悅之情實在難以用筆墨形容,高崎中學的同學福田赳夫學長身為政治家,登上最高地位的內閣總理大臣,這不只是福田兄個人的榮譽,也是我們高崎中學的無比至上光榮(中略)福田兄就任首相時,理當要親自拜訪表達祝賀之意,但是相隔兩地,加上日夜雜務纏身,身不由己,深感抱歉。今年一月左右,我請長男惠民代替我前往表達祝賀之意,福田兄在忙碌之際撥空盛情款待,真是感激不盡。(後略)
信裡面提到的長男惠民是我的父親。福田赳夫和祖父的友情在戰後也持續了很長的時間,我也第一次理解到在家族的相簿裡,會出現父親和福田赳夫的合照的原委,同時透過這本書,才得以窺見高崎和顏家的不解之緣。
石坂莊作的遺骨存放在基隆和群馬兩地
本書登場的另一位主角石坂莊作生於1870年,在群馬縣吾妻郡原町(現為東吾妻町)擔任過小學教師,甲午戰爭時從軍打仗,凱旋後再度恢復教職。1899年,他胸懷大志想在海外闖出一片天,於是遠渡台灣。之後,在基隆定居,開設「石坂商店」,販售香菸和度量衡器,是位成功的生意人。另一方面,作為基隆的有力人士,積極推動地域振興和教育,1940年在基隆過世,遺骨則分別存放在基隆和故鄉的群馬縣原町兩地。
石坂莊作對基隆的最大貢獻,例如創設圖書館的「石坂文庫」和夜校的「基隆夜學會」、女子職業學校的「基隆記憶女學校」等,致力於推動日本人和台灣人,即內地人和外地人能夠消弭歧視,平等接受教育。因此,又被台灣人尊稱為「基隆聖人」和「台灣圖書館之父」,深受愛戴。
顏雲年和祖父對石坂莊作的理念相當贊同,不只是資金援助,在二戰結束後,也出面接手了基隆夜學會,經過幾次的名稱變更,現名為「私立光隆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簡稱光隆家商)存續至今,由祖父擔任校長和理事長。
讀完本書後,一方面對於自己家族在日本和基隆之間的淵源如此之深,感到驚訝之外,身為臺日混血兒的我,對另一個故鄉──基隆似乎是一無所知,真是慚愧。
日本人建造的天然良港
眾所皆知,位於台灣的東北部,面太平洋的基隆港是天然良港,由日本人提出築港計劃,發展為一大港灣都市。1896年,大阪商船連結神戶—門司—基隆的航路為第一號,開始了內地間的定期航路。之後,留學、做生意、觀光等,許多人以基隆為玄關口,往來於日本和台灣之間,也可以稱作是台灣的「門面」。
尤其是二戰結束後不久,在台灣的日本人搭乘停靠在基隆港的引揚船,一面流著眼淚,一面揮別霧濛濛的台灣土地,這樣的故事我從灣生(日本統治時代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的口中聽過好多次。從日本返國的台灣人看到逼近眼前的故鄉,淚腺也跟着潰堤,懷著欣喜雀躍的心情踏上基隆港。
戰後,臺北到基隆的交通並不是那麼方便,在都市發展上反而輸給相鄰的新北市,這城市在時間上突然靜止不動了。
但是到了2009年,在被視為民進黨的新世代領導人,呼聲頗高的林右昌初次當選市長以後,着手進行包括基隆車站在內的基隆港一帶的再開發案,朝著亞洲第一的客輪停靠站的目標,城市面貌持續進化。作為內台航路的起迄站,有岸壁和倉庫的「基隆港西岸碼頭倉庫」被列為歷史建築而保存下來,足以回憶往昔,這樣的歷史建築的再生利用正是台灣擅長的領域。廣島縣的吳市、香川縣的高松市、熊本的八代市、沖繩的宮古市等,基隆市與日本各地的港灣都市的關係深厚,新的交流樣貌指日可待。
趁著《石坂莊作和顏欽賢——追求台灣人和日本人的平等》出版的機會,基隆和日本的淵源能夠被廣為所知,作為台灣的玄關口受到矚目,相信石坂莊作和祖父也一定會感到與有榮焉。
作者一青妙為隨筆作家、女演員、牙醫。生於東京。父親是台灣人,母親是日本人。幼年時期在台灣度過,11歲起在日本生活。
註:
1. 日本的一種國家級從業資格。根據日本博物館法規定,在博物館、美術館從事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展覽企劃等工作的專業人員。
【相關圖輯】:日本侵華|焦土政策和轟炸機有多可怕?千名中學生逃出南京的故事(點圖放大閱讀)
【相關圖輯】: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患癌仍親到廣東小城考察 建出詩意美術館(點圖放大觀看)
【本文獲「nippon.com」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