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廣東省委黨校授課:中國新質生產力的邏輯內涵與實施路徑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編者按: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本文是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中共廣東省委黨校2024年春季主體班上的講話,主要闡釋了新質生產力的邏輯內涵與實施路徑。文章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當下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選擇、必然選擇,要重點圍繞「五大板塊」、注重「五大創新」、抓好「五大件」等三個關鍵環節加強科技創新,大力發展與高質量的製造業強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佈局與新質生產力所對應的企業運行方式和產業組織體系,形成與發展新質生產力匹配的新型生產關係。全文如下:

(資料圖,來源:網絡)

很高興來廣東省委黨校,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和黨校2024年春季主體班的學員作一溝通交流,談一談我的認識和體會。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發展要求進行了系統闡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精闢論述,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發展,為我們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底層邏輯提供了重要指南。我今天在這裏從五個方面來談我的認識與體會:

第一,從邏輯內涵的角度,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當下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選擇、必然選擇;第二,從科技創新的角度,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重點圍繞「五大板塊」、注重「五大創新」、抓好「五大件」等三個關鍵環節;第三,從生產性服務業的角度,隨着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產生各種服務業,與高質量的製造業強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態、環境和土壤;第四,從企業運行和產業組織的角度,隨着技術和分工的發展,新質生產力所對應的企業運行方式和產業組織體系也會發生深刻變化;第五,從生產關係的角度,一定的生產力配置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匹配的社會基礎性變革又有相應的制度要求。

第一部分,新質生產力是當下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選擇、必然選擇

新質生產力不是一般的經濟增長,而是擺脫了傳統生產力發展路徑的增長躍遷,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

理論上,一國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發展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剩餘逐步積累的過程。一般有四種途徑:一是通過持續的要素投入,如通過資本投入、勞動力增加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使得生產超過消費,產生剩餘和積累。二是通過國際經濟合作,比如在國際貿易中形成淨出口或者引進國際投資來促進經濟增長。三是通過對外武力征伐、殖民等,掠奪他國的資源和財富。四是通過科技進步和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對於第一種路徑,在歷史上推動了世界許多地區的經濟發展,但也帶來了資源枯竭、環境破壞和不平等等問題。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這種要素投入型的增長模式,但近年來隨着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持續上漲,比較優勢不再顯著。而且長期形成的靠房地產、基建等投資拉動、債務驅動為主的增長模式也日益難以為繼。

1980年的時候,中國10億人口,人均GDP200美元,大體上是2000億美元總量的一個國家,佔全球GDP比重只有1%,相當於歐洲小國家荷蘭的經濟規模。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2020年GDP達到了18萬億美元,相比1980年的GDP增長了90倍。對中國來說,在這四十年的偉大進程中,通過大規模的基建建設、產業投資、城市的房地產開發,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經濟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應該說是一個巨大的舉世矚目的歷史性跨越和重大成就。

這個發展一方面得益於三大紅利。第一是當時我國有10億的人口,具有低成本的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也就是人口紅利。第二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基礎性制度供給,形成了改革的制度紅利。第三個是我國融入了全球化,就有一個全球化的紅利。這三大紅利推動我國長足發展、加速度發展。另一方面,從生產力要素投入角度講,這也是我國40年大量的資源投入、資金資本投入以及勞動力投入產生的成果。到了目前這樣的狀態,我國能不能還按照過去40年大規模的資源投入、資金資本的投入或者勞動力投入來推動今後幾十年繼續高速或者持續地發展呢?顯然出現了三個不可持續的問題。

從資源要素投入來說,2023年我國GDP是126萬億人民幣,大體上消耗了地球各種資源量的50%。全世界190多個國家,從地球內部挖掘各種礦物質原料,比如鐵礦石或者煤炭,或者石油,或者天然氣,或者各種做水泥用的石灰石,或者還有其他的各種礦石等等。總之,地球上目前每年採掘各種礦產資源總計約240億噸左右,我國差不多要用120多億噸,大體用了全球資源的50%。我國的GDP大致是全球的20%左右,我國的工業規模和進出口貿易分別是全球的30%左右。總之,我國以全球20%—30%的產出規模,消耗了全球地下資源的50%,如果我國按這個比例繼續下去,再過個二十年,如果我國GDP翻了一番,是不是就把地球資源全部包下來了呢?GDP翻番,資源還要翻番,顯然是不可能的。

對於中國的經濟來說,工業生產源頭減量,從源頭上降低資源消耗量;節能減排從源頭上降低單位能源消耗的力度、減少碳排放是十分重要的、十分關鍵的,是我國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在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要求裏面有充分的體現。中央政府明確提出,到2035年中國GDP的單位能耗要從現在全球單位能耗平均值的150%降到全球平均值;我國現在的單位能耗是全球發達國家的單位能耗的兩倍,到2050年,要降到全球發達國家單位能耗的平均值等等,總之要源頭減量、節能減排。如果繼續按過去40年的投入方式推進,是不可持續的。

從資金資本要素的投入來說,中國的經濟在1980年以前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跟市場經濟相比,流通中的貨幣使用量相對較低,市場經濟則需要增加貨幣流通來做潤滑劑,促進各種資源優化配置。這幾十年我國貨幣M2的增長幅度是令人震驚的,2023年年底或者2024年年初,大體上M2的貨幣量已經突破了300萬億。我國從20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發行人民幣以來,用了63年,到2013年M2達到了100萬億,第二個100萬億用了7年左右,第三個100萬億就是2020年到現在,用了4年左右。中國的貨幣發行越來越快,資金量也累積到非常巨大。

總之,在十幾年前,我國如果一年增加幾千億的M2,年度經濟增長速度就可能增長兩三個百分點,物價、房價或者股市的價格也會有波動。到了這兩年,我國一年增加20萬億的M2,股市好像也沒動,房市價格也不起來,商品價格好像也不敏感。商業銀行裏面有巨額的資金,這麼多的M2是通貨膨脹了嗎?看着貨幣量好像應該是通貨膨脹,但是看市場沒有反應,反而感覺像通貨收縮。目前這個資金對市場不敏感,都存在銀行里不出來,市場沒發生周轉,沒進股市,沒進房市,也沒進老百姓的口袋去消費。在這個意義上,當下中國如果還是像過去10年靠增加貨幣,通過增加貨幣來刺激經濟發展,已經不能持續了,貨幣投放的邊際效應、調控的敏感度已經大大降低了。

從勞動力要素投入來說,我國1950年6億人口,經過30年到1980年是10億人口,近40年我國增加了4億人口,變成14億人口。1950年代平均每年出生人口1780萬,1960年代是2400萬,2000年代是1800萬,2010年代是1600萬,2020年出生人口已降到1200萬,2023年只出生了902萬,人口出生的下降趨勢非常明顯,下降速度也非常快。1950年代出生的人到2010年代基本全部退休,1960年代出生的人從2020年開始進入退休,而現在我國新成長的年輕人就業人群都將是1990年、2000年以後出生的,大體上每年上崗、退休人數相比會減少幾百萬勞動力就業人群,中國無限供給的低成本勞動力比較優勢進入了拐點。

現在我國人口基數也進入了拐點,我國絕對的總人口現在14億多一點,再過個30年,到2050年以後完全可能降到12億或者11.5億等等,人口規模在趨降。整個人口也在走向深度老齡化,現在60歲以上的已經佔整個人群數的20%了,我印象中5年前是18%,現在已經到了20%,再過十幾年60歲以上人群將達到30%以上,形成深度老齡化的社會。

總之,再靠勞動力要素無限投入,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可能性已經降低了。所以我講全球經濟發展中的第一種路徑,靠資源、靠資金、靠勞動力等大量投入加速度發展的時代過去了。過去40年這樣的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也無法在未來複製。

對於第二種路徑,一個國家跟別的國家進行貿易投資、各方面的資源交換,通過國際貿易、國際投資,通過經濟的開放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優化配置,揚長避短,這個過程就會產生額外的積累,會推動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我們最近說的中國經濟進入了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格局。為什麼說是新格局?因為幾十年來,我國是以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外循環為主體的,也有內循環,所以是以外循環為主體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現在轉變為以內循環為主體,當然是一種新格局。

這裏面要解釋一下,什麼叫外循環?什麼叫內循環?一個國家的進出口貿易,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兩種貿易合起來的進出口貿易量,如果這個貿易量佔GDP的比重超過60%以上,就是外循環為主,60%是一個大的比重,然後內循環是40%,外循環60%以上,這就是以外循環為主。如果進出口貿易量佔GDP40%以內,那這個國家、這個社會是以內循環為主的。

1950年到1980年這一段時間,我國的進出口貿易佔GDP的比重是10%左右,1980年中國2000多億美元的GDP總量,進出口貿易200多億美元即10%,所以那個時代是一個內循環為主的階段。1980年改革開放以後,利用國際資源、國際資本、國際市場,給中國帶來經濟發展的動力,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加工貿易、來料加工,各種方面的開放,大量引進外資,外資的投資也帶來大的投資、大的出口等等,所有這些使中國的經濟走向了外循環為主。中國在加入WTO以後,到2006年外循環達到了最高的比重,大體上2006年中國進出口貿易佔GDP比重71%。我剛才說的進出口貿易佔GDP60%以上外循環為主,到了70%以上,也就是比較高的外循環為主的一個體系,在那個71%裏面,貨物貿易佔GDP的量是64%,服務貿易佔7個點,加在一起是71%。

