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丫島黑膠店】不賣中文碟因抗拒炒賣 老闆娘:賣音樂就賣音樂

撰文:廖俊升
出版:更新:

兩位音樂發燒友Fion和阿Ming,二人一生以音樂作伴,不論興趣與工作,總是圍繞著音樂。2014年初,他們毅然在南丫島開了一間「南島黑膠」唱片店。不過,比起買賣音樂的唱片店,它更像一間故事館,一個音樂愛好者的聚腳點,與來者分享關於音樂、黑膠唱片的點滴。

一生與音樂結伴

黑膠店老闆娘Fion自小便喜愛音樂,小時一聽見音樂便會手舞足蹈。高中時,她便開始為舞台劇製作音效,「試過通宵錄音,真係親手去剪出來」。直至中學畢業,家人希望她能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於是她在一間公司當會計,不過不足兩年便放棄,「家人總想你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我是不能計數的人,所以做了一年多便不做了。」辭去工作後,她下定決心再走音樂路,先在中文大學讀了兩年音樂課程,然後重投舞台劇音樂組,並開始創作和教鋼琴。

Fion在村屋長大,私人空間就只有上格碌架床,地方雖小,卻無阻她走進音樂世界。「那時候常常聽AM電台,晚上九時多是黃金時段,很多音樂。這段時間是我的小小世界,我的地方很小,但我的世界很大,因為音樂太多,太好聽。」

Fion自小便愛音樂,2014年她與丈夫,在南丫島開了一間黑膠唱片店,繼續了自己的音樂事業軌跡。(廖俊升攝)

她最喜歡的DJ,就是Uncle Ray和Sam Jor,「本地DJ其實很厲害。Uncle Ray會播一些爵士樂;而Sam引入了外國音樂,還邀請他們來港表演,對香港人來說是大開眼界,他對香港音樂的功勞很大。那時候的DJ播音樂很大膽,夠膽去播自己喜歡的音樂,不會理你。」

對音樂的全程投入,就連消遣活動,也是與音樂有關,「我們很喜歡逛唱片店,所以HMV結業也很感慨,畢竟以前常常在那裡流連。那時候HMV還是四層高,我在那裡真的消磨了很多時間,太多好音樂,想全部帶回家。」兩夫妻就算去旅行,唱片店也必然包括在行程之中,「逛唱片店不是工作需要,而是音樂能夠給你的另一種人生體會和享受,一種好深好深的體會。」

Fion說,衡量唱片的價值,不在其價錢,而是音樂本身,所以他們的宗旨是Back to Music。(廖俊升攝)

辦黑膠唱片店 以歌會友

「由頭到尾我都是做音樂,現在開唱片店,但也不覺得自己在賣音樂。」比起音樂買賣,南島黑膠更加重視分享音樂。當客人上來,Fion便會為他們播放音樂,冀作出間接的音樂分享。「可能原本我在播一些搖滾音樂,看到一對情侶上來,我就會轉一些抒情的音樂,希望間接的分享。我不是刻意這樣做,但客人上到來,我就會情不自禁想分享,如果幫客人找到好的音樂,是一件好正的事。」

這裡就像是個音樂故事館,不單店主人向客人分享音樂,就連客人也會上來分享自己的故事。記者到訪當日,一位外國常客,帶了數位朋友,來到南島黑膠參觀,這裡變成了音樂迷的聚腳點。期間,他與Fion一路交流不同的音樂趣事,「他喜歡那隊樂隊,其實我也很愛聽,然後他就開始說起那個Cover,談談背後的故事,為甚麼會有這個Cover出現。這裡的客人很有趣,他們太熟悉音樂了,有很多分享。」Fion說。

客人與Fion分享音樂故事。(廖俊升攝)

其中一位客人看到這裡有著不同國藉、不同類型的唱片,便感到十分驚奇,遂問究竟如何取得這些唱片,Fion便笑言這是夫妻二人的收藏,兩人去旅行時也會逛唱片店,找一些特別的唱片,也會有一些收藏家,將唱片賣給他們。又有一位客人聽完店內播放的唱片,感到悅耳非常,然後就錄音,與自己的兒子分享,「客人通常很好奇,為甚麼會開舖、碟從何而來,然後我就會解釋給他們聽,介紹一些唱片和播給他們聽,他們聽完就會和其他人分享。」

不屑炒賣:想簡簡單單做音樂

Fion不強求銷量,只希望將好音樂分享出去,因此他們決意不賣必然大賣的廣東大碟,也不賣炒價貨品,「不同的人找不同音樂,有時我們貪得意找到些冷門的唱片,也有人會喜歡。我們也想不到,這些碟怎會有人買呢?但我們就是想這樣,而不是純粹擺放必定大賣的唱片,香港來說,放張國榮和譚詠麟那些,一定大賣。」

一些粵語大碟,已經由當年數十元售價,炒至過千元,升幅不止,Fion對之不屑,更不希望音樂的價值被金錢凌駕,「好多人問為甚麼我們不賣中文碟,中文碟很好賺啊。一開始我們也有賣,但後來知道有炒賣的情況,我們就不賣了,因為我們想簡單一點,賣音樂就賣音樂,不想刻意放一堆中文碟趁勢起價。最近有一張黃凱芹炒到一千元,我們就覺得,有時香港人會令你做音樂做到驚驚哋。」

南島黑膠主力售賣外語唱片。(廖俊升攝)

「我哋當時幫行家派卡片,客人想買中文碟,我哋介紹給你,去別處找。我們試過打電話給行家,說有個客想找張唱片,問他有沒有,然後我們叫他過去。我們想音樂先於銷量,Back to Music。」Fion覺得,唱片的價值,遠比金錢更高,他們也因此被嘲有錢不賺,「想做一間正常賣音樂的唱片店,反轉頭人們覺得我們不正常,有錢不賺。」

黑膠「熱潮」止不了?

