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山配水庫險被拆 報告揭五大弊病 水務署僅向古蹟辦稱水缸
深水教主教山前年年底險被清拆,備受社會爭議。事隔一年多,發展局今日(6日)公布就水務署及古物古蹟辦事處處理清拆該配水庫的檢討報告,報告提出五大弊病,包括文物評估影響評估機制欠缺清晰指引,而手執配水庫詳細圖則的水務署,無向古蹟辦呈交準確資料,加上雙方溝通不足,批評沒有「各自多行一步」,要求澄清和確認有關資料惹禍。
另一致命傷是,兩個部門對各自的工作和保養的構築物並不理解,水務署職員亦可能對文物保育缺乏認知,以致未有向古蹟辦提供足夠資料,批評做法「不利古蹟辦的評估工作。」
▼活化後的主教山配水庫▼
發展局公布的檢討報告提到,現行文物影響評估機制,旨在處理基本工程項目對已評定為具有文物價值的項目,及尚未確定而可能具文物價值的項目的潛在或實質影響,認為水務署和古蹟辦在處理事件時,已按技術通告的要求完成諮詢,惟相關通告並無就工務部門須向古蹟辦提交資料的種類和細節,訂立明確指引,以致水務署在事件中,向古蹟辦提供了不完整或不合適的資料。
主教山配水庫內部結構圖片
報告又指,水務署擁有一份可展示前配水庫橫切面及拱形頂部設計的工作圖則,惟該署在諮詢古蹟辦時,沒有提交該圖則,所提交的資料,亦未能反映前配水庫內部的建築特色。
惟負責調查的工作小組卻為此解話,形容該配水庫的內部建築特色一直「埋藏」於漆黑的密閉空間內,若沒有預先安排高效率照明或數碼掃描裝置,難以拍攝高質量的相片,工作人員亦難以體會有關建築特色。
報告又稱,水務署與古蹟辦溝通不足,提到在2017年4月,水務署根據文物影響評估機制諮詢古蹟辦,並引用署方沿用的術語,把配水庫統稱為「水缸」,令古蹟辦誤會,因此按機制不為該配水庫評級,強調若兩個部門若「能各自多行一步」,尋求對方的澄清或確認,或可及時煞停主教山配水庫被清拆的危機。
京士柏前油麻地配水庫內部結構圖片
報告續指,古蹟辦和水務署分別對水務署的構築物和文物保育缺乏認知,批評古蹟辦作為負責就文物保育事宜向工務工程代理提供專業意見的政府單位,應以「格外審慎的態度」,向水務署索取更多資料,以免遺漏「一些看似『普通』但具有潛在文物價值的項目」,並應向水務署提供清晰的建議;而在水務署方面,該署職員可能對文物保育缺乏認知,以致未有提交足夠相關資料予古蹟辦,批評此舉「不利古蹟辦的評估工作」。
工作小組建議兩項短期及三項中期措施,以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短期措施包括:
.修訂技術通告,以闡述工程代理及古蹟辦處理尚未列入「文物地點」名單而又具潛在文物價值的項目的詳細要求,並應發出指引,協助工務部門就涉及可能具有文物價值的地下構築物諮詢古蹟辦及處理
.訂明丁級工程項目,若涉及涉改及/或拆卸工務部門,尤其是水務署及渠務署所保養而又可能具文物價值的設施(包括老舊地下構築物),其撥款文件中的「文物影響段落,須得到古蹟辦同意。
至於中期措施則包括:
.過定期舉辦聯合研討會,讓古蹟辦及工務部門的職員瞭解部門、辦事處在文物影響評估機制下的責任及角色、具文物價值設施的特色和評估、在文物影響評估機制下處理可能具有文物價值項目時的關鍵事宜等,從而改善部門之間的溝通及員工的認知;
.盤點水務署及渠務署所保養的老舊地下構築物,令他們能更好準備,當有工程涉及修改及/或拆卸該些構築物時 ,工程代理便可以按文物影響評估機制適時諮詢古蹟辦;
.透過保育歷史建築基金,研究不屬於尋常類別「建築物/構築物」的項目,以探討合適的處理方法。
主教山配水庫在2020年12月開始清拆,月底被發現其內部建築極具文物價值後,令清拆行動飽受社會批評,水務署隨即煞停拆卸工程。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翌月成立獨立工作小組,調查拆卸工程,以及水務處和古蹟辦在現行歷史建築保育政策及程序下的有關溝通和考慮因素。
另外,就主教山配水庫清拆牽起的爭議風波,古物諮詢委員會去年6月確認該配水庫為一級歷史建築,水務署考慮到古蹟辦的文物保育建議後,為該配水庫進行臨時加固及改善工程,並在去年12月展開公眾導賞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