那我國現在是什麼狀態呢?我國現在以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外循環比重是38%。比如2023年中國GDP是126萬億,我國的進出口貨物貿易是6萬多億美元,服務貿易8000多億美元,加在一起69000億美元不到,折算成人民幣48萬億人民幣,跟126萬億人民幣去對比,佔38%左右。2022年、2021年、2020年都是38%,小於40%,是40%以內的外循環,因此,我國就進入到了一個以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的國家。大家是不是會想,我國原來60%以上達到70%,怎麼會突然這十年降到38%了呢?想當然的就會想到,可能是美國人跟我國打貿易戰,加關稅、脫鈎、撤資、卡脖子等等,搞了一整套的地緣政治、貿易保護主義等等一系列措施,我國是被美國的貿易戰逼得外循環為主變成內循環為主,這個判斷當然是錯誤的。也有人可能會認為,是不是這三年新冠病毒疫情把我國出口的供應鏈、價值鏈破碎了,東西出不去也進不來,所以進出口萎縮了。這種判斷當然也不對,因為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進入內循環為主的時間點是2016年,那時候美國還是奧巴馬當總統,特朗普還沒上台,還沒有發生最近六七年的中美貿易戰。

那麼我講了這麼多,就是要表述一個概念,過去靠70%、80%的開放的流量,佔GDP 70%以上那種外循環為主的貿易流量,來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時代過去了,我國要進入世界經濟強國,必然變成以內循環為主,這個流量只佔40%不到,不那麼依賴全方位的外資或者貿易量為主體的那種開放格局。在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第二個路徑也發生了邊界條件的變化。且自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後,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大多數年份是負的。儘管我國對外開放帶來了技術進步和資源配置優化效應,對經濟增長貢獻巨大,但近年來受美國對我國發動貿易戰、打壓遏制的影響,依靠國際經濟合作提振經濟增長潛力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對於第三種路徑,歷史上一些國家通過殖民他國、武力征伐,從而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很不光彩,且日益被世界和平發展的潮流所摒棄。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

以上三種路徑,第三條路我國不能走,第一條和第二條走起來日益困難,但我國要在2035年左右實現14億人的基本現代化、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須確保經濟增速維持在5%左右。走第四條路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勢在必行。目前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僅有美歐發達國家的40%—60%,有較大的增長空間。但如果沒有科技革命的加持,單純靠經濟內在的量變也是很難提升的。恰好我國又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前夜,以智能化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為新質生產力的迸發提供了條件。在這樣的重大歷史機遇面前,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釋放新科技革命帶來的增長紅利,不僅有利於提升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降低要素成本、增加要素投入,也有利於發揮我國開展國際經濟合作的新優勢。從近期看,要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新的增長引擎,維持經濟增長勢頭;從遠期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支撐14億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必然選擇。

這麼一分析,中國40年改革開放給我國留下一個增長的空間,就是全要素增長率潛力巨大。在這個意義上,今後幾十年高質量發展,今後幾十年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一定要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發展,而全要素生產率發展的內涵就是讓新質生產力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最關鍵的一環。

「新質生產力」在這個階段提出來,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選擇、必然選擇、唯一選擇。現在的發展,不能完全靠資源投入、資金投入、勞動力投入來發展,因為這些是不可持續的,最重要就是要靠科技的投入,對生產力分工協作環節的投入,對基礎性制度和生產力密切有關的生產關係、社會制度變革的投入,也就是說通過技術創新、分工協作、產業鏈組織的進化等等,通過推動新質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形成,只有這樣,我國才會有可持續的、高質量的發展。這是我今天要講的第一段。為什麼黨中央在這會兒提出新質生產力?通過對推動經濟發展的四大生產力因素一一分析,可以得出結論,中央是多麼的有戰略眼光、多麼的睿智、多麼的有前瞻性,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個英明重大的決策。

第二部分,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技術創新路徑

在這裏,我主要講三個方面。

(一)圍繞新能源、新材料、數字智能技術、生物醫藥和高端裝備製造等五大板塊,推動顛覆性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中之重

我們說一切行業要進步,都需要科技創新,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是三百六十行的每一行的各類技術進步,並不等於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在人類的發展史上,不管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現在及未來的發展,人類的每個時代都離不開能源、材料、數字智能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這五大板塊,每個時代這五個板塊的新發展、新技術的革命性進步代表着的新質生產力,都會顛覆性地開創人類發展的新時代,這五個板塊永恆地伴隨着人類文明的演進而向前發展。

這五個板塊就像五棵大樹,一棵大樹上面會有許多枝幹,枝幹上面生有許多樹枝,樹枝上面長出很多樹葉,蔓延開以後在社會上也會形成一個巨大的行業密集體系。中央「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里提的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和六大未來產業(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前沿科技等產業),9個加6個就是15個,把這15個一歸類,都可以歸在這五大板塊里。所以,跟這五大板塊直接相關的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六大未來行業方面的顛覆性創新,也是新質生產力。

這五個板塊的顛覆性創新,代表了時代的巨大進步,是新質生產力。這五大板塊具體到每一個零件、每一個產品,一展開就可以弄出幾百個行當來。其他的各個方面只是延伸出來的枝枝節節,就像一棵樹有樹幹和主要的幾根樹枝,枝繁茂盛是和這幾大主幹有關係的。這是一個概念,就是不要把新質生產力平庸化、庸俗化、泛化,如果泛化地把新質生產力當成一個筐,什麼事情都往裏邊裝,就成了實實在在的低級紅、高級黑。習近平總書記在人大代表團講新質生產力時就講了這些現象,不要因為搞新質生產力就把各行各業給忘了、給廢了、不去重視了,但也不要一搞新質生產力,把各行各業都叫成新質生產力,也不能說搞技術進步就是新質生產力,這裏邊有個區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是個形容詞,不是說三百六十行各行各業都代表新質生產力。我們有時候看到新聞報道,某個鄉鎮長說我們要抓好我們鄉裏面的新質生產力,這個話乍一聽也沒錯,他在學習中央文件、在表態、談自己的思考。具體地想,如果變成中國幾十萬個鄉都去抓新質生產力,其實也會出現方向上的散亂。因此,新質生產力技術創新的實施路徑,首先要聚焦,要圍繞着核心的板塊、戰略的板塊、未來發展方向的板塊展開。

一是能源。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能源。當你推出了新能源,往往使這個社會進入新時代。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實際上是蒸汽機的發明,是用煤炭燃燒產生的動力形成的機械化時代。對農耕時代來說,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標誌着工業革命的機械化時代到來,對當時來說就是一個新質生產力。150年前,美國人富蘭克林發明了電流,福特又發明了內燃機,推動石油化工電氣化時代發展,也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化對於機械化來說是個新質生產力。現在到未來,進入到了清潔能源時代,太陽能、核能、氫能等新型能源相較於石化能源,是新質生產力。人類每個時代總是能源系統不斷地創新。

二是材料。每個時代總有材料的創新。遠古時代、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僅一個石器材料,人類差不多用了幾十萬年才從舊石器轉到新石器,到後來開始出現青銅器,到了農耕時代產生鐵器,這在當時來說都叫新質生產力。現在有鋼鐵、石油化工,形成各種各樣的新材料,比如現在集成電路用的矽材料,進一步的石墨烯材料、碳材料等等,任何一個時代材料領域的顛覆性發展都是新質生產力。

三是數字智能技術。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人工智能時代的革命,如今人類已經進入人工智能時代,這已經成為西方和東方全世界的共識。這個共識的基礎性原因是20世紀40年代末,人工智能的原始創新奠基人物圖靈提出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八個台階。第一個台階是深度學習。第二個台階是增強學習。第三個台階是模式識別。第四個台階是搜尋引擎,就是數據搜索。第五個台階是機器感覺,就是機器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每一種感覺的發明都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第六個台階是機器共識,是指機器具備人類基本的倫理常識、社會共識和專業知識。機械人在為社會服務時,通常會作為人類的輔助工具,不能從嬰兒的狀態開始學習任何東西,它成為大家可用、可做幫手的工具,基本上需要具備一般人類的思考能力。第七個台階是自然語言生成邏輯,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ChatGPT大模型。中國人使用中文思考,英國人使用英語討論,語言構成人類思考邏輯的內涵,人的大腦思考與語言有關。第八個台階是類腦交叉,腦機互動。目前,馬斯克、谷歌等正在研究的就是讓機器的靈感信息系統與人腦直接聯繫,腦電波與機械人形成一體化的互動狀態。

這裏面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從20世紀50年代到現在,大約每10年人工智能總是走上一個台階。最近20年進入到第七、第八個台階。八級台階走完了,似乎還沒有科學家說人工智能在這八個台階以外,未來還有哪幾個新的台階。可能100年後回頭看,才看得清這個問題。總之,上世紀40年代基於人工智能理論想像提出的8個台階非常偉大,人類80年來人工智能的發展走的就是這條路。

當人類完成這8個台階後,可以說人工智能8個台階已經集大成。既然已經集大成,那麼就進入了人工智能全面應用的時代,這是一種邏輯。第二種邏輯是當人工智能完成8個台階後,人工智能是否將超越人類,是否會把人類當猴耍?這是西方科幻電影中經常有的畫面。我們相信,人類總是能無限地向前探索,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一定會推出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新路徑。

