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巴士經營不善卻要市民埋單?政府須從嚴把關
來稿作者:蔡裕龍
三間專營巴士公司提出加價,捱過疫情後扭虧為盈的九巴及嶼巴,申請加價6.5%,而連年虧蝕擴大的城巴則申請加價高達9.5%。加幅為三巴之冠的城巴,去年已曾提出過機場線加50%「癲價」,今年竟再開天殺價,惹來各方狠批,有議員直斥其經營不善卻要由市民埋單,冀政府做好把關,否決其申請。城巴聲稱提出此加幅是因為本身車費較其他交通工具便宜,理由牽強之餘,更凸顯其去年的合併計劃似是為連年加價鋪路,當局應認真審視城巴經營狀況,確保其真心以巴士服務為本,否則惡果最終由市民承受。
所有專營巴士公司於去年5月已獲准加價,嶼巴加最多達7.0%,城巴及新巴(當時未正式合併)加4.9%,龍運及九巴加4.2%及3.9%。三巴今年再提出申請加價,雖然要經審批,估計明年首季才會落實,但加幅高於通脹,自然備受關注。其中城巴「開價」接近一成加幅,消息一出,網上一片反對聲外,政黨及立法會議員也齊聲指摘。議員張欣宇指三巴客量已回復至疫情前約九成或以上,九巴及嶼巴均能轉虧為盈,只有城巴仍虧蝕,批評其經營不善;另一議員陸頌雄形容加幅誇張,強調不能純粹靠加價改善盈利。
究竟城巴憑甚麼提出這個加幅?城巴企業傳訊人員連日接受訪問時否認經營不善,多次強調加價是因爲本身車費較其他交通工具便宜,存在「缺口」,加上港島區人口老化及下跌、鐵路網絡擴張及疫情後出行模式改變影響,令整體客量較10年前下跌20%。城巴是否忘記了港島區有電車?電車前年加價後仍只收3元,去年更沒有申請加價(今年暫未提出),過去10年只加價兩次的電車公司指「加價壓力永遠都有」,但包車業務成功,令車票和非票務收入各佔一半,公司財政穩健。兩者相比之下,可見城巴加價的理據完全站不住腳。
城巴過去6年連續錄得虧損,累計達5.82億元,即不論易手前、以至合併後也一直蝕錢,這已不能再單以疫情作為辯解。要了解其經營狀況,先要回顧當年新創建售予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善水資本的來龍去脈。2020年善水以32億元收購新巴城巴,初時持股達90.8%,在港上市的漢思能源及Ascendal Group Limited只持股不足一成,而善水成立了「匯達交通」控制新巴城巴。善水其後精心部署,將股權陸續轉讓予漢思,並促成新巴城巴合併,引入昂貴的氫能巴士,大搞形象工程。時至今日漢思已成為城巴的大股東(目前佔股約54%)。
綜觀善水的一連串動作,筆者認為,去年城巴「吞併」新巴,基本上是為連年加價鋪路。因為以選擇城巴為主體,在合併後統一票價時,港島區的車費上限就能改為參考收費較貴的新巴而定,加價上限額度變相大幅飊升,開新線時可定出較以前高的車費。事實上,去年初新巴城巴提出劃一加2元,就是企圖將部分較低收費路線大幅加價,按其建議,其中往來香港仔至利東邨的98號線即由3元加至5元,實際加幅達65%。幸好最終政府無接受其獅子開大口,只批准加價4.9%。
事實上,善水擅長搞私募股權投資,漢思則主營能源業務,兩者此前均無經營巴士的經驗,在接手城巴後,其營運手法為人詬病,更被質疑是在「玩財技」。城巴董事總經理李卓豪日前在立法會表示,城巴(市區及新界)專營權於2022和2023年分別虧損3,900萬及5,740萬元,故需要加價近一成方能維持營運,但當被問到其另一專營權(機場及北大嶼山巴士網絡)的財政情況,李卓豪則避答。
議員梁熙即時踢爆,城巴機場及北大嶼山巴士網絡的專營權,去年盈利有近一億元,質疑城巴只提其中一個專營權蝕錢,是欺騙大眾。他又質疑城巴將廣告業務外判予關聯公司匯達傳媒,指該公司廣告收入會撥回予城巴母企匯達交通,而匯達交通過去兩年分別向股東派2億及2.5億元股息,批評城巴透過利潤轉移製造虧蝕假象。另一議員陳恒鑌亦指,城巴向善水每年支付2,000萬元顧問費及500萬元花紅,質疑是「派息畀股東,但要市民埋單」。巴士是公共交通運輸工具,豈能任由大股東任意加價,只為造靚盤數,卻漠視乘客福祉。
最後,筆者必須指出,現時政府免除專營巴士隧道收費,相關費用會匯入各專營權的所謂「隧道費基金」,當政府批出加幅後,各公司可取出該筆基金,用以縮減加幅。九巴今年基金剩餘3.87億元,嶼巴有2萬元,城巴則一早已用完,沒有結餘,即意味着行會批出加幅後,城巴沒有能力作出任何扣減。批出加價多少%,市民只能全部「硬食」。因此,希望政府在城巴加價問題上從嚴處理,這樣才是對市民負責的表現。
作者蔡裕龍從事資訊科技行業多年,現職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經理。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