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一】深圳珠玉在前 香港創科人何去何從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香港和深圳兩個城市各有特長,一個特長在金融,一個特長在科技產業。當擅長金融的城市努力發展科技時,這個城市的從業者會怎樣選擇?有人有非得北上深圳不可的理由,也有人在兩邊遊走,游刃有餘。本專題採訪了五位從事創科的香港年輕人,以及一位上世紀九十年代已開發科技產品、現在大學創科中心從事研究及生產的教授,讓他們分享對這兩座城市創科環境的看法。撰文:張夢瑩

深圳怎麼樣?香港怎麼樣?香港有必要付出多倍努力追趕?還是繼續發展自身優勢?

深圳的特長在科技產業。(資料圖片)

林樂兒說,自己走的是非常典型的香港金融人道路——中學讀理科,升入香港大學後修讀經濟及金融,畢業以後在金融企業工作。她讀書的時候,政府還沒有像現在般積極推動STEM教育,成績好的學生要麼讀醫科、法律,走專業人才路線,要麼修讀商科,將來投身商界,至於社會科學類,社會普遍認為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才會選讀。

高分讀醫科、商科、法律,低分才讀社會科學專業,似乎是香港升學的一大特色。這不僅是社會氛圍的原因,也與香港的產業結構單一有很大關係。

香港一向有四大支柱產業(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支援服務),政府統計處去年5月發表於《政府統計月刊》的專題文章《香港經濟的四個主要行業及其他選定行業》,比較了2007至2017年四大支柱產業和六大優勢產業(文化及創意產業、醫療產業、教育產業、創新科技產業、檢測及認證產業和環保產業)的經濟貢獻表現及就業人數,發現四大支柱產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比重始終高企,2017年四大產業的總增加價值佔GDP的57.1%,同期六大優勢產業的相關數字只有8.9%,其中創新科技產業與十年前相比,只是由0.6%上升至0.7%,漲幅微弱,從事創科的人數亦僅由2007年的2.6萬人上升至2017年的3.7萬人,與其他傳統行業相比,增速令人不甚滿意。

香港一向有四大支柱產業: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支援服務。(張美華攝)

政府力谷 氛圍有變

雖然從業人數未有太大增幅,但林樂兒感到近年社會氛圍有些轉變,愈來愈多人投身創科行業、開設初創企業,而不是一畢業就加入銀行或大型商業機構等。她亦加入這個浪潮,在正職之外開啟了自己的初創之旅。

她認為,這幾年氣氛會轉變,是因為政府加大了提倡STEM教育的力度,學生畢業後銜接到相關工作的機會亦有所增加。

林樂兒的感受似乎反映出香港政府這幾年「力谷」創科見效。近年,香港確實在創科方面投入更多資源,例如一向為人詬病的創科研發佔GDP過低(根據世界銀行數據, 2017年香港的科研經費投入佔GDP的0.7%,內地同項數據為2.13%,美國則為2.8%,若單論城市,深圳科研經費投入佔GDP比重高達4.2%),政府便設置了要在2020年達到1.5%。

不少學校近年積極響應政府呼籲,向學生提供各式各樣的STEM課程。(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不論是社會氛圍還是政策目標,都印證着香港希望在創新科技的軌道上急起直追,但香港要發展的,到底是什麼創科?或更根本的是,什麼是創科?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教授及創新科技中心主任黃錦輝認為,從學術上說,創新和科技各有定義,創科其實就是「創意+應用」,創意指的是科技上的創新,是技術的維度,但只有科技是不夠的,還要加上應用層面,創科行業經常討論到的「互聯網+」,就是指利用互聯網這項科技與其他實際應用層面結合,例如「互聯網+零售」、「互聯網+出行」、「互聯網+教育」,甚至「互聯網+電影」和「互聯網+文學」等。

這種科技與應用的結合,讓創科發展不只惠及科技行業,還能改變不同行業的生態,為不同產業帶來新的機遇。產業結構單一的香港若能趕上這股創科浪潮,可帶動六大優勢產業等的發展,讓產業結構變得多元化,本地青年未來就業便可有更多選擇,不用削尖腦袋爭做「中環子女」,可以按個人興趣選擇從事哪種行業,可以寫代碼、寫劇本等。

繼續閱讀:

【創新科技.二】回流香港的人:香港先天不足

【創新科技.三】北上深圳的人:哪有機會往哪闖

【創新科技.四】留守本土的人:是否要跑贏深圳?

上文節錄自第204期《香港01》周報(2020年3月9日)《深圳珠玉在前 香港創科人何去何從》。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