四是生物醫藥。人類總是想要延長自己的壽命,猴子、猿人、史前的人類只能活十幾年,到後來三四十年、四五十年、六七十年,到現在七八十年甚至九十年上百年。其實在遠古時代,誰能當醫生、具有看病能力,誰就是部落領袖。「三皇五帝」的三皇都是醫生。中國8000年前的皇帝伏羲,他發明了陰陽八卦太極圖。在甘肅天水伏羲博覽館裏放着《陰陽八卦》那本書,也不知道這本書是不是8000年前的,反正放在那裏,寫着《陰陽八卦》,但他那時候的《陰陽八卦》還不是打仗用的,全是看病、占卜的八卦。第二個是6000年前的神農氏,著有《神農嘗百草》,也是一本醫書。5000年前的軒轅黃帝更是留了一本《黃帝內經》,那已經是非常複雜的中醫了。總之,能看病的、治病救人的就成了部落領袖。很直觀,想像一下原始社會,你能幫人治病,你就是「神仙」,你就能當首領。當代乃至未來,發明的創新醫藥,能把病人治好,能使人健康,當然是人類永恆的追求。

五是高端裝備、高端製造。勞動工具的每一次變革,都帶來劃時代的生產方式的革命,勞動效率的提高使社會形態發生相應的變革,從而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如現在做的宇宙飛船的發動機、飛機的發動機、航空母艦的發動機,能生產各種複雜零部件的高端數控裝備,做晶片的光刻機,各種高端工業母機、人工智能設備等等。高端裝備、高端製造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極大進步,不但解放了人類的雙手,也將解放人類的大腦,必然是新質生產力。

人類總是在這五個板塊上不斷地進行時代創新。而這五個板塊只要有一個發生顛覆性的創新,都會帶來時代的偉大變革。

(二)聚焦五個層次的顛覆創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引擎動力

科技創新是推動一切生產力往前發展的動力。鄧小平曾經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必須是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才叫新質生產力,並非三百六十行的技術進步、一般意義的技術革新都被視為新質生產力。在工業系統、製造業系統、人類的技術進步里,顛覆性的技術創新有五個層次,每個層次的技術進步都可能是顛覆性的或者是一般性的。這五個層次具體地講就是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工藝創新、工具創新、要素創新。這五個層次每個層次只要有一個層次做到顛覆性創新,都可以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沒有做到顛覆性,只是一般性的創新,就不能叫新質生產力。不是說一件事五個層次都要顛覆性,只要做到五個層次里任何一個層次出現了顛覆性的創新,都可能引爆一次新質生產力級別的推動。一般性的技術創新和邊緣化的創新也很重要,也是好事情,但不算新質生產力範疇的創新。

第一,顛覆性的理論創新。比如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理論創新,現在的量子通信也是一個理論創新。理論創新一旦從零到一、無中生有地產生了,總會影響人類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

第二,顛覆性的技術創新。理論和技術是兩個層面,技術創新涉及到具體的生產力,理論創新不見得馬上變成生產力,理論變成生產力的過程一定有技術創新和它配合,但是沒有理論創新,你也不可能搞出具體的技術創新。所以技術創新的最大特點,對我們社會非常有意義的就是許多技術創新拿到了諾貝爾獎,諾貝爾獎95%左右都是由有技術創新的人獲得的,理論創新的諾貝爾獎在這一百幾十年裏所有的拼在一起,拿到諾貝爾獎的總數佔整體的諾貝爾獎總數只有百分之幾,技術創新就成了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

比如說一部智能手機,已成為現代人類幾乎必備的物件。手機是新質生產力、數碼技術發展的一個產物,現在每年都有上萬億美元的銷售值,非常的厲害。別看着手機只有小小的一掌大,這一部手機裏有上千個零部件,裏邊有12個部件卻蘊含鑲嵌着12個諾貝爾獎成果。如果這12個成果少了一個,現在的手機就沒有這個功能。這12個技術創新,就是通訊技術層面從零到一的無中生有,具有顛覆性意義的創新。

第三,顛覆性的工藝創新。即生產過程中採用的創新技術和方法,旨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減少環境影響或增強產品質量。理論創新與技術發明結合後,形成了一個產品,如果沒有工藝製造的發明,你就只能像作坊式手工一樣地做一個一個的東西。如果一天要做幾十萬個,一年要做幾千萬個、幾億個,大規模的流水線作業必須要有工藝流程的發明。人們需要將產品從整體功能到具體零部件拆分到每一個細節,然後在生產線上形成流程作業,這個流程組合起來才能大規模生產。因此,現代製造大規模生產一定有工藝流程、產業鏈配套設計的創新。不同的行業可能會有不同的工藝創新。比如,通過壓鑄一體化,特斯拉將原本需要多個零部件通過衝壓和焊接等方式組裝而成的車身結構件,轉變為可以直接通過壓鑄工藝一次性成型的單一零件。這種方法不僅減少了零件數量,降低了生產時間和成本,而且還提高了車身結構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這一創新可能會導致汽車車體製造工藝的重大變革。

第四,顛覆性的工具創新。工具變革在人類發展史上始終處於重要地位,因為工具的革新帶來了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珍妮紡織機的出現,曾被恩格斯評價為「使英國工人的狀況發生顛覆性變化的第一個發明」。再比如,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出現標誌着人類對微觀世界觀察能力的重大飛躍。EUV光刻機的出現讓7納米、5納米晶片製造成為可能。基因測序儀的出現,讓我們能夠讀取和解析生物體DNA或RNA的序列,極大地擴展了我們對遺傳信息的理解和應用。

第五,顛覆性的要素創新。過去的製造,靠勞動力、資本、能源等要素;未來的製造,除了這些傳統要素外,還會有數據這一新的要素。新的要素加入,讓生產函數發生了新的變化,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學習效應會發生新的交叉組合和融合裂變。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在大數據的「餵養」下正在加速迭代,數據已經成為人工智能得以成熟的重要生產要素。未來,隨着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的普及和應用,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特徵和重要性會更加顯著。

(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帶來進入千家萬戶的五大件未來產品

新能源板塊、新材料板塊、新的數字智能技術板塊、新生物醫藥板塊、新的高端裝備製造板塊,每個時代這五個板塊一旦出現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就會形成新質生產力。成為時代主流的新質生產力,除了改天換地將整個社會的製造系統和生產系統轉換,把社會生產力加快推進、進化、發展以外,還會隨之具體地轉變為進入千家萬戶、改變人民生活的產品,這種產品既代表新質生產力技術創新的縮影,又能覆蓋全社會,規模非常大,形成那個時代的「未來產品」。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機械化革命,這個時代新質生產力到老百姓家庭的產品縮影,就是自行車、縫紉機、留聲機、照相機、手錶,拆開來都是一堆齒輪,機械化的傳動。現在看來極其簡單,三百年前就是偉大新質生產力的縮影,就是機械化新質生產力縮影進入千家萬戶的五大件。當年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時期,外國人、英國人神父帶着鐘錶送給皇帝作為禮品,就是當時最高科技的未來產品。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氣化為本質的工業革命,新質生產力縮影體現在進入家庭的五大件,包括汽車、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空調等。這五大件100多年前在歐美出現,然後蔓延傳遞到全世界。這五大件真正大批量地進入中國家庭,是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中,20世紀八九十年代直到現在基本覆蓋到位。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信息化時代的革命,信息化時代的五大件表現在大哥大的手機到4G、5G的智能手機,桌上型電腦到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辦公和家用的打印機、複印機、傳真機等各種終端,液晶面板的電視機等等。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人工智能時代的革命,現在進入了人工智能時代,這個概念已經形成了對社會改天換地的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時代形成的新質生產力縮影體現到家庭的五大件,目前基本形成共識。

第一類是有手有腳的人形機械人。實現人的感官功能,具有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和語言交換功能,可以幫助家裏老人聊天、打麻將或者做家政事務,同時也可以幫助孩子娛樂、教他讀書等,甚至可以幫助主人出去購買東西,人工智能的腦子把整個城市所有商店裏放了些什麼東西都一目了然,你可以隨時諮詢,然後指導你去哪裏購買東西或者發指令讓它去把東西買回來。

第二類是個人定製的秘書式機械人。ChatGPT大模型人人都可以用,這是個綜合性的訓練,既是科普也是對這個機器進一步的訓練。真正能形成生產力、GDP、銷售值的一定是三百六十行分門別類的行業機械人,或者是具有個人的不同特點、私隱保護的定製式的機械人。這種機械人一旦買來了,各種參數一調整,變成定製式了,你可以作為一個專門的終端放在口袋裏,也可以跟手機、筆記本電腦連上等等,成為專屬為你服務的工具。

第三類是戴在頭上具有虛擬現實、腦機互動的的智能頭盔或眼鏡。今後這個頭盔、眼鏡做得很貼切,我們這些人在一起開會,哪怕頭上戴了頭盔、眼鏡,互相看着不異化、不另類、沒感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要求、很容易就能做到,但最重要的是它甚至可以腦機互動,腦子裏想什麼,一部手機、一台電腦就能在你的眼鏡視頻裏出現,就可以拿着它進行虛擬現實操作。這些東西現在樣本都有,真正要通用化、實用化,可能要二三十年以後,不過發展的確很快。

第四類是車、路、雲智慧網聯的智能汽車。AI將把汽車的各種功能和道路的利用率發揮到極致。汽車不單是運輸工具,還將為人們的工作、生活提供便捷、高效、美好、安全的場景。

第五類是3D打印的機器。3D打印現在不是在做各種工具、各種小玩意的設計,人工智能的設計已經無孔不入、無奇不有,但是最主要的是材料問題、增材問題,進去的是鐵粉出來一個鐵器,進去的鋁粉出來鋁器,進去石膏粉出來牙齒、人體的骨架這一類的石膏件。門捷列夫元素表不同的原子排列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元素,最後元素這麼堆積是有機物,那麼堆積是無機物,整個世界就這麼造出來。自然用一個東西造出千奇百怪的世界,這個原子拆開了裏面還是千奇百怪的微觀世界。人類不能用一種材料造出千千萬萬的東西,因為這是宏觀的材料,人類目前也不可能微觀到用原子來創造萬物。所以3D打印基本上就是一定企業、家庭可以使用的工具,然後儘可能地用少量的幾種材料做各種各樣可能需要的東西。現在美國矽谷有很多不大不小的公司在幹這個活,冰箱、洗衣機大小的3D打印設施可以做各種各樣的東西,你看着五花八門、稀奇古怪。

未來的五大件是進入家庭的。全世界80多億人,有差不多20多億個家庭,如果每個家庭要一個產品,十年來覆蓋,十年一個折舊,每年要生產2億個,十年生產20億個。對中國來說,14億人差不多4—5億個家庭,所以中國家庭每年就需要四千到五千萬台。這種產品因為覆蓋全社會,影響力巨大,代表時代的新質生產力、創新技術的縮影,是當代的高科技產品。因為它要滿足所有人群、家庭,所以生產、銷售規模極大。當下對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在這一輪新質生產力發展進入千家萬戶的產品當中,可別出現五大件都是跟跑。前三次工業革命時代的五大件,中國基本沒有專利,都是跟跑。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是在清王朝封閉的時候,自然都是歐美發明。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150年前,我國處在鴉片戰爭、日俄戰爭、國內辛亥革命、軍閥混戰等等,也喪失了跟進。第三次工業革命起步的時間我國還在文革階段,但是後半段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全面跟進了,因此我國有部分的發明創造,但不是整體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國處在一個最好的發展時代。在這個意義上,如果20年以後這五大件在全世界覆蓋,又是歐美發明,我國還是利用我國的產業鏈集群、加工能力把它們引進、消化、吸收式搞出來,哪怕搞得生產規模最大,我們也很丟臉。所以在未來二三十年,力爭這種未來產品至少有那麼兩三件是我國領跑,可能有兩三件我國跟人家並跑,或者有兩三件我國是跟跑。總之,不能五六件全跟跑,那就丟份了。抓新質生產力,我國要着力在五大板塊上去突破、五個層次上去突破、進入千家萬戶的五大件未來產品上去突破,這才代表我國整體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成就。

第三部分,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發展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態環境

(一)着力發展十大生產性服務業

任何技術進步、任何大生產的發展都涉及到社會分工。分工越細,越需要形成協作、協調。通過協作、協調把各種碎片化的分工連結成無縫對接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這當中表現出來的分工協同就是服務業。製造業的分工產生生產性服務業,生活的分工產生生活性服務業,當今人類社會的服務業就分成了與製造業有關的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有關的生活性服務業。我們可以直觀地想像,製造業是一個社會發展的重要脊樑,所以生產性服務業一定是在人類社會的服務業中佔大頭。高質量的製造業,一定伴隨着發達的生產性服務業。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要把生產性服務業搞上去,如果這個社會生產性服務業不發達,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南轅北轍。

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技術創新和生產力的提升,使得社會分工趨於複雜和多樣化,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代工業文明、現代化的生產系統,形成了十大類生產性服務業:

1.產業鏈上的科研創新。包括三種創新,一是發明新的工業產品,不管是工業裝備還是耐用消費品終端,反正是一個創新產品;二是構成這個工業產品的零部件開發,產品是高精尖的,拆開來有幾百個、幾千個零部件,這些零部件也是發明創造;三是生產線的開發,把這些零部件組裝在一起的生產流水線,是一個工藝流程的發明創造。總之,產業鏈涉及到的各個環節的研究開發都屬於生產性服務業。

2.產業鏈上的檢驗檢測及市場准入。一個產品涉及上千個零部件,這個社會可能有三千個企業分門別類能做這些零部件,每個零部件有好幾個企業能做,但是到底選誰?要選質量最好、效率最高、成本相對低、比較忠誠、可持續的企業進入產業鏈。這時候供應商准入、產業鏈准入、市場准入的選擇,對各種零部件質量的檢驗檢測是現代工業生產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越是高技術產品,工藝複雜,這塊業務就越多,代表產業鏈把關的功能。這種把關往往都是由產業鏈龍頭老大自己做判斷或者委託第三方來做,比如蘋果產業鏈的准入由蘋果公司直接下診斷書,華為產業鏈的准入由華為直接主導。

3.產業鏈上的物流配送。物流包括鐵路、公路、空運、海運、水運和倉庫的無縫對接及高效協作。產品的零部件從全世界過來,上千個產品要同時到位,如果一些零部件提前到位,就會壓倉產生成本;如果有一個零部件不能準時到位,會使得其他零部件躺在那裏窩工,造成整個生產線誤工。既不誤工又不會壓倉,在這個意義上,產業鏈物流全球化配送必須準確到位。

4.產業鏈上的金融。產業鏈上我的產品賣給你,你的產品賣給他,資金怎麼清算。產業鏈上大大小小上千家企業的金融結算不是一個一個互相串聯着支付,而是由鏈頭企業搞一個清算中心,所有企業都把買貨的資金或者要收的資金直接並聯在這個清算中心,然後形成快速高效的結算。還包括產業鏈上企業的融資貸款、租賃抵押、風險投資、發債、上市、REITs等各種各樣的金融服務等。

5.產業鏈上的生態環保、綠色服務。運用科學的方法和工具,對企業的生產活動進行全面的環境影響評估,準確識別關鍵環境影響因素,並提出針對性的優化措施。結合行業領先的實踐和技術,為企業提供定製化的清潔生產解決方案,旨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顯著降低環境污染。還包括環境法規遵從性指導、環境管理體系建設與認證支持、供應鏈環境績效評估、環境監測與數據分析、碳足跡評估與減排策略等等的服務。

6.產業鏈上的數碼化賦能。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賦能。通過整合先進的數碼技術,對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深度優化和重構,以實現價值最大化和效率提升。通過工業互聯網的賦能,使生產流程得以實現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顯著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通過產業互聯網賦能,涵蓋從市場需求分析、產品設計、研發到生產、物流配送、銷售乃至售後服務的信息流暢和協同高效,實現跨部門、跨地區的信息共享和協同,縮短新產品開發周期,加速新產品上市進程。

7.產業鏈上的貿易批發、零售。可以是線上的貿易批發零售,也可以是線下傳統的貿易批發零售。通過供應鏈的數碼化,將線上線下融為一體,從而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響應速度和靈活性。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企業能夠更準確地預測市場需求,優化庫存管理,降低運營成本。多渠道的分銷策略使企業能夠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拓寬銷售渠道,滿足不同消費者的購物偏好。總之這些都是生產性服務業。

8.產業鏈上品牌專利的保護和推廣營銷。品牌專利保護,包括專利檢索與分析、專利申請與代理、專利佈局與規劃、專利監測與預警、專利爭議解決等服務。品牌推廣營銷,包括品牌定位與策略諮詢、數字營銷與社交媒體管理、公關活動與事件營銷、市場調研與消費者行為分析、創新設計與視覺傳達、營銷效果評估與優化等服務。通過這些服務,企業可以在保護品牌專利的同時,有效地推廣品牌,提升其市場競爭力。

9.產業鏈上的各種服務外包。任何一個產業鏈上有幾百上千個企業,需要律師服務、會計服務、人力資源服務、諮詢服務、技術服務等等,各種需求分析與評估、供應商選擇、市場營銷、合同談判、服務監督與管理、績效評估、風險管理、教育培訓等。服務外包的目的是通過利用外部資源,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並專注於其核心業務。隨着技術的發展和全球化、數碼化的推進,服務外包已成為許多企業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10.產業鏈上的售後服務。售後服務不僅僅是我們以前說的產品銷售後的三包服務,那是淺層次的。現在的售後服務,往往是一個硬件賣給你,過了三年五年,裏面的軟件1.0版、2.0版隔半年、隔一年就升級,升級以後功能更加強勁、使用更加流暢,通過迭代升級服務使客戶跟企業長期掛在一起,同時企業就可以不斷地延長對客戶的服務收費。

以前說的微笑曲線,這一頭是研究開發,那一頭是銷售後的服務,中間就是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構成經濟循環的全過程。隨着技術進步和分工細化,現在這十大生產性服務業都攀附在這個微笑曲線上,使微笑曲線延伸了,左邊研發越來越超前、往前移,後邊的售後服務也越來越延長,其他生產性服務業作用發揮也越來越大,使得微笑曲線進一步拉升,就像一匹馬的臉拉得長長的,這條拉長的微笑曲線就變成了馬臉曲線。

