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公里輸水隧道連接九龍副水塘及下城門水塘 圓筒隧道首公開
政府早前推展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建造一條長約2.8公里的輸水隧道,連接分別位於九龍副水塘的進水口和下城門水塘的排水口,並於2022年10月完工,隧道也首次曝光。
渠務署指,暴雨期間九龍水塘群有可能滿溢至下游,造成市區水浸,新建的隧道可將水流轉運至下城門水塘,騰出約35萬立方米的蓄洪空間,即約150個標準泳池的容量,改善深水埗、長沙灣和荔枝角地區的防洪能力。
輸水隧道貫通九龍副水塘及下城門水塘
現時深水埗、長沙灣和荔枝角的防洪設施於40多年前建造,未能符合所需的防洪標準。繼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於2012年完成,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的工程亦於2019年2月展開,2022年10月完工,斥資12.22億元。
「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包括建造一條由九龍副水塘至下城門水塘長約2.8公里、直徑3 米的輸水隧道,以及位於九龍副水塘的進水口和下城門水塘的排水口。
隧道設計水流量每秒約34立方米,流速為每秒約6米。九龍副水塘有約80萬立方米容量,當儲水量超過45萬立方米,進水口的智能水閘便會開閘讓水流經輸水隧道。
渠務署工程師:設施兼備雙重作用
渠務署高級工程師溫南豐指,設施兼備「防洪」及「惜水」雙重作用,屬創新之舉。暴雨期間,九龍水塘群有可能滿溢並流到下游,造成市區水浸。防洪設施可在大雨前預先將九龍副水塘收集的地面徑流,轉運至下城門水塘,騰出約35萬立方米的蓄洪空間,即約150個標準泳池的容量。如此便能減少地面徑流流入下游市區,從而改善深水埗、長沙灣和荔枝角地區的防洪能力。
防洪設施亦具「惜水」作用,預計平均每年可收集約340萬立方米的食水,即約1,360個標準泳池的容量。
降低噪音及確保水質成工程挑戰
溫南豐表示,工程面對兩個挑戰——噪音及水質。例如施工期間會製造聲浪,而隧道亦會出現震動,故選擇鑽挖機來挖掘隧道,替代以炸藥爆破,從而減低聲浪。
由於工程於水塘進行,有可能污染水質,故先加設雙層隔沙帳幕圍繞工程範圍,再在隔沙帳幕內興建臨時圍堰圍封施工位置,及每星期檢驗水質三次。工程期間並沒有影響水塘水質。
輸水隧道由於位處獨特地形,施工地點需在下城門水塘向九龍副水塘推進。工程運用由德國設計的隧道鑽挖機,同時鑽挖及利用機械臂將過萬件預製件安裝於隧道管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