近年本地興起一股黑膠熱潮,不論是曾經買黑膠的老歌迷,還是初初接觸的黑膠新手,數量也明顯上升。這股熱潮是三分鐘熱度,還是會變成主流?Fion認為,黑膠在香港復興後,已慢慢穩定下來,「其實已經不可稱之為熱潮,因為已經穩定下來。現在香港人趨向想找一些穩定、真實的東西,重新思考唱片和聽歌,究竟是甚麼一回事。如果有人本身只是跟熱潮走,他最後都是會離場,剩下的,他們已經找到了音樂。」

透過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黑膠店開始興旺,但Fion也留意到,外國客的數量較多,支持也更為長期。(廖俊升攝)

Fion認為香港與外國的黑膠迷相比,則是短期與長期的分別,外國客對黑膠的熱情明顯更加持久,「外國客是long term一點,他們沒有分熱潮與否,唱片的潮流是沒有停過,所以間中就會上來買一張唱片;香港就有一部分人覺得黑膠很新鮮,有一部分人就把黑膠當古董般欣賞,有人就上來找回憶。態度和感覺都不同,會分到新手和老手,外國客行唱片店好像行書局一樣。」

香港的黑膠熱特別澎湃,Fion說這並非跟風,而是因為香港的黑膠,沉寂了一段時間,復興起來時,那股潮流便會相當明顯,「因為香港黑膠本身是零,突然爆出來,就會有種感覺是香港跟住熱潮走,但如果香港一路都有唱片店,與外國對比就不會這麼大。外國都有熱潮,但他們沒有停過,還會找到四、五十年前的唱片店,香港就很難找到了。」

Janis Ian的大碟,也是Fion十分喜愛的唱片。(廖俊升攝)

香港客人和外國客人在買碟時的表現,也有明顯的分別,「外國人好有趣,看中的就買,不合的就走,十分爽快。香港人看中了,就會跟你講價,檢查唱片時,好似驗孕一樣。」

內地客人則表現相當豪爽,通常會大手買下唱片,但往往從銷量角度選唱片,「有些內地客人上到來,看得出他對唱片很熟悉,有些碟他也很喜歡。不過,他就不買自己喜歡的唱片,埋沒了自己的良心,買下一些有銷量的唱片,『買這個、這個、這個』,毫不猶豫的,可以看到他們的豪氣。當然也有內地客很謙厚……」

對音樂的領會 音樂就是生活

Fion介紹一隻她最喜愛的唱片,來自以色列歌手Shlomo Artzi的大碟,全碟用以色列文演繹。她說,當初是在唱片店尋寶時,「貪得意」買了一隻以色列音樂,買了之後也甚少播放。後來她如常檢查唱片,拿起一播,她便對之著迷,「尤其是這些碟更加要播一播,不知甚麼來的,一播我就被他的聲音和音樂吸引著,很多回憶、思念湧出來,被它吸了進去。」

Fion即場播放了這張唱片,歌手以色列文唱出歌曲,雖然不明其意,但透過其演繹,讓人感到非常輕鬆,帶一點懶洋洋的感覺,「他唱得好隨意,可能對人生有深刻體會,才可以唱出來,好隨意但好深刻。」

Shlomo Artzi的唱片,現在是南島黑膠的非賣品。(廖俊升攝)

當我們正談得高興時,音樂湊起,Fion說話時突然停下,呆住了三秒。她說,自己一聽到音樂,便會被音樂吸了進去,「我就是這樣,會被音樂吸進。那時有街坊上來找我聊天,聽到音樂之後,我便抽離了,我說了甚麼也忘了,他也不知我在說甚麼,覺得我在亂說話。」

「自己聽唱片時,總不能一心二用。一來是被音樂吸進了,二來分心好像會產生一份內疚感,覺得會錯過、忽略了甚麼。當刻的思想與音樂觸碰的感受,下一次又不同了,所以要鄭重和尊重的播,否則像『對不起』這張唱片。」Fion對聽歌就是有一分執著,她甚少在街上聽歌,「聽歌要有一個好的環境,要準備好才聽,否則就會錯過了一些細節。」

「唱片像人一樣,會消耗、會老,所以要好好對待每張唱片,因為當年的唱片,是最真實的紀錄,所以何時播放,是否準備好才播放『她』,這是重新領會音樂的真正意義、生活意義。」Fion說。

Fion聽音樂時,總是非常專注入神。(廖俊升攝)

音樂能讓聽者與歌連結起來,進入寫歌人和歌手的思想中,如果是聽純音樂,則有一個很大的空間,讓我們去思考,進入這個世界內。「就算我聽不懂歌手唱甚麼,但聽他的演繹,音樂的安排,已經是link up了他。這就是音樂無國界。」

Fion笑問,「你平時會聽歌嗎?」很多人都會認為,聽歌是一件非常平凡的事,但懂歌卻是一門學問。Fion最後淡淡的說,「音樂不需要懂,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喜歡,很主觀的。」就這樣,她的一生,就與音樂連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