(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發達的五個宏觀指標

以上依據產業鏈的服務分工細分的十大生產性服務業基本上在各個國家都是一致的,這些服務業的發展是有統一的衡量標誌和指標的。按照國家統計局的《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分類(2019)》,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為生產活動提供的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貨物運輸、通用航空生產、倉儲和郵政快遞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生產性租賃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與職業教育培訓服務,批發與貿易經紀代理服務,生產性支持服務,共十大類。這十大類和製造業強相關,製造業的各種附加值、服務性附加值都是由它來代表,這一塊如果不到位,生產製造的產品就不會高端化。目前,我國雖然製造業規模佔全球比重的30%,但與製造業強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卻相對滯後,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位勢不高的根源正在於此。

具體到了每個產業鏈,蘋果產業鏈、華為產業鏈,都可以根據這個產業鏈詳細地了解這十大服務業在幹嘛。但就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來說,是可以用宏觀上的五種指標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進度、發達程度進行衡量的。這五個指標每個國家、每個地區、每個城市都可以統計,統計出來的結果基本上就可以反映這個國家、這個地區、這個城市技術創新的生態環境、科研創新的能力高低,新質生產力有沒有可能在這個地方茁壯成長,或者成長緩慢發展一般般,或者根本就無法成長,都與這些指標有關。這五個指標非常重要。

第一個指標,這個國家、這個地區、這個城市生產性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越是發達的國家,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越高。越是相對不那麼發達的國家,服務業的比重就越低。比如說美國,美國這些年生產性服務業佔美國GDP的50%,是美國GDP板塊里最大的一個板塊。美國的GDP里農業有2%,工業有18%,服務業有80%。有時候會調侃美國,說美國脫實就虛,服務業裏面有虛假。例如美國人將其在自己家庭里看護小孩和照顧老人的家庭婦女折算成工作人員,看護小孩、老人和照顧家裏相當於工作應該拿到工資。假設有500萬個家庭婦女折算變成500萬個就業人員,一人一年按10萬美元收入,即5000億美元。這可以算作很大的數值。因為中國人不會將家庭婦女在家裏的勞作當作GDP計算,所以有不同的認知。還有美國老百姓買下的產權房作為自己的居住房,是不用付房租的,但是國家統計GDP時,會假定你是租住的房屋,相當於自己租給自己,也會折算成一種GDP,他把這個一統計,也會多統計出幾千億美元。我國的確和美國不同,是兩個不同文化或者不同管理方法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是可以說他有虛數的。但這都是生活性服務業,到今天為止,沒有聽說哪個專家分析美國的生產性服務業里有虛假水分的。

我們要看到,美國的服務業,在80%的GDP里,其中三分之一是生活性服務業,三分之二是生產性服務業,也就是佔GDP總量80%的服務業中有三分之二是生產性服務業,80%的三分之二就是53%,所以大致可以說美國GDP的50%是生產性服務業。而歐盟作為發達國家的組合體,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是78%,78%裏面有50%是生產性服務業,也就是GDP裏面有39%大致算40%是生產性服務業。去年,我國GDP中服務業增加值佔54.6%,服務業中50%是生活性服務業,50%生產性服務業,也就是說GDP中生產性服務業佔比27%左右,和歐洲的40%,和美國的50%比,差距較大。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最大的短板之一。換言之,我們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如果我國能將生產性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由27%提高到35%,增加8個點,在我國126萬億的GDP里就是10萬億的增加值,折算成銷售值就會是30萬億。30萬億的生產性服務業,絕對會增加幾千萬服務業就業崗位,這些就業崗位就會將我國目前房地產中過剩的寫字樓全部填滿。從這個意義上說,解決房地產業中的寫字樓過剩問題的關鍵是長遠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這裏有個概念,生產性服務業決定製造業的利潤多少、產業附加值高低、GDP的含量。比如說蘋果在中國一年一共生產了1.7億部手機,1部手機賣1000美元,總銷售額是1700億美元。由於中國綜合製造成本較低,蘋果手機在中國有40%左右的稅前毛利,1700億的40%就是680億美元。蘋果沒有出一分錢搞固定資產投資、生產線建設和硬件製造,也沒有出一分錢的流動資金買零部件來搞組裝,憑什麼每年在中國的680億美元的毛利中大體要拿走510億美元、拿走四分之三,中國的製造業企業拿走170億美元也挺高興,因為整個中國製造業的平均利潤率就是7%,幫蘋果打工能拿到10%,大家還蠻高興的。京東方的屏幕被蘋果選上了,京東方的股票也會往上漲一點,因為效益好嘛。蘋果憑什麼就能拿走75%的利潤,因為蘋果產業鏈的研究開發、物流配送、市場准入、檢驗檢測、綠色低碳、數碼化賦能、金融清算、銷售及售後服務都是他管的,是提供十大生產性服務業的總龍頭。誰負責了十大生產性服務業,誰就是這個產業鏈的鏈頭、含金量價值的堆積者和產業鏈的靈魂,所以它的專利要收費、它的服務要收費、它的各種其他的服務項目都要收費,最後生產性服務業決定現代製造的含金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華為一年的總產值有7000多億元,無論是手機還是伺服器、路由器和5G基站,他們都沒有自己製造。華為東莞松山湖基地、上海青浦基地,包括在全球、全國其他地方的總計20萬名員工,幾乎都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工作人員,不搞製造,具體的製造都外包給別人。7000多億元產值中,有1000多億元的利潤,是中國各種企業利潤最高的。每年拿出1000多億元作為研究開發費,相當於7000多億元的20%。這麼大比例和大額度的研發經費,實際上投入到了十大生產性服務業的全部業務開發中。

剛才提到的蘋果,蘋果每年將生產性服務業輸入到我國,最終獲得510億美元的毛利,這相當於中國人購買了它510億美元的服務。在這個意義上,美國人將大量的生產性服務業輸入到其他國家,將大量的工業製造放在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製造出來的產品附加值利潤的2/3到3/4被他拿回去。拿回去之後GDP並不算在美國,而是算在那個國家。例如蘋果在中國所獲得的510億美元利潤肯定算在中國的GDP上,而他們把利潤拿回去並不算在美國的賬上。去年,美國的GDP是27萬億美元,它的生產性服務業輸出到世界,變成利潤拿回去這一塊,如果拿回去2萬億,這2萬億根本沒有算到它的GDP,實際上又是它的效益。從本質上看,27萬億GDP的含金量相當於29萬億或者30萬億美元。

如果一個地方生產性服務業比重較低,儘管這個地方的製造業規模大,一定是二流、三流水平附加值較低的產業體系,生產出來的產品含金量不高。如果該地區工業規模較大,產品附加值極高,但生產性服務業較低,那麼一定有第三方在向該地區輸入生產性服務業,從而提高產品價值,產生的大部分利潤就被輸入生產性服務業的企業拿走了。中國式現代化,沒有自己發達的生產性服務業,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即使工業產值是全世界30%,它的大塊利潤也是被人家拿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現代化生產體系、生產力體系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最大的短板就是生產性服務業,並非是製造業。我國的製造業規模已經達到世界最大,硬件製造能力也不差,說製造業大而不強,其原因就是諸如研究開發的生產性服務業不到位,因此大家由此要想到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性。

第二個指標,服務貿易占進出口貿易的比重。一個國家的進出口有貨物貿易,也有服務貿易,服務貿易包括生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國際化活動,生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只要一跨國就叫服務貿易,在國內就是服務業。當今世界有一個特徵,最近三四十年,服務貿易越來越發達和國際化。40年前,整個世界的貿易量中,服務貿易只佔全部貿易的5%,現在要佔30%。去年,美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是6.88萬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5.16萬億美元、服務貿易1.72萬億美元,服務貿易佔比為25%。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是6.81萬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5.94萬億美元、服務貿易0.87萬億美元,服務貿易佔比只有14.6%。歐盟27國2022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是5.58萬億歐元,其中貨物貿易3.15萬億歐元、服務貿易2.43萬億歐元,服務貿易佔比為43.5%。從這些對比的數據中不難看出,我國的服務貿易比重偏低,結構也不好。我國的服務貿易大都以生活性服務貿易為主,比如旅遊接待,外國人來旅遊,住賓館、到旅遊景點要付費,屬於生活服務業的出口。反過來,我國進口大量的生產性服務業,比如惠普、微軟、蘋果,他們將生產性服務業注入到了我國的生產基地,形成了對我國的服務貿易的出口。生產性服務業的服務貿易是含金量比較高、人才密集、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服務貿易,旅遊接待的服務貿易是勞動密集、含金量比較低的服務貿易。

中央反覆強調要把服務貿易搞上去,2020年9月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國際服務貿易大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講話,中央7常委、國務院領導、各部部長和各省省長悉數參會,商務部印發了《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出台了122條促進服務貿易的創新措施。2021、2022、2023年的9月份連續召開如此規格的大會,並且確定今後每年召開一次,可見黨中央國務院對服務貿易的高度重視,同時也說明服務貿易的重要性。開會部署和出台創新措施的基礎和核心就是要把國內的生產性服務業搞上去。如果我們國內生產性服務業上不去,這個服務貿易規模哪怕做大了,也是外國的生產性服務業大量輸入中國,使得中國製造含金量提高,這是只長骨頭不長肉的事情,效益是人家要拿走的。

