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文青少女】以藝術批判尼泊爾父權文化 獲獎學金赴美升學

撰文:顏寧
出版:更新:

今年才19歲的尼泊爾少女Reshma Gurung是啹喀兵的後裔,由4歲開始在尼泊爾和香港「兩邊走」,她並沒有因此學會兩地文化和語言:「我覺得自己擁有混雜、碎片化的文化。」她不止不熟悉香港文化和語言,就連尼泊爾語都是半桶水,例如她現在依然無法閱讀尼泊爾新聞,若有朋友在Facebook上用尼泊爾語貼文,Reshma都未必能完全明白。「兩面不是人」的Reshma總是會覺得困惑:「為何我會在這裡?」
可幸的是,Reshma回香港升讀中學之後,遇上了恩師,啟發她透過藝術關注女性議題、宗教壓迫;更讓她接觸和學習尼泊爾的歷史和傳統。雖然,Reshma覺得香港只是她居住的地方,但是她覺得這裡機會處處:「我自小已經質疑父權社會,香港給予我空間和機會表達想法。」

Reshma輕鬆向記者笑說,無論在香港還是尼泊爾,她都會被當成遊客:在女人街買同一個袋,本地人買要100元,他們買要200至300元(顏寧攝)
+5

上集請看:
【尼泊爾文青少女】不會說母語粵語 「我覺得我不屬於任何地方」

Reshma向記者笑說,無論在香港還是尼泊爾,她都會被當成遊客:在女人街買同一個袋,本地人買要100元,他們買要200至300元;回去尼泊爾到塔美爾區(Thamel)行街時,都會被商販兜售紀念品。

Reshma在兩種文化也找不到認同,在家也一樣。Reshma媽媽的思想與她南轅北轍。Reshma大部分時間在香港接受教育,受西方文化影響,思想比在尼泊爾鄉村成長的媽媽開放得多。每當Reshma向媽媽提出新想法時,媽媽總是會回應:「這是不對的,想想別人會怎樣看你。」例如Reshma打算休學一年,就得不到媽媽的支持,認為她浪費時間。

Reshma將少數族裔融入社會的困難展現在「Social Vortex」中;創作的靈感源自俯瞰樓梯的視角,樓梯的層樓代表社會的階級,越是高級就更被看見,越能融入社會。(由Reshma Gurung提供)

以藝術批判社會

在香港,Reshma時常感到不被了解,更曾覺得無力,直到在香港遇上一個好老師——Dr Carlos Soto,啟發她對藝術的興趣,並用藝術表達對社會看法。

在尼泊爾讀書時,Reshma接受嚴厲的教育,不准質疑老師,犯規就會面對體罰。回港後,Reshma接到完全相反的教育。Dr Soto教的「人文課」中,學生不再從沉悶的課本中學英文。Dr Soto通過播電影、讀詩,連結日常生活或社會議題進行討論。例如觀看《三個傻瓜》,讓Reshma反思學生在教育制度中缺乏自由的空間,亦要面對來自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壓力。遇上這位老師後,Reshma開始學懂批判思考自身和周遭的人和事:「我開始提出更多的疑問,思考自己如何能解決問題。」

上「人文課」拓闊眼界後,自小已喜歡畫畫的Reshma,嘗試利用作品展現被邊緣化和不被談論的問題,希望透過藝術作品刺激他人思考。Reshma將少數族裔融入社會的困難展現在畫作《Social Vortex》中;從畫中可見她從高處俯瞰樓梯樓梯的層樓代表社會的階級,越是高級就更被看見,越能融入社會;最底層的就是弱勢社群和少數族裔:「很多少數族裔是弱勢社群,就如我一樣。我身邊有很多人同樣面對家庭和暴力問題,或是因父母和社會缺乏支援以中途輟學。」

【被遺忘的啹喀兵】退役尼泊爾軍人:若沒有我們守衛,香港已不同

Reshma對於教會的規條心存疑問,認為耶穌以鮮血洗去我們的罪孽,但卻被制度化的教條加諸身上,於是創作題為《Holy Censorship》的相集,以展現宗教如何壓制個體的自由。(由Reshma Gurung提供)

此外,Reshma也敢於批判宗教規範。她和媽媽都是基督徒,但因後父不是教徒,牧師告訴媽媽不能領聖餐。Reshma對於教會的規條心存疑問,認為耶穌以鮮血洗去我們的罪孽,但卻被制度化的教條加諸身上,於是創作題為《Holy Censorship》的相集,以展現宗教如何壓制個體的自由。Reshma媽媽自小告訴她女人小心保護自己,堅守貞潔。她於是創作作品《White Lily》,以白蓮花比喻女性的陰道,「這是表達在男性主導的世界中,女性是如何被性化和物化。」在印度教的傳統中,女性的月經被視為不潔和有罪,在一些落後的村落甚至要躲藏起來,Reshma創作出《The Creatures》去回應這些思想;Reshma認為這些源於缺乏對女性身體的認識:「我想展現女性是如何被去人性化、邊緣化和受壓逼。」但不出所料,這些批判型的作品亦令媽媽非常生氣。

【居港尼泊爾女生的食玩買】 只識叫凍奶茶 最愛逛美芝買古著?

Reshma在初中時參加尼泊爾舞團「C Girls」:「我之前無學過如何穿著傳統服飾,亦不知這些舞步的意義。」(由Reshma Gurung提供)

從無感到「尋根」 重新接觸尼泊爾歷史傳統

除了在中學遇到Dr Soto,啟發Reshma對傳統思想作出批判;她亦認識了尼泊爾導師Amod。六年前,Amod帶了Reshma認識和參與「Purkha Divas」——啹喀兵的清明節。Reshma覺得尼泊爾社群中很少討論這段歷史,所以這次可說是Reshma第一次「尋根」。自此之後,Reshma每年都會參加「Purkha Divas」,漸漸由參與者,變成組織者,今年負責合唱團和學生演辭的部分。「作為啹喀後裔,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參與。因為這是我的根。」

 【被遺忘的啹喀兵】老兵當清潔工、遭人看輕 後代籲勿忘前人貢獻

但讓Reshma說:「很多時候,我不認同這些價值和系統。」尼泊爾是深受印度教文化影響的國家,總是看低女性,例如她自小就被教導要順從男性。但是,她不認同女性要受男性控制;亦因腐敗的尼泊爾政府,Reshma不會為尼泊爾人的身份而感到自豪。但同時,Reshma非常欣賞尼泊爾的現代藝術,探討女性面對的壓逼,亦從中看到尼泊爾的傳統藝術由圍繞宗教漸漸演變過來。

一年之後,Reshma就會再次轉換環境:「我會想念香港,因為我在這裡出世並生活了很久。」(顏寧攝)

將赴美讀藝術:我會想念香港

在香港和尼泊爾兩地來回往復返,讓Reshma無根的飄泊。但是,這亦令Reshma變得更堅強和自主。今天的Reshma已經由昔日那個面對欺凌只懂沉默,或以一拳發洩的無助小女孩,變成一個會主動以藝術和行動表達心中所想的獨立女生。在本地學校讀至中四後,Reshma轉至國際學校讀書,現在已經完成了IB考試,並得到全額獎學金去美國升讀大學,將主修藝術。不留在香港,是因為Reshma眼中的香港是商業之上的地方:「我會想在香港居住和讀書,同時我都好想到外面的世界爭取更多的機會。」

香港讓Reshma遇上兩位恩師Dr Soto和Amod,為她提供了機會和空間去表達想法。離港在即,Reshma說:「我會想念香港,因為我在這裡出世並生活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