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焦土政策和轟炸機有多可怕?千名中學生逃出南京的故事

撰文:聯經出版
出版:更新:

當中國在南京最後的潰敗到來時,潰逃的市政官員和守軍造成的混亂局面結束,普通民眾如釋重負,甚至準備迎接日軍進城,而當日軍部隊由西門和南門行進入城時,市民們的確高懸著布條歡迎。 日軍非但沒有抓住這個贏得民心的機會,相反的,他們大肆犯下可怕的暴行……(本文節錄自《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

文:方德萬(Hans van de Ven,荷蘭漢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訪問學者、中國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

日軍的地面攻擊、焦土政策和空中轟炸,說明了為什麼在戰爭一開始前兩年的難民人數最多。對某些人而言,難民生活很短暫,只是在日本大軍行經他們附近時暫時躲避,等日軍離開後又馬上折返。其他人的難民生活則留下了非常痛苦的記憶,常常是必須離開他們工作的城鎮,往其家人成長和家庭得以提供支持的地方而去。

陳克文的家庭就是這樣,他的職務讓他必須和政府一起遷移,而在離開南京之前,他就將母親、妻子和孩子送回家鄉廣西。要等他千辛萬苦抵達武漢,才能打電話給妻子,他的妻子也才能向他報平安。對於另一些人而言,逃亡則是筋疲力竭、恐懼、飢餓,甚至死亡。齊邦媛面對的就是如此……

為避轟炸機摸黑趕船無數人溺死 點圖閱讀中山中學一千多名學生逃出南京的慘烈故事▼▼▼

+28

這段旅程讓齊邦媛學到不少,除了看到中國山川的美麗,也經歷許多磨難。其中她記得最清楚的,就是帶著大部分還是孩子的學生一起走過這段路程的老師們,他們將這些學生的安危當成自己的責任,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隨時上課:「我深深感到他們所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希望和信心。」

這裡她要傳達的是,尤其是在這樣險惡的年代裡,這些老師們將中國的文明和價值表現及傳遞當成是自己責無旁貸的任務。「除了各科課程,他們還傳授獻身和愛,尤其是自尊與自信。」

【延伸閱讀】日本黑暗史|為討好美軍設立「國家賣春機關」 摧殘無數少女身心(點擊預覽內容)▼▼▼

+18
《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書本封面

書名: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

作者:方德萬(Hans van de Ven,荷蘭漢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訪問學者、中國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

譯者:何啟仁

【本文獲「聯經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