第三個指標,服務價值占高端裝備、高端產品終端價值的比重。當今世界,所有的高端的裝備及終端產品的價值,50%可能是硬件製造的價值,還有50%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服務價值。比如一部手機賣了7000元,可能3000多元是硬件製造的價值,還有3000多元是軟件、作業系統、晶片內置的程序、各種專利體現的價值。拆開來,這些服務是看不見的,組合在一起,手機的靈魂就是這些服務,所以它的含金量佔40%—50%、50%—60%,這些服務的具體表現就是剛才說的十大生產性服務業,嵌入到產品中,它們的價值就在製造品里裝進去了。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高檔製造品中服務價值的比重,如果這個比重在40%—50%以上的,當然是高端,這又是一個指標。

第四個指標,代表新質生產力的獨角獸企業佔比。資本市場是服務業市場和金融市場,其中美國獨角獸企業的市值佔資本市場總市值的30%。美國資本市場總額有40多萬億美元,30%即12萬億美元的市值折算成人民幣約為90多萬億元或者100萬億元。目前國內股票市場總市值為70萬億元人民幣,包括科技創新類板塊,將其視為獨角獸,在股票市場中,其市值不到10萬億元。去年,中國資本市場中排名前十市值的公司,6個金融企業,1個酒類企業,1個石油化工企業,1個通信企業,1個製造業企業。美國前十大上市公司中7個高科技企業,1個金融企業,1個製造業企業,1個石油化工企業。美國這7個高科技企業都是數碼技術+高端產品形成的巨無霸,體現近十年來的新質生產力,所以這也是一個標誌。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我國代表新質生產力的獨角獸企業佔比並不高。

第五個指標,全要素生產率拉動GDP增長的比重。習近平總書記在政治局會議上的講話里提到,新質生產力的時代標誌就是全要素生產率。如果全要素生產率達到GDP增長動力的50%以上,是新質生產力發展良好的社會標誌和宏觀經濟指標。

以上講了10個生產性服務業和體現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發達程度的5個宏觀的經濟參數。當我們推進新質生產力,只要推進成功,那麼這些宏觀的參數一定會亮麗。反過來,能夠把一個地區的這5個宏觀的參數關聯的行業、產業做好,這個地區就形成了技術進步的氛圍,這個地區的新質生產力就會發展。比如你到矽谷,你把這些參數一算,就知道他們很厲害。美國幾十年的獨角獸企業產生、新質生產力發展基本都在矽谷發生,就知道不是沒有原因的。在這個意義上,十大生產性服務業加五個宏觀的服務體系指標,其實就代表了新質生產力能夠順利發展的生態環境。

第四部分,新質生產力對應的產業組織方式及企業運行模式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產業組織方式。比如農耕時代,基本上分工不那麼具體,製造業採用作坊式,一個家庭幾個人,一個師傅帶幾個徒弟,小而全大而全,製作的是簡單的工具、鋤具等。一家人做紡織,什麼都能幹出來,因為這個東西本身就不複雜。到了現代工業化時代,產業分工越來越細化,這個時候公司制就誕生了,公司制是對農耕時代作坊制的一個升華,公司相對於作坊,結構複雜度提升、產業組織方式精細和生產效率提升。在工業文明的公司制時代,根據公司的發展演進,又可以把它分出五個層面的企業組織或者產業組織的業態模式:

第一種,大而全、小而全的公司。最初的工業文明時代,公司制分工儘管也細化了,但是,一個公司里細化一點就是幾個車間,或者是三五個部門,反正就是在公司內部,還是大而全、小而全。

第二種,三國四方托拉斯企業。就是幾個各自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形成三國四方托拉斯的聯合,這種聯合是利益的聯合,是不同的技術能力互相合作的聯合。三國四方的七八個企業,每個企業都是各自領域、行業的領頭羊。托拉斯所需要做的事情只有靠七八個企業合作才能完成,誰也不是產業鏈的龍頭,誰也不是龍尾,大家可以平起平坐在一起合作。這種模式,至今在石油化工系統、鋼鐵產業系統還有這種托拉斯模式。例如美國休斯頓墨西哥灣的化工區,比利時和德國萊茵河邊上路德維希港的化工產業集群、新加坡裕廊島上的化工產業園、上海漕涇的化工產業園、重慶長壽化工產業園,包括巴斯夫在廣東湛江正在投資建設的化工集群項目,都是幾個國家的世界級的巨頭企業合作,在這個產業鏈集群里,都是世界級巨頭,你有你的長處,我有我的長處,我們互相資源優化配置,形成一個托拉斯。往往這種托拉斯一形成,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沒有人向他挑戰,生產穩定,效益一直很好。

比如,上海漕涇通過招商引資有了一個三國四方的托拉斯項目,國家審批項目的制度都為之進行了改革。1998年前的國家審批制度規定,1億美元以下的項目由地方省級政府審批,1億美元到2億美元的項目由國家發改委審批,2億美元以上報國務院審批。托拉斯項目最大的特點是5個公司同一天簽約、同一天開工、同一天竣工、同時運行,互相離不開互相的。這種項目在招商時,本着誠信的原則,上游招中游、中游招下游,背靠背招商,你和東說西、北、南都同意了,和南說東、西、北都同意了,和西說東、南、北都同意了,和北說東、南、西都同意了,轉來轉去大家都說同意了,同意了有一天把大家叫來一起簽約。這種三國四方的托拉斯,每個企業的每個項目投資都會超過2億美元,如果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開工報告三個環節都要報國務院審批,5個企業的5個項目就各有3個環節需要國務院批轉,要出十五個文件。我當時在上海任經委主任,覺得批十五個環節肯定會影響項目進度。因此向時任國家發改委主任的曾培炎同志做了匯報,希望能改變審批方式,他聽了以後認為有道理,就寫了一個請示報國務院,並得到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同志的同意,改革了審批方式。這種三國四方幾個跨國公司巨頭組合在一起的托拉斯項目,國務院只批一個綜合性的項目建議書,把5個公司共計100億美元的項目建議書放在一起批。批覆以後,5個公司各管各的可行性報告、開工報告,由上海市政府報國家發改委審批即可,這樣工作效率一下就提高了。這個項目搞起來以後,我們國內類似的項目都延用這種簡化的審批方式。這種大項目審批方式,對於那些複雜的以托拉斯的方式運行的跨國公司項目是很有效率、非常成功的。

第三種,產業鏈外包和產業鏈集群。隨着分工的細化,就會出現一個產業,龍頭企業做30%—40%,60%—70%的產業鏈外包。比如一個汽車公司,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車身四大總成自己造,七八千個零部件外包,形成一個產業鏈集群。冰箱、空調、洗衣機基本也是這樣,品牌公司做核心零部件和總裝,其餘零部件外包。進一步地發展到了二八開,比如說電子產品,部件都比較小,零件碎片化,龍頭企業自己干20%,80%都外包出去。

第四種,鏈頭企業只做生產性服務業,製造全部外包給代工龍頭企業,形成水平分工加垂直整合一體化的產業鏈集群。比如蘋果、惠普、微軟、華為,產業鏈十大生產性服務業都是它管,就做「鏈頭」,全部製造業都外包給富士康、廣達、英業達、仁寶、緯創、華碩、和碩等。台灣的十大代工企業,近20多年代工了全世界每年電子產品產量的75%左右,非常了不起。各地在招商引資的時候,一種是直接和蘋果、華為這種鏈頭企業去談,同意了就干,代工龍頭企業會跟着鏈頭企業的指揮棒來的。第二種,代工龍頭企業也能做半個主,就和代工龍頭企業富士康、廣達、英業達、仁寶、維創等等談好了願意放在你這,它去說服鏈頭企業把產品放過來,一放就是上千億的產值。因為台灣這些企業把全世界電子產品的75%代工代下來,抓住一個就一大堆,這又是一個情況。代工龍頭企業也有指揮棒的作用,一個電子終端產品往往有上千個零部件,代工龍頭企業干總裝和10%、20%的零部件,80%、90%的零部件往往是通過水平分工,選擇分佈在全球各地的各種工廠加工生產的,為了高效集約、降低成本,把分佈在全球各地生產80%、90%的上千個零部件企業通過水平分工加垂直整合的方式整合在方圓100平方公里或者1000平方公里的空間裏佈局,變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為一頭在內一頭在外,也就是市場一頭在外,但生產基地在中國。一般來說,「兩頭在外」的運行方式的生產基地必須在沿海,從外面進來到沿海加工完就出去。「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運行方式,生產基地既可以在沿海也可以在內陸,因為內陸也好,沿海也好,這一頭都是一個集群,加工完出去。近十年,我國不斷強調國內產業鏈要擴鏈、強鏈、補鏈,形成了製造業產業鏈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經過十年的推進,中國的產業鏈出現了深刻的變化。

總之,大家可以看到2010年以前的20多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產品50%的生產方式是加工貿易,是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35%是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一般貿易,還有15%是原材料、初級產品的進出,和製造無關。最近十年,我國的進出口產品中只有不到20%是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70%左右是一般貿易的進出口,10%左右是農產品和初級產品。講這個意思,中國製造業擴鏈、強鏈、補鏈的話不是套話,真幹了十年,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方式轉變成為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一般貿易,形成了零部件製造企業水平分工加垂直整合一體化的製造業產業鏈集群。

第五種,數碼化加產業鏈集群或更具體的說法就是產業互聯網加產業鏈集群。隨着數字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推進,當下世界最高效的以銷定產、心快打慢、以新打舊的產業組織方式是產業互聯網+產業鏈集群,這將是新質生產力又一個標誌性的推進。數碼化對產業發展模式、公司發展模式的改造,形成新業態、新模式。數碼化有五個環節的技術: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流動互聯網,這五種數碼技術每一方面都有它的底層技術。每一種創新技術、每一種數碼化技術都可以直接為人類社會服務,這就叫做數碼技術產業化。根據工信部有關機構測算,2022年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達到9.2萬億元,佔GDP比重的7.6%。

數碼化技術的五個環節有機結合形成數碼化平台,實際上是一個類似人體的智慧生命體。互聯網、流動互聯網以及物聯網就像人類的神經系統,大數據就像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皮膚以及器官,雲計算相當於人體的脊樑。沒有網絡,五臟六腑與脊樑就無法相互協同;沒有雲計算,五臟六腑就無法掛架;沒有大數據,雲計算就是行屍走肉、空心骷髏。有了神經系統、脊樑、五臟六腑、皮膚和器官之後,加上相當於靈魂的人工智能——人的大腦和神經末梢系統,基礎的「數碼化」平台就成形了。而區塊鏈技術既具有人體中幾萬年遺傳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的基因特性,又具有人體基因的去中心、分佈式特性。就像更先進的「基因改造技術」,從基礎層面大幅度提升大腦反應速度、骨骼健壯程度、四肢操控靈活性。數碼化平台在區塊鏈技術的幫助下,基礎功能和應用將得到顛覆性改造,從而對經濟社會產生更強大的推動力。

數碼化平台可以為一切傳統經濟行業服務,這就是中央說的傳統產業數碼化。數碼化技術綜合體不僅自身能夠形成龐大的產業,還能夠對傳統產業進行賦能增效,改造升級,從而產生巨大的疊加效應、乘數效應。數碼化平台與城市管理結合形成智慧城市、與金融結合形成金融科技、與建築業結合形成智慧建築等等。數碼化平台與製造業結合形成智能製造,就是脫胎於「德國製造4.0」,被工信部定義為「中國製造2025」。它講的是,一個大型製造業企業,通過互聯網和數碼化改造賦能,把市場需求、研發設計、生產製造、上中下游產業集群配套、物流配送、線上線下銷售整個過程六個環節一網打盡,形成一個工業互聯網。這是一種情況。

當數碼化平台與老百姓的生活消費場景相結合,就產生了消費互聯網。過去十餘年,我國消費互聯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湧現了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拼多多等一批世界知名互聯網企業,產生了10億網民,從而為發展數字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互聯網蓬勃的發展中,有兩方面的重要趨勢是不可忽視的。

一是消費互聯網的發展已接近天花板。截至去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流動電話用戶總數為17.27億戶,增長空間幾乎見頂。從電商交易額增長情況看,2001年4億元,2010年4.8萬億元,10年增長了12000倍;2011年6.09萬億元,2020年37.21萬億元,這個10年只增長了6倍;從增長幅度變化可以看出,今後的增長將是非常緩慢的增長。2021年、2022年電商交易總額分別為42.3萬億元、43.83萬億元,從2020年到2023年的數據不難看出,其增長空間已經非常有限。十年前中國前十的互聯網公司的市值相當於美國前十的互聯網公司市值的70%—80%,現有隻有5%—10%,因為我國的互聯網公司還是在消費互聯網裏打轉轉,而美國的互聯網公司走向了產業互聯網。

二是發展產業互聯網才是真正的藍海。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的互聯網實現了從無到有到強的躍升,消費互聯網孕育出一系列新應用新模式新業態,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如今互聯網已行至下半場,消費互聯網增長紅利正在逐漸消退,發展的天花板已近,想要繼續走在世界前列,需更多聚焦產業互聯網,打開賦能產業新空間,激發更多新質生產力。與消費互聯網不同,產業互聯網下,每一個行業的結構、模式各不相同,並不是「一刀切」的,而是針對不同行業生態的「小鍋菜」,需要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地推進。汽車產業鏈的產業互聯網就不適用於電力產業鏈,化工產業鏈的產業互聯網也無法直接平移複製到金融行業。

數碼化技術綜合平台與各行各業結合形成產業互聯網需要經歷四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數碼化,實現「萬物發聲」。目的是讓產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通過數碼技術表述出來,發出「聲音」、留下痕跡,為構建產業數字空間提供源頭數據。

第二個步驟是網絡化,要實現「萬物萬聯」。通過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等通信基礎設施,把所有能夠「發聲」的單元連接在一起,高帶寬、低延時地實現大範圍的數據交互共享。

第三個步驟是智能化,實現「人機對話」。也就是要在「萬物萬聯」的基礎上,讓物與人可以交流,通過與人的智慧的融合,實現局部的智能反應與調控。

第四個步驟是智慧化,實現「智慧網聯」。就是藉助「萬物互聯」「人機對話」,使整個系統中的各要素在人的智慧的驅動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高效運行。

當然,一個個大企業的產業互聯網可以由公司自己開發或者叫別人幫助開發,但是一個行業成千上萬的小企業是沒有能力進行數碼化開發的,必須有個第三方數碼化平台公司去開發。哪個企業能夠開發這樣的網絡平台,這個企業就會成為一個產業互聯網的領航者。比如廣州番禺的希音公司,通過深度開發和應用,實現了這四個步驟的一體化運行,作為服裝行業的一個產業互聯網企業,去年做了300億美元的服裝出口,佔了中國3000億美元服裝出口的10%。300億美元的服裝,通過廣州白雲機場出口到150多個國家的幾百個城市,共計40萬噸的航空貨運量,占白雲機場年度203萬噸貨運量的五分之一,機場給它批了專用跑道,只要貨一到就優先發,非常了不起。希音公司按照產業互聯網的佈局邏輯,將與服裝產業相關聯的市場信息採集、需求分析、設計開發、生產製造、物流配送、產業鏈配套、線上線下銷售的公司一網打盡,各種各樣大大小小上萬家企業通過互聯網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服裝行業的產業互聯網。在這個意義上,希音公司就是服裝行業產業互聯網的領航企業。

產業互聯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產業互聯網具有產值疊加效應。產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有本質的不同。消費互聯網賣掉一千億產品就是一千億的銷售值。產業互聯網如果賣掉一千億的服裝,那麼這一千億服裝是由這個網絡平台里的製造企業生產出來的,就相當於網絡關聯的這個製造企業群製造了一千億的工業生產值,同時網絡又銷售了一千億的銷售值,兩個一千億產值的疊加就是兩千億;同時,網絡平台里為製造業配套的零部件企業、原材料企業可能佔了60%的生產成本,又有六、七百億,再加上平台上研究開發、物流配送、其他的服務業的產值往上一加又有個一千億,所以就構成了三個一千億的疊加,產生三千億的總產值。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包括品牌、市場渠道都跟這個產業互聯網連上了,產業互聯網變成打遍天下,成為讓人眼前一亮的一個重要品牌,幾千個、上萬個企業都在這個品牌的「大樹」下活動。

二是產業互聯網將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並重新煥發生機。

因為希音公司這個產業互聯網平台的存在,將珠三角地區原本要轉移到東南亞或者關門的上千個勞動密集型服裝製造企業又留了下來,同時帶動了為服裝製造企業服務配套的原材料企業、輔料企業、物流企業、設計企業等總計上萬個各種各樣的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發展,又帶動了100萬人就業。由於產業互聯網平台對產業鏈中上萬個中小微企業進行了數碼化賦能,就能實現市場需求、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物流配送、市場銷售等全網一盤棋,牽一髮而動全身。希音公司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幾百個點上線下B2B、B2C和全球線上B2B、B2C的銷售情況,同步的市場需求及市場行情分析情況,這些信息就會在第一時間交給網上的幾十個設計單位,設計單位立即設計出20個樣品,製造企業每個樣品製作1000件,迅速推到市場銷售。如果有5個樣品的產品一賣而空,那麼馬上反饋回來,迅速地組織生產製作幾萬件推向市場,實現以銷定產、以快打慢、以新打舊,這種快速反應的優勢一旦建立,就會在市場競爭中取得領先。這種領先優勢,既帶動上萬個中小微企業同步發展,又贏得消費者的喜歡認可,還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希音公司還未上市,其估值就超過了1000億美元,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獨角獸企業。

三是產業互聯網必然會推動一個地區的生產性服務業加速發展。一個產業互聯網之所以能夠將上萬家企業網絡聯動在一起,不是靠對上萬家企業股權投資、不是靠財務補貼、不是靠渠道壟斷、不是靠親屬關係,而是靠全方位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到位。一個成功的行業性產業互聯網,生產銷售的規模往往會很大,將帶動一個地區的製造企業的發展,形成產業鏈集群,使這個地區成為生產製造中心;因為銷售值很大,也會使這個地區成為貿易中心;因為生產銷售需要物流配送,又由於體量巨大,也會使這個地區成為物流中心。產業互聯網不僅帶動了這個地區的製造業、貿易批發零售、物流運輸,還會帶動產品的研究設計和品牌開發,成為某個產業的研發和品牌設計中心。圍繞這些中心的各種生產性服務業也會一併展開,會產生大量的會計師服務、律師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綠色低碳服務、品牌專利保護及推廣服務,各種金融業務的服務,各種諮詢服務及服務外包的服務等等,這些生產性服務業企業也將搭載在產業互聯網平台上與製造業企業融合在一起,互相纏抱依靠,形成產業互聯網生態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態。

四是產業互聯網將實現金融科技的全面到位。金融科技旨在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產業互聯網使上萬家企業在網上形成生產體系,各環節互相聯動,每家企業的需求、生產和訂單一目了然。商業銀行與產業互聯網一連網,對各企業盡職調查的數據應有盡有,可立體地對每個企業畫像,信用、槓桿、風險高下立判,就像主辦銀行一樣,能夠快速地為產業互聯網中的企業貸款融資,從而有效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同時產業互聯網還會將網絡上產生的各種產值和稅收引流,拉到公司註冊地,使當地形成一個區域的金融中心,不但增加這個區域的GDP,且GDP的含金量還會特別高。

各地招商引資、再用各種優惠搶蛋糕的辦法已難以為繼。哪個地方能培養出幾個行業的產業互聯網,或者招商引資引進幾個行業的產業互聯網到當地落戶,就可以將製造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生產性服務業中心拉到哪兒,在別人一點感覺還沒有的時候,你已先行者通吃。當今世界,逐鹿中原,得產業互聯網者得天下。

這就是產業互聯網加上中下游產業鏈集群水平分工垂直整合的產業新模式,是新質生產力未來發展的新業態,也將是各地、各種企業競爭的關鍵。這是我講的第四個方面。

第五部分,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

生產力的發展會帶動生產關係,生產關係的優化能刺激生產力發展。因此新質生產力需要與之匹配的基礎性社會制度,即生產關係的構建。這涉及到改革開放,即供給側結構性的制度化改革。這裏講得的不是廣義的生產關係,而是講技術創新本身直接相關聯的一些制度。我認為有七件事情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並進行制度化的創新。

第一,增大研發經費的投入。新質生產力要重視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我國研究開發經費的目標定位是每年佔GDP的2%,這已經有十幾年,有些省份、城市早就超過,但有的還在一點幾,全國平均基本在2%,最近幾年已經到2.5%、2.6%了。研究制定「十五五」規劃和2040年遠景目標時應該提出一個邏輯,設定全國研發費要佔GDP的3%,到2035年是不是應當進一步提升到4%?我國過去搞基礎設施非常多的投入、產能超前、建設超前,把今後二十年的基礎設施需求可能都已經提前建好了,從這個意義上,將省出來的錢更多地往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科技創新上去投。這個指標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化安排,是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須要調整的。

第二,增大原始創新研發經費的投入。科研創新首先是原始創新、0—1的源頭髮明創造、無中生有的創新。在這方面,中國過去二三十年存在的問題是投資力度不夠。中國現在每年的研發費世界第二,總量不小,但是其中只有5%—6%投資在0—1的創新方面。世界發達國家,每年研發費的20%投資在0—1的源頭創新上、重大發明創新的項目上。所以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源頭創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夠,到2035年應該力爭使我國的原始研發創新投入佔比趕上世界先進的水平,達到20%。這是一個基礎性的制度,這個指標一調整,整個生產關係和新質生產力之間就比較匹配了。

第三,提高原始創新成果的轉化力度。在研發成果的轉化上,我國轉化力度不夠。0—1發明以後,好不容易發明了,能夠孵化出產品這一塊,1—100的轉化上我國轉化度不夠。目前中國的轉化度大體上是發明量的20%,世界大體上人類發明成果的50%轉化為生產力,中國目前20%的轉化度在世界範圍偏低。任何發明創造不可能100%轉化,但40%、50%的轉化是應該的。目前我國的制度是一切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專利投資者佔30%,發明者、發明團隊占科研成果知識產權的70%,聽起來我國對發明團隊高度重視,但是發明團隊能發明,不見得能轉化。最近這二十年,每年有上千個獲得技術進步獎、創新成果獎的科研成果,但是很少有發明的人因為知識產權變成億萬富翁的,因為沒有轉化就沒有產生生產力,就沒有利潤。要重視科研成果轉化,還真要學發達國家的做法,發達國家不管是美國還是歐盟,知識產權專利都是三個三分之一,也就是任何科學發明的知識產權專利出來,誰投資誰擁有三分之一,誰發明誰擁有三分之一,誰轉化也擁有三分之一。這樣一來,如果發明者自己把它轉化成生產力,那麼發明者可以拿三分之二。發明者能發明,但不一定能轉化;轉化者情商高,懂市場,只要制度保障到位,就會有大量的轉化者參與進來推動創新成果的轉化。美國的《拜杜法案》就是三個三分之一的法律規範,推動矽谷成為全球研發創新及科研轉化的高地。這裏邊我國缺一個制度機制,怎麼保障轉化者的利益。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這樣的轉化,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開發的投資、發明、轉化的法律制度,這也是生產關係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一環。

第四,建立健全培養打造獨角獸的資本市場體系。好不容易1—100有了產品,怎麼樣把這些產品大規模生成形成獨角獸,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總體來講,我國缺少資本市場的有力支撐,缺少金融力量的有力支持,在這個意義上,各種私募基金、公募基金、資本市場科創板怎麼來推進幫助這些科創企業形成獨角獸,形成重要的產業,也是我們今後要努力的事。這方面資本市場的制度安排,怎麼把它到位,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保障。

第五,數據產權的問題。數據要素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燃料」,與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不同,數據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始數據是碎片化的,需要加工變成有用的數據,數據產生數據,數據可以多次轉讓和買賣,數據在利用過程中產生了價值與產權。數據作為一種經濟要素,有其特定的本質和特性,數據交易中的產權和價值界定有其特定的內涵。數據產權歸屬是數據產業發展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它決定着如何在不同主體間分配數據價值、義務和責任。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不同的是,數據的產權問題仍未解決。土地、資本或勞動力等要素具有專屬性,但數據很複雜,目前在確權方面缺乏實際的標準規則,迫切需要對數據涉及的管轄權、交易監管權、所有權、使用權等基本權利進行制度規範,這是數字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創新發展、健康發展、安全發展的基礎。

第六,增強對老百姓教育、文化、生活方面的投入。原來的發展比較重視物質,往往對人的發展有所忽視。現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更要重視增加勞動者創新、勞動者文化、勞動者素質的提升,這裏面很重要的是在宏觀分配上增加對勞動者可支配收入的分配比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在供給和需求兩側都面臨與「人」有關的突出問題:在供給側,勞動力供給結構發生趨勢性反轉,人口進入負增長和深度老齡化的新階段;在需求側,存在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偏低和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額較低,即「雙低」問題。如不干預,這兩方面互相作用,會驅動經濟發展進入逐步降級的「失速」陷阱。要着力在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的同時,通過深化改革、強化創新,培育和釋放我國規模龐大的人力資源紅利;同時,要通過改革收入分配,提高勞動報酬份額,增加消費佔比,縮小收入差距,增強經濟循環的內生動力。

總之,過去40年來我國勞動者的可支配收入只佔GDP的40%左右。在今後十幾年要着力增加對人的投入,把40%變成50%,甚至到55%,我國120多萬億GDP增加10個點就是10幾萬億,如果到2035年有250萬億GDP,增加10個點,就是25萬億的現金進入老百姓口袋,既提高了老百姓的消費能力,生活更美好,同時也會增加內循環的拉動力,對老百姓的生活水準和教育文化各種素質的提升都有好處。勞動者文化素養提高了,就有了更多更好的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基礎和人力支撐。

第七,提高全社會對創新者的容納度。發展新質生產力、獨角獸會出現一些非常厲害的創新、創業者,這種創新、創業者是新質生產力資源優化配置、要素優化配置、企業管理方法優化配置的特殊人才,對生產的各個環節經過他的配置後會產生特殊創新,就像馬斯克這樣的人。我們要反思,像馬斯克這樣的人在中國的基層做起來,可能他還沒有成功的時候就被扼殺了、被淹沒了,也就是說我們的社會環境怎麼容忍這種奇奇怪怪的創新者?不僅他的業務創新有別於常人,甚至個性也很奇特。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一般意義上的要重視企業家,尊重保護民營企業家的制度以外,對於新質生產力這樣的創新、創造類企業家,更要給予更多的人文制度方面的保護和關懷,這裏邊也有文章可做,需要良好的制度管理。

總之,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在五大板塊的產業上發力,要在五個層次上進行顛覆性的創新,要培育和壯大生產性服務業,要着力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要加快產業互聯網對傳統產業和實體經濟的賦能,要提供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制度保障,只有各方面綜合發力,形成體系推進,新質生產力才能快速生成,並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從而為提升國家總體競爭實力、促進社會進步和改善民生提供堅強有力的生產力支撐。

我今天就講這些。謝謝大家!(完)

來源:《